响堂山石窟刻经的背景、群体与传

2025-8-7 17:12 | 作者:隐西寺
  

响堂山石窟中大面积的刻经出现,与北魏太武、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运动有直接关系。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之时,首先是在统治阶级上层传播。经过黄巾军大起义之后,佛教才得以大规模发展,深入到社会的各阶级、各阶层,并逐步成为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教之一。

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经典翻译的增多,出现了以《般若》为主的义理之学。这个时期,佛教的演变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三国、西晋的初步流行阶段,东晋、十六国的盛行阶段,南北朝的隆盛阶段。到了隋、唐时代,佛教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中唐以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中国佛教也逐渐趋于衰落。佛教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虽有兴盛和辉煌,但也有消沉和灾厄。

法难与刻经的肇始

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听信道士寇谦之、司徒崔浩等的建议,焚毁佛寺佛塔,强迫僧人还俗,使佛教遭遇到了传播过程中的第一次法难,佛教史上称为“太武灭法”事件。

北周时期,武帝重儒术,信谶纬。由于还俗僧卫元嵩和道士张宾的建议,请省寺减僧。武帝集众讨论三教优劣,前后七次,各有是非。更令群臣详论道、佛二教的先后、浅深、同异,意欲借此来废斥佛教。但当时司隶大夫甄鸾作《笑道论》,沙门道安作《二教论》等,废佛之议因而暂止。到了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五月,武帝又大集臣僚,命道士张宾和沙门辩论,沙门智炫驳难道教,武帝亦不能屈智炫,于是命令把佛、道二教一并废斥,沙门、道士还俗,财物散给臣下,寺观塔庙分给王公。当时,僧、道还俗的达二百余万人。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武帝进兵北齐,攻占邺都,又召集齐境沙门大统法上等五百余人,宣布废省佛教的意见,僧慧远一人和帝反复争论,武帝虽然词穷,却仍然下令毁灭齐境的佛教,致使所有八州的寺庙四万余所全部改作宅第,僧徒将近三百万人也全令还俗,并焚毁经像,没收寺院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