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2| 回复: 10

410、中士道的学习总结

[复制链接]
查看172 | 回复10 | 2025-8-10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总结
修正 | 2025-8-10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士道的学习总结
顶礼师父!
  经过三个多月时间,我们终于圆满了中士道的学习,感恩师父慈悲教授,用各种善巧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授了这个殊胜的法,现就所学总结如下。
下士道尚处轮回,要想脱离生死苦海,还得继续精进修学。
下士道的功德是不堕三恶趣,得到人天果报。下士的意乐(厌舍现世和三恶趣苦)。为了引发中士(厌舍人天盛位和整个轮回苦),中士意乐是为了引发上士(令一切如母有情离苦得乐)。下士道追求是暂时离开恶趣的痛苦。中士道是追求脱离整个轮回的痛苦。
通过四谛,十二缘起的学习,了知生死过患,见三界犹如火宅,三途犹如火坑,无一可以安住,欲求解脱惑苦,从而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修学戒定慧三学。从生死流转中解脱,从而获得寂灭之乐,但在断除烦恼等过失和修证功德方面还是很少一部分,从自利来说也不够圆满,利他方面更是零碎。所以,若希求诸佛功德及利益成情事业,需修大乘法——发菩提心。由此可知,在不同阶段的修行,皆有相应的发心及行为。下士道发增上心,以人天善行成就人天果报;中士道发出离心,以戒定慧成就解脱;上士道发菩提心,以菩萨行成就佛果资粮。
略作分享如下:
一、思惟三门求出离(苦谛门、集谛门、十二缘起门)
二、抉择能趣解脱道性(以何等身灭除生死,以何等道灭除生死)
三、中士道生起之量。(修出离心之量)
初、思惟三门求出离(苦谛门、集谛门、十二缘起门)
1、思惟苦谛。佛第一次给众生讲法,就是中士道的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谛里面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苦谛。希求解脱,就是从观苦开始,无苦无出离,只有知道苦,才能生起求出离的心。
下士道说无常很快会来,我们随时可能坠落,堕下去就是恶趣。就像一个人在悬崖上,脖子上绑着一根很长的绳子,长到他感觉不到下面的危险,但是绳头一直在悬崖下面,有一个人一直在拉绳。悬崖上的那个人忙着吃喝玩乐,没有抓紧时间剪断绳子,等绳拉直了,他就堕入悬崖了。举例说明,我们要抓紧时间把三恶趣、轮回的绳子剪断,否则,这绳子迟早把我们拉回恶趣。
(拉绳子的人,就是业力。绳子就形容我们的时间、生命。生命到尽头了,又被业力拉回恶趣了。)过去生,我们曾做过国王,甚至做过转轮圣王,有巨大财富、众多眷属。结果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到现在我们还在轮回受苦。我们凡夫不知轮回苦,看到暂时的人天安乐,就像手心里有一根头发,感觉不到痛苦。圣者看到这种安乐,就像这根头发放在眼睛里,非常痛苦。所以,我们应思惟恶趣苦,进一步深入思维八苦、六苦、三苦及别苦。此世间真的没有什么快乐可言,即使有,也是短暂的、我们认为的快乐都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世间本质是苦。我们以为的快乐里面都隐藏着痛苦。
苦为什么要“修”?因为要透过思维苦,要产生其他功德。
但修时也要注意的,有人天天吃苦受累,认为受苦就是修苦。受苦是没有产生相应的功德(比如出离心),他不是“正修苦谛”。
苦里面分,生死总苦:所有有情都要受的。思惟别苦:按六道分开讲,比如地狱众生的苦,人不会受到。总的来说,八苦是身苦加心苦。六苦是心苦为主。)
但事实上,轮回中生苦为最苦。生苦就像一个诱饵,先把你生出来,其他苦就接踵而至。只要一生出来,其他苦(比如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等等)就都来了。生苦可以慢慢理解到行苦的范畴。断生死,主要是断生,无生亦无死。总之,能看到轮回苦越多的人,出离心、智慧就会越来越增长。
2、思维集谛。生死之因乃是烦恼和业。而烦恼是根本,若无烦恼,则不造新业;若有烦恼,下一刹那就会积聚新业,何况我们发起身语行动。烦恼生起之时是什么样的?心极不寂静。严重者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内心被苦恼所逼,为什么会生起烦恼?因贪嗔痴慢疑的起,因五邪见生。五烦恼+不正见,名六根本烦恼;若将不正见分成五邪见,则成十根本烦恼。另有二十个随烦恼,比如忿恨惭愧昏沉掉举等。总体来说,因执一个实有的我而生,此即是无明。因此破除我执无明才是根本。可这个我不是那么好破的,要容易破,我们还等到今天?有人说,疑是一种智慧,疑心重的人不会轻意相信一个人,一件事,因此不容易上当受骗。但这要看他是否如理作意,如依法决择不是疑。相反,就是烦恼。千万不要把烦恼当智慧。贪、嗔、慢是修所断的烦恼。疑、无明、坏聚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为见所断的烦恼。
烦恼集业之理中的集,是增长之意。以出离心、菩提心、无我空慧之外的善业,都是轮回之因。少数依福田力如皈依三宝得加持、我们可以闭眼想一想,自己这一天造的是什么业,是善业还是恶业?是生死业还是脱离生死的业,还是成佛的业? 佛陀告诉我们死殁结生的道理。
(1)以贪爱受生,若是胎生,则会在将要投生的地方见同类有情,非常想跟他们一起游戏玩耍。以此欲望,趣往投生。次于父母精血,起颠倒见,起强烈贪爱,结果投入胎生。受生热地狱时,以希求暖热而受生;受生寒地狱时,以希求清凉而受生。即贪求香味(湿生求香) 贪求舍宅(化生求舍)
(2)以嗔恚结生,以此欲望,如如渐近,渐渐不见男女余分,惟见男女二根之相,此时发愤,即生其中。可见贪嗔实是轮回正因,根本是无明。
3、思惟十二缘起。十二缘起也叫十二因缘,是十分珍贵的教法。当初印度有两国王,A国国王赠送了很多礼物给B国国王,B国国王犯难了,回什么礼好呢,便去问佛。佛便画了一幅十二因缘图送与国王,说此图可回赠。B国国王得图后开始不解,后经随图而至的出家人解释后,顿时喜不自胜,原来世上竟有此妙法。于是对图深深思维,得证阿罗汉果。
十二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缘起,即佛法中的十二支,也就是: [无明缘行 ,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 ,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是我们蒙昧的生命原动力,行、是盲目意志冲动之下的行为,识、是业力寄托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受业力牵引,纳识成胎,这时的受精卵,已经成为精神和物质的混合体(即所谓生命体),所以称为名色。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入,六入就是母胎中的婴儿发育到六根位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备)。 触感觉器官与外界接触,只是直觉,无分别心,所以叫触。受是年龄渐长,对外的感觉有了领纳的作用。领纳有三种,顺我意者称乐受,违我意者称苦受,不顺不违的称舍受。有了苦乐之受,以受为缘,就有了爱,爱憎取舍。爱就是贪,贪名贪利、贪财贪色,以贪为缘而生起取。取可说是占有,对所爱的一切固执不舍,由取而成为有。有是‘存在’的意思,也是‘业’的意,有了业因,必有果报,这果报就是生——即是下一世生命开始的生。有生必有老死。在生后死前,又有触、受、爱、取、有,周而复始,就是生命的流转。
十二支也可归纳为“三个词”概括轮回:
因为有烦恼,就造业;因为造业,就受苦;因为受苦,又起烦恼。
或者以四个因概括轮回:
无明是播种的人,业是田;他在业田中播下识种子,润以爱水;最后投生到母胎,长出来芽(名色),然后芽慢慢长大。
二、抉择能趣解脱道性(1、以何等身灭除生死,2、以何等道灭除生死)
1、以何等身灭除生死:
(1)、修解脱道,需要暇满人身。
(2)、最圆满的是出家身。
(3)、出家里面最圆满的是比丘身。
下士道的暇满,勤修善业,例如办法会、作佛事、做义工、放生等等。
他们主要对治业果愚,多数学一些劝善类的东西。
中士道的暇满,就跟下士道不一样了。
能修持三学的人,才有中士道的暇满人身。因为,中士道主要要对治真实义愚、要解脱,能对治真实义愚的,只有修持戒定慧三学。
2、修何等道灭除生死:
宗大师说:解脱道就是三学(戒定慧)。广论前13卷,戒学为主,防非止恶修善。世间、出世间道,都必须以戒律为根本。在具足三学的基础上,任修一个法门,都是解脱的因。如果没有三学,修行如同冰上建屋,貌似坚固,却随时可能就没有了。世间的财富、眷属、健康、名利等都是黄粱一梦,过眼云烟。死时没有帮助,毫无意义。
所以,宗大师把“以何等道能得解脱”限定得非常清楚:真正能解脱的道,只有三学(戒定慧)。三学分别有哪些功德?
1、调心次第决定:
(1)令心不散乱,须戒学。
(2)令心得定,是定学(心学)。
(3)令心解脱,是慧学。
2、从得果来说:
(1)想得到人天果,就持戒。戒学。
(2)想得色界、无色界的果,修定。定学。
(3)想真正脱离轮回,就修无我空慧。慧学。
3、从断烦恼来说:
(1)破坏烦恼,戒。
(2)制伏烦恼现行,定。
(3)尽断烦恼种子,慧。
4、从修行的次第来说:
(1)善巧安住戒律上,先断恶,这是修行的根本。
(2)然后让心平静下来,修定。
(3)最后与圣者的见解相应,与恶见远离。这是慧。
5、从三学自性来说:
(1)得到清净的戒,包括:持别解脱律仪,轨则所行圆满,于诸小罪见大怖畏,学处无颠倒。
(2)得定:四禅。
(3)修慧:四谛十六行相(四谛通大小乘)。
由此可知,解脱生死靠什么?应思惟四谛、十二因缘,修戒定慧三学道。
三、中士道生起之量。(修出离心之量)
于苦集二谛、十二缘起支、详细了知生死体相,欲舍生死,欲证寂灭。
中士道是以修出离心为主,出离心修到什么情况,是达到了标准?
第一,要知苦。轮回本质是苦、轮回里只有苦。
第二,愿意舍离苦。
第三,希望灭掉苦,希望证到离苦得乐的结果。
宗大师说:一、不贪世间圆满,二、昼夜不断发厌离心。具足这两个,方达出离心量。一旦遇到出离因缘,出离心马上生起,身口意随之而转,则出离心已生起。

以上是我学习中士道后,略作小结,所说不当之处,敬请师父和师兄们为我指正,不胜感激。
感恩师父的慈悲教授,感恩同修道友们的一路陪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感恩所有人!
愿我们在师父的慈悲引领下,更上一层楼,共同进入上士道学习,早证三士道的功德!



                                              修正
                                             2025、08、01
宗莺A | 2025-8-10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共中士道次修心开启解脱之门》
顶礼师父!各位师兄们好!
顶礼宗大师的教授教诫!
感恩师父的慈悲教授!
希求解脱!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佛对弥勒菩萨的开示分明指出:大小二乘、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功德,皆由“止”与“观”成就。若离真实止观及随顺止观的串习,三乘功德便无从安立。故而修行核心无非二事:或止住修,或观察修。先觉们曾言:“须依次第渐次观察修,修时当于心中忆持《菩提道次第论》文句,待远离沉掉,令文句渐在心中显现,再作观修。”此乃道次第的殊胜密意,善巧至极。虽我们目前尚未生起真实止观功德,然随顺止观的串习不可间断。为方便后续观修,今整理共中士道次第提纲,以作总结。

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四:1正修意乐2彼生起之量3除遣于此邪执分别4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已一、正修意乐分二:一明求解脱之心、二发此之方便。
  • 明求解脱之心:所谓求解脱,是欲脱离业与烦恼对三界六道、胎卵等四生结蕴相续生死的系缚。需知解脱并非指烦恼与业生起后再息灭,而要在烦恼发起对治力。宗大师说:“故若未生对治,当于未来结生相续;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续即便止息。”此乃解脱的关键。
    (二)希求解脱之方法分二:
    1、于苦集门中思惟、2、于十二缘起思惟。
    辛一、于苦集门中思惟。
    1.于苦集门中思惟
    世尊初转法轮先说苦谛,宗大师释其深意:“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解脱的根本是求解脱之心,若不生此愿,便难趋解脱道。
    众生无始以来被非理作意缠缚,惯于执轮回圆满为安乐,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因愚痴贪爱流转生死。唯有以如理作意对治——多串习苦相、不净相,待力至量足,希求解脱之心自会生起。《四百论》云:“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如贪著自家,难出此三有。”恰如阿难尊者二外甥,初因贪著轮回圆满而放逸懈怠,后经目犍连尊者神通示现,亲见三有诸苦,方生猛利求脱心,无需劝诫便如救头燃般修行。我们虽无此缘,却可自勉闻思苦谛,以植求脱之因。
    壬一 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正修苦谛 :先思惟生死总苦,再思惟别苦。
    生死总苦以分三:
    1.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取蕴苦),其中初者,谓依受此取蕴,能引来生以后众苦。第二谓依已成之蕴,为老病等之所依止。
    其中初者,谓依受此取蕴,能引来生以后众苦。第二谓依已成之蕴,为老病等之所依止。第三、第四,谓彼二苦,粗重随逐,能生彼二。第五,谓初成取蕴,即便生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为宿惑业他自在转,是行苦故。
    2.六苦
    ①怨亲无定过患 ②无饱足过患 ③数数舍身过患。
    ④数数结生过患 ⑤数数高下过患 ⑥无伴过患。
    3.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如热疮淋水,即时生苦)、
    坏苦(如热疮遇冷水暂安,坏时复苦)、
    行苦(如热痈未触寒热,仍为粗重随逐)。
    思惟别苦分四: 三恶趣苦、人苦、非天苦、天苦。
    1.恶趣苦:三恶趣的痛苦,在下士道已学了,而中士道是讲三善趣的苦。
    2.人苦:人类要忍受饥渴寒热等不舒服的感受,还要承受因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追求与疲劳之苦。另外,前面所说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众苦,也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
    3.非天:意苦重,嫉天富乐,因性障故,虽具慧而不能见谛。
    4.欲界天人:有死堕苦、悚栗苦、斫裂害苦;
    色及无色天人:有烦恼随逐,于死活毫无自在,即是粗重苦。
    修苦之后,便能观察到自正身陷苦海之中,自然会生起脱离苦海的意识,会主动寻找苦因---集谛,此时宣说集谛就非常相应。
    壬二 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集有烦恼集和业集。流转生死的罪魁祸首是烦恼非业,所以,首先我们得认识烦恼,如果不思维烦恼集,就不能认识生死的根本,因此,不能对治烦恼,纵在业上下苦功夫,以无明力,将非究竟解脱道执为解脱,尽管在外表上修各种苦行或者谈玄说妙,其实都与解脱无关,如此缘木求鱼,即便经历无量劫终也徒劳无果。
    一 烦恼发生之理
    子一烦恼总相者,如《集论》云:烦恼生时“令心相续极不寂静”;
    烦恼别相:粗分六种:(贪、嗔、慢、无明、疑、坏聚见)
    或十种(加边执见、见取见、戒禁见、邪见);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由无明暗误蕴为我(或说萨迦耶见为根本),分判自他差别,遂生诸过。
    子三 烦恼生起之因有六:
    1.烦恼之随眠;2.顺生烦恼境界现前;3.随学恶友非善士夫;
    4.听闻邪法;5.增长烦恼昔串习力;6.妄增益爱非爱相及于无常妄执常等非理作意。
    子四 烦恼过患:先能令心杂染,倒取所缘,坚固随眠同类烦恼,令不间断。于自于他于俱损害,于现于后于俱生罪,领受苦忧感生等苦。远离涅槃,退失善法,衰损受用,赴大众中,怯惧无乐,及无无畏,一切方所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临终忧悔,死堕恶趣,不能获得自己义利。
    然也不能忽视业集,集福非福业不动业将是解脱道的极大助缘和违缘,所以亦当修习。
    二 彼集业之理
    所集之业:分①思业:令心造作意业;
    再②思已业:思所起,身语之业。
    集非福业:由染污无明萨迦耶见,他自在转,三门作行杀害等不善。集福业:行舍布施、持戒等,欲界善法。
    集不动业:是修静虑等上界奢摩他。若不观修生死过患、不破贪爱,又不以无我慧发菩提心对治,纵修善法,多为轮回业,仅少数依福田力能脱。
    三 死没及结生之理分五
    欲求解脱,投生何处十分重要,若生暇满之地才能修行,善心死之有情才能投生善趣,这还是暇满人生的条件之一,所以不得不知①死缘、②死心、③从何摄暖、④死后成办中有之理、⑤次于生有受生道理。
    当认定生死苦因是我执之后,便会寻找灭苦的方法,当观察可灭之时,便会发起证灭的誓愿,故集谛之后宣说灭谛、道谛。
    辛二、于十二缘起思惟
    分四:支分差别、支分略摄、几世圆满、此等摄义。
    癸一 支分差别
    无明(不悟补特伽罗无我)、行,业。识(业习气所熏之识)、名色(非色四蕴与色蕴)、六处(六根)、触(根境识和合取境)、受(触生苦乐舍三受)、爱(于乐受不离、于苦受乖离)、取(欲取等四取,势强难控)、有(引后有的业)、生(识初结生)、老死(蕴熟转变与弃舍)。
    癸二 支分略摄
    这十二支分成四类: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能引支中包含两支半,(即无明、行、因位识)。所引支中包含四支半,(即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能生支包含三支,(即爱、取、有)。所生支中包含两支,(即生、老死)。此四类包含两重因果,能引支无明、行、因位识,遇到其他缘起中的受引发的爱取的润发有大势力即能生支,所引支中的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则现行为所生支的生、老死。这里为什么要讲两重因果呢?是为了显示所引果苦谛,与所生果苦谛不一样。所引支唯有种子,自体未成,是未来苦。所生支已生苦位,现法即苦。种子位的所引支在遇到另一缘起的爱取就会有大势力变成所生支生老死。
    癸三 几世圆满
    能引、所引支可隔无量劫,能生、所生支则无间隔,速则二生、迟则三生即可圆满——因所引支与所生支为同一相续。
    癸四 此等摄义
    十二支可归纳为惑(无明、爱、取)、业(行、有)、苦(识、名色等七支)。由惑起业,由业生苦,复从苦起惑,流转不息。此中全无实有“作业者”“受果者”,唯是法法相续。众生因不了此理,妄执有我而造业,遂堕轮回,流转不息。
    由业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蕴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转三有轮,如实了知生死体相,便能发起猛利厌离,于解脱道策发其意,于烦恼执为怨敌,于灭烦恼能发精进。速能得圣位好习气最胜方便。
    了知十二缘起流转之理,便能发起猛利厌离,策心向解脱道,视烦恼为怨敌,精进修持以灭烦恼——此乃速得圣位的最胜方便。而缘起法本是“无我”的显相,善根者于此可证空性,可见缘起与性空相辅相成,故虽毗钵舍那难修,为解脱故必当克服。

    二、彼生起之量
    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缘起支门,详细了知生死体相后,需生三种心:欲舍生死、欲彼寂灭、欲证得——此即出离意乐心,然仅生起不足,需持续观修令其增上,直至如《六十正理论释》所云:“处于无常炽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决欲超出。”即身处三界犹如身处火宅,时刻想跳出三界。
    己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无论大乘、小乘行者,极应厌患,极应灭除,“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这种住三有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大乘人若由大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智不住三有,悲不舍生死”。诸菩萨不应修:声闻堕寂灭边,而应于生死中安住度生。
    己四、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透过对苦集门思惟和十二缘起的思惟,生猛利出离心后,欲灭生死,必灭二因:烦恼与业。其中烦恼为根本——无烦恼则业不感生,有烦恼则纵无宿业亦能新集,故当摧坏烦恼,而摧烦恼需依圆满无谬之道。进入道谛。
    (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
    是须于现得暇满时断除生死。此复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难,及有众多罪恶过失。出家违此,断生死身出家为胜,是故智者应欣出家。
    在家过患:富则守护劬劳为苦,贫则追求众苦艰辛,执持众多资具,求无喜足,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
    出家殊胜(最圆满的是比丘身):持别解脱律仪,将来当感解脱果,以粗劣衣钵乞活知足,于远离处净自烦恼,为他供处。
    (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应学戒定慧三学之道来灭除生死。戒定慧三学次第数字决定,持戒令心不散乱,易令得定,由定生慧,方断烦恼。
    三学自性:
    1戒学圆满六支①具净尸罗;②守护别解脱律仪;③轨则;
    ④所行俱圆满;⑤小罪见大怖畏;⑥受学学处。
    2心学四乐住成就:成就四静虑。
    3慧学达四谛十六行相:达四谛十六行相(苦谛观无常、苦、空、无我等,集谛观因、集等,灭谛观灭、静等,道谛观道、如等)。

    4学戒之理:思惟尸罗胜利。戒为“一切善法之梯”,如地为树本、商主为导、帝释为幢,能断罪恶、治诸过患、作三有道粮、摧烦恼怨、除毒障、度罪河(《大涅槃经》)云。反之,毁戒则善法不生,现乐与解脱皆失,终堕恶趣。
    对治生罪之因:
    生罪有四因,需分别对治:
    1.无知:当听闻学处,明辨取舍;
    2.放逸:对取舍相常忆念,以正知观三门善恶,修惭(耻于自恶)愧(恐他讥),怖畏恶行异熟;
    3.不敬:于大师、护法、同梵行者,应修恭敬;
    4.烦恼炽盛:观自心何烦恼强而对治(贪修不净观,嗔修慈心观,痴修因缘观);若已染罪,勿轻弃舍,当依(四力忏悔)。
    5.烦恼如何断?从粗烦恼的入手:先断痴(为诸烦恼依(贪嗔痴慢疑见),对治需修缘起、善巧生死流转还灭),次断嗔(《入行论》云“无罪能如嗔”,当励修忍辱),再对治贪爱及二十随烦恼(如睡眠、昏沉、掉举、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妄念、不正知等)。《亲友书》云:“掉悔嗔恚及昏沉,睡眠贪欲并疑惑,应知如是五种盖,劫善法财诸盗贼”——当知其过,常作对治,令渐微劣。
    结束语
    以《摄颂》两颂总结修解脱道之要:
    业惑增上成流转,结生相续系缚坚。
    离此当得无漏乐,勤希解脱求加持。
    为脱有苦依三学,出家身德佛所称。
    生生愿持解脱戒,如护眼珠求加持。
    愿正法久住!法轮常转!师父法体安康!
    愿广论一组的师兄们共勉精进,同证菩提!
    感恩师兄们的聆听,感恩一路有您的相伴!

                                                             宗莺合十
                                                          2025年8月2日

  • 宗清 | 2025-8-10 0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探中士道十二缘起,启解脱出离之心
    ——广论学习分享
    顶礼师父,师兄们好!
       经过三个多月时间,终于圆满了中士道的学习。感恩师父慈悲教授,感恩修正师兄的引领!随喜各位师兄们的相陪相伴!
    中士道主要围绕解脱之道展开。这一章节有两个阶段的学习内容:
    第一个阶段学习修解脱之心。内容有思维苦谛(八苦、六苦和三苦、别苦六个等等)、思维集谛(主要讲烦恼、业、死、死后成办中有、受生等等)、思维十二缘起、除遣于此邪执分别等。
    第二阶段学习抉择能趣解脱之道。内容有:以何等身灭除生死;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通过中士道的学习,生起希求解脱、出离三界的心,中士道内容广博且深邃。对第一次完整学习《广论》的我而言,每一部分都至关重要、饱含法益。此中,因十二缘晦涩难明,却又核心关键,所以选择这一个主题重新学习,作为此次分享,也是加深自己的理解。
    十二缘起也叫十二因缘,是十分珍贵的教法。
    十二缘起,从“无明”至“老死”,含摄十二支: 无明缘行 ,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 ,有缘生,生缘老死。因果相续,驱动众生流转生死轮回。
    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支分差别、支分略摄、几世圆满、此等摄义 。
    一、支分差别:十二支的流转密码
    (一)无明:烦恼之根
    无明,为不明事理的烦恼总称,是一切生死流转的起始。《俱舍论》言“明所治无明,无明如非亲实等” 以“明(智慧)”与“无明”对立,喻无明乃“非亲非实”的颠倒认知。明指智慧,所对治的就是无明。它执着“补特伽罗我”,即萨迦耶见,如黑暗笼罩本具的空性智慧。法称论师视其为“倒执实义”的邪解心,无著、世亲菩萨称其为“蒙昧实义”的未解心 。《集论》更细分“业果愚”(下士道无明,不信三宝、四谛、业果 )与“真实义愚”(中士道无明,执着有“我”,不知无我空性 )。
    (二)行:造业之途
    行即是业,依无明而起,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分福业(能感轮回善道的业)、非福业(能感轮回三恶道的业)、不动业(能感轮回色界与无色界的业),为未来果报埋下种子。
    (三)识:轮回之体
    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是有情生命轮回的主体。
    识又分因位识和果位识。因位识,造业当下的那个意识。果位识,是感果时候的意识。因位识的功能成熟,来世在善恶趣正结生时的识即是果位识。
    (四)名色:五蕴之初聚
    名色即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名” 涵受、想、行、识四心法,“色” 为色蕴(物质 )。除无色界外,欲界、色界中,父母精血结合成的羯罗蓝、頞部陀等,及无色界中色的种子,皆属色蕴范畴 。名色由 “因位识” 经 “爱”“取” 滋养,与精血结合而生,此时仅有身根、意根,尚未形成六处 。
    (五)六处:根身之成
    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胎生有情,眼等五根渐次生长;卵生、湿生,除了不住在胎里,其余跟胎生一样。化生有情,六根顿然显现;无色界有情,唯有意根存在 。
    只要成就了名色,就会拥有身的本体。而成就了六处,就形成了眼、耳、鼻、舌等身体各个器官的差别。这个时候,能受用的身体就成就了,使有情具备感受外境的身体基础,开启与世界互动的通道。
    (六)触:境识之合
    触,由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是出胎后六根与外境接触的初始体验,产生触觉经验。取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为后续受建立前提 。
    (七)受:领纳之觉
    即领受,是根境相对时,触取可意、非可意、中庸三种境,随之生起相应的苦、乐、舍三种受,为 “爱” 的生起埋下伏笔 。
    (八)爱:贪染之始
    由无明与受为缘而生,爱,是对五尘欲境的贪著,如贪爱色、声、香、味、触等。谓于乐受起不离爱(贪心),于诸苦恼起乖离爱(嗔心)。它产生的因缘有两支,即无明和受。
    三界有三种爱:分欲爱(贪著欲界尘境 )、色爱(贪著色界禅定 )、无色爱(贪著无色界禅定 ),驱动众生深陷欲求。
    (九)取:贪著之强
    取,是对爱染欲境的妄取、追取。遇乐境则贪求不止,遇苦境则千方百计舍弃,是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进一步强化了贪著。有四种取,即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以欲著在色、声、香、味触等的欲尘上是欲取;
    以欲著在萨迦耶见以外的其它的恶见上是见取;
    以欲著在恶见所系属的恶戒、恶禁上是戒禁取;
    以欲著在萨迦耶见上是我语取。
    取进一步强化贪著,紧固轮回之绳。
    (十)有:业种之熟
    有,指从前造业在识中熏习的业习气,经 “爱”“取” 滋润,引生后有的强大势力 。业因成熟,如种子遇水土,即将变现果报。
    (十一)生:新世之始
    生,是识投生的刹那,业果成熟,于胎、卵、湿、化四生形态中,最初结生的第一刹那,开启新一期生命历程 。
    (十二)老死:一期之终
    老死,“老” 为诸根成熟衰败,“死” 为身坏命终,是一期生命的终结。老死是指一期生命的变迁老化和终结,蕴含生老病死之苦,彰显轮回无常。
    二、支分略摄;
    (一)十二支的类别
    十二个支分归纳为“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这四个类别。
    - 能引支(因):无明、行、识(含因位识、果位识 ),为引生苦谛的种子,对应未来苦 ;
    - 所引支(果):名色、六处、触、受,是能引支感召的苦果,属种子类,苦未现行 ;
    - 能生支(因):爱、取、有,为现法苦的因,驱动果报现前 ;
    - 所生支(果):生、老死,是能生支感召的苦果,已入苦位,现法即苦 。
    能引所引是种子类,未来苦,引果苦谛;
    能生所生是现法苦,生果苦谛。
    (二)十二支的两重因果
    十二支可归纳为 “能引 - 所引”“能生 - 所生” 两组因果:
    引果苦谛:所引支(果位识到受)所引的苦谛是种子类,还没现行,是未来苦。
    生果苦谛:所生支(生、老死)已生苦位,现法即苦。
    为说明果报受生有能引因(引果苦谛)及能生因(生果苦谛)二种因,对应未来苦、现在苦,故说二重因果,尽显轮回因果的复杂与严密。

    三、几世圆满:轮回的时间维度
    十二缘起的果报成熟,时间不定:
    ※能引支与所引支间,容有无量劫所间隔,无始以来造的业有的到现在还没报。短的话第二世即能生起,所以是不定。
    ※能生支与所生支间,没有间隔,现世造业,下世感果 ,两世就圆满。
    ※从无明造业到感果,最长的不超三生。
    能引为一生(无明造业熏种 ,形成因位识);
    能生为一生(业种遇缘 。过去的因位识遇到境,能引的种子经过爱、取、有的滋润,生出相应的果。)
    所引支和所生支为一生(果报现前 ),所引的支成了现行的话就是所生支,引的东西就是生的东西,是同时的。
    从能引到所生,可能是两世,也可能是三世,中间虽可能经无量劫流转他趣,核心因果仍不出三世 。
    举例:有人是造作的能引支是生到天的业,但是在他没有感果之前,又造了许多去恶趣的业,临终的时候看到中有生起来,他以为是涅槃了,起了邪见,谤法了,那就马上改为去地狱,去天上的业没有兑现,地狱出来之后又经过旁生等等,新业不断造作,在轮回里辗转很久后,能生天的能生支才出来,然后升到天上去。这就是能引支和能生支间隔很远的道理。但是不管辗转多久,跟原来生天缘起不相干的。这个缘起也就是最多三世。中间再多世业不算。
    中有时间太短就不算进去。
    十二支中包含的轮回之理
    十二支含摄苦谛(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 )与集谛(烦恼:无明、爱、取;业:行、有 ),烦恼造业,业感苦果,苦果又起烦恼,循环往复,三有轮回像轮子一样转动不息,令众生在三有轮回中无始流转 。

    四、此等摄义 学修胜利
    学修十二缘起,让我们了解了烦恼、业、苦的流转规律。
    思维要出轮回,首先要破除无明邪见,增长智慧 。其次要认识烦恼、对治烦恼,和消灭烦恼。如果我们天天想着去消除业障,不去对治烦恼,不但业障消灭没完没了,新的烦恼又不断增长,去苦趣的因不断积累,如此轮回、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因此要生起对轮回强烈厌离心,发心出离生死 。

    我们学习十二缘起支,了解生死轮回的体相。由此生起三种出离意乐:
    希求舍离生死、希求寂灭涅槃;希求证得解脱 。这样还不够力量,我们还要生起强烈的出离三界的心。
    宗大师强调,出离心需具二要:不贪着世间圆满、昼夜发厌离心,如此方达出离心量 。

    五、学习感悟
    回顾往昔,我执着现世安乐,颠倒计苦为乐,实乃愚痴。幸遇师父慈悲、师兄引领,得入广论共学,法喜充满。佛法浩瀚,我起步虽晚,却愿以精进补之——今后必认真学修,预习复习不辍,完成作业不懈,树立正知正见,视烦恼为敌,勤修戒定慧三学,修正言行,积资增慧,冀在学佛路上稳步前行 。
    以上是我的浅薄的小结,定有不当之处,敬请师父和师兄们指正,不胜感激。
    感恩师父的慈悲教授,感恩同修道友们的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愿我们在师父的慈悲引领和师兄的带领下,共同进入上士道学习,早
    证三士道的功德!
    愿正法久住,师父法体安康,弘法无碍,法轮常转!

    宗青
    2025年8月6日

    宗清 | 2025-8-10 0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宗彩师兄
    中士道的小结(十二缘起选段)
    师父吉祥!师兄们吉祥!
    感恩师父慈悲!随喜师兄们的精进学修!随喜自己有因缘学到这么殊胜的法!
    今天我分享的是十二缘起的内容,这段内容很难理解,但我还是想通过分享,加深自己记忆。师父说:思惟十二缘起,这是文殊菩萨说的开智慧的方法,对于不懂的人,十二支就是十二个名词,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理解了十二支的真实内涵,就像挖到了宝藏,挖出了出离心,无我空慧,消除极重的愚痴等等,我多么希望通过学习,早一点获得这个解脱的宝藏。接下来我就开始分享:
    十二支: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支可归纳为:三个词概括轮回:
    因为有烦恼,就造业。
    因为造业,就受苦。
    因为受苦,又起烦恼。
    或者以四个因概括轮回:
    无明是播种的人,业是田,
    他在业田中播下识种子,润以爱水,
    最后投生到母胎,长出来芽(名色),
    然后芽慢慢长大。

    十二支因缘的生死流转,几世能得圆满?
    第一种情况,能引支无明、行、识。还有所引支名色、六处、触和受,这两者可以允许有无量劫的间隔。好几劫以前由无明发起我们造了一个恶业,无明、行、识,识是因位识,这中间有隔无量劫,一直没有被爱、取去滋润,之后随着某种的因缘而滋润它,于是堕落于恶道或者投生到善趣等。
    第二种情况,能生支和所生支,今世由无明所造的业,由今世的爱、取去滋润,后世马上感果,没有间隔其他世。因为爱、取、有,爱和取去滋润的那个业。随着业的力量增长,我们所投生的这个后世,中间不可能有间隔。
    “速者二生即能圆满”的意思,就是说在整个一轮十二缘起的流转中,最快是两生能够圆满。
    一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比如今世造业,因由无明去造业,无明有了,行有了,还有因位的识有了。今世所造的业,由今世的爱、取去滋润,而感得第十支有,所以今世成办了这五支半,因由这个业的力量投生到后世,后世就成办了生、名色、六处、触、受以及老死,还有果位的识,所以最快需要两世才能够圆满。
    最迟,圆满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三世。无明、行、识为一世,这个业一直没有被爱和取给滋润,所以时间隔了一阵子,之后在某一世的时候被爱和取给滋润,而形成了有。所以无明、行、因位识为一世,爱、取、有为一世,所以就是两世,这个业力增长无有间隔,后世就产生果位的识、生、名色、六处、触、受还有老死,所以最迟不会超过三世。
    如果三世来圆满十二支缘起,就是能引支一世、能生支一世、所生支和所引支算一世,所以最迟不会超过三世。虽然在能引支的无明、行、因位识,还有能生支的爱、取、有中间,可能会经过好多好多劫,过好多世,可是这中间间隔的生死是其它的缘起,并非是它们两个的缘起,同一轮的缘起,最迟是三世就能够圆满,这中间不算中阴身。
    从十二缘起我们可以知道,在一轮缘起还未尽之前,只要无明未断,又会随着新的烦恼而去造业,由业又再次感得新的缘起轮回,无有间断。
    龙树菩萨说: “从三出生二”,由三种的烦恼,无明、爱、取而去反复地造业,这个业就是第二支行、第十支有;“从二而生七”,由第十支有和第二支行,而生苦性七支;“从七复生三”,又不断去造业,产生烦恼三支;“数转三有轮”,这三支又去造业,形成业性二支行和有,如此轮转没有间断。
    十二支流转、还灭的次第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流转、还灭的次第,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整个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内涵,有助于三士道的观修。也就是说,有了无明第一支,绝对会有第二支行,有了行之后,然是意识的续流不会间断,所以我们以前所造的业的力量,如果没有刻意地努力去对治、忏悔破除的话,它绝对会跟着我们的意识续流走下去的。而且,再加上爱和取去滋润绝对会感果的。感果之后,我们就要受到名色、六处、触和受的种种苦性。同时,因期间无明没有断,又会再次去造业。所以只要有第一支无明,其它后支都会有,这就叫做流转次第。
    什么是还灭次第呢?为了要灭生死,所以我们必须要去灭除生。要灭生的话,让我们产生生的主要是第十支有,必须要去消灭这个非常强而有力的业。要消灭有,必须要去消灭取。取要消灭的话,必须要消灭爱。所以消灭后后支,必须要去消灭前前支,这就叫还灭次第。
    通过这种流转和还灭,也就是趋与遮的次第,而来思维十二支因缘,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是这次学习的小结,若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师父和师兄们为我指正。再次的感恩师父慈悲教授!感恩师兄们对的关心和帮助。
    谢谢大家!

    宗彩
    2025、08、01



    宗清 | 2025-8-10 0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和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的学习总结
    觉和

    中士道是下士道(追求人天福报)与上士道(发菩提心、成佛利他)的桥梁,核心在于出离心——解脱轮回的决心。主要通过思维苦谛与集谛,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生起对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厌离,追求个人解脱(涅槃)。

    [ol]
  • 思惟苦谛(轮回过患)[/ol]思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苦。
    及六道苦相: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剧苦;
    思惟人道的不稳定苦乐;
    思惟天道的堕落苦(虽享乐但福尽堕恶趣)。
    思惟三苦:苦苦(明显的苦)、坏苦(乐受变坏的苦)、行苦(无常迁流的本质苦)。
    发现轮回中无真正的安乐,一切盛事终归衰
  • 思维集谛(苦因) [/ol]思惟烦恼障:贪嗔痴等烦恼是痛苦的根本,尤其是"我执"(萨迦耶见),将五蕴误认为是"我"。
    思惟业障:由烦恼驱动的善恶业力推动了我们的轮回。
    学习了十二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揭示轮回的因果链条。

  • 解脱之道 [/ol]戒定慧三学:别解脱戒为基础,以修止(奢摩他)观降伏烦恼;毗钵舍那,破我执,证空性。
    从而升起出离心,持续观修苦谛而稳固,四念处、四正勤观修。不再贪恋轮回中的任何享受,视三界如火宅,求解脱如救头燃。
    对治方法
    无常观:思维生命无常,死亡不定,破除懈怠。
    因果观:深信业果,谨慎身口意。
    从而逐步升起"无我"观修
    二、个人体会
    通过如理思维苦集二谛,生起坚定的出离心,并依戒定慧走向解脱。通过每天的听闻和观修轮回苦,忏悔业障,三皈依五戒,持戒清净(如居士五戒)。觉和通过前期的学习和在这三个月中士道学修的时间,长久以来的嗔心明显降伏,个人身体状况和人际关系明显改善。
    在此,感恩上师三宝加持!!!感恩师父的慈悲教授!!!感恩组长修正师兄、宗青师兄、觉平师兄的严谨扎实清晰的消文和对每一位组员的大力护持,使得我们的学习能不断坚持,减少了很多的违缘障难,而且组里的同修越来越多,满怀感恩。

  • 宗清 | 2025-8-10 0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敦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学习心得
    感恩三宝!顶礼师父!随喜赞叹师兄们!净敦礼敬各位学长们!
       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中士道部分,如同在修行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对解脱的内涵与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中士道以“出离心”为核心,引导众生超越对轮回的贪著,追求解脱自在,其内容深广精微,既蕴含对生命实相的洞察,也包含具体的修持方法,带给我求法意乐和依止之心。一、对“轮回过患”的深刻认知中士道开篇便强调观修“轮回过患”,这是生起出离心的基础。论中详细阐述了六道轮回中众生的痛苦:天道虽享乐,却因贪著福报而在临终时堕入恶趣;人道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八苦;畜生道愚昧无知,常受相互残杀之苦;饿鬼道饱受饥渴煎熬;地狱道则承受永无间断的寒热之刑。这些描述并非恐吓,而是让我们看清轮回的本质无论处于哪一道,皆以“苦”为根本特征。以往我总认为“幸福”是可以通过外在条件获取的,如财富、地位、情感等,但学习后才明白,这些都是轮回中的暂时现象,如同水中月、镜中花,终究会消逝。当我试着以“轮回过患”的视角观察生活,发现许多曾经执着的烦恼,其实都源于对“暂时安乐”的贪著。比如为琐事与人争执时,想到这些纷争不过是轮回中无数烦恼的重演,内心便多了一份释然。二、“出离心”的内涵与修持中士道的核心是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对轮回的贪著心彻底断除,生起“求解脱”的坚定意愿。论中指出,出离心不是消极厌世,而是基于对生命实相的觉悟:明白轮回本质是苦,且苦的根源是烦恼与业力,从而生起“必须脱离”的决心。修持出离心,需要结合“观修暇满人身”与“思维无常”。“暇满人身”让我们懂得,当下拥有的修行条件来之不易,若不珍惜,便会在轮回中继续沉沦;“思维无常”则提醒我们,生命如朝露,死亡随时可能降临,唯有提前准备解脱之道,才能不被无常所困。这让我反思:日常总把“以后再修行”挂在嘴边,却忘了无常从不会等待,唯有把握当下,才能不负暇满。三、“戒定慧”三学的实践路径中士道以“戒定慧”三学为解脱的次第,明确了修持的具体方法。“戒”是基础,通过持戒守护身口意,防止造作新的恶业,为修行打下根基;“定”是核心,通过禅定收摄散心,让心安定下来,得以观照实相;“慧”是目的,以智慧通达诸法空性,断除烦恼根本。这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持戒能帮助我们远离扰乱心智的外缘,为修定创造条件;得定则能让心专注,从而生起如实观察的智慧;智慧生起后,又能更深刻地理解持戒与修定的意义。学习这部分时,我意识到自己以往的修行常流于表面——比如只注重形式上的持戒,却未理解其“防非止恶、护心清净”的本质;打坐时执着于“入静”的感受,却忽略了“以定发慧”的目标。中士道让我明白,修行需循序渐进,唯有三者兼顾,才能稳步走向解脱。四、对“自利与利他”的再思考中士道虽以“自求解脱”为目标,却并未局限于狭隘的自利。论中强调,修中士道者需知母、念恩、报恩,虽暂未发菩提心,却需培养慈悲的基础,为日后进入上士道铺路。这让我明白,佛教的“自利”与“利他”本是一体:真正的自利,必然包含对众生的关怀;而利他的发心,也需以自身的解脱修行为根基。学习中士道后,我对“解脱”的理解不再是“独自逃离”,而是意识到:唯有先断除自身的烦恼,才能更有力地帮助众生脱离痛苦。就像一个人若身陷泥潭,无法救拔他人;唯有自己先上岸,才能伸出援手。这种认知让我的出离心多了一份温暖——不仅为了自身解脱,更为了未来能有能力利益众生。中士道的学习,让我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获得了成长。它不仅让我看清了轮回的真相,更教会了我如何以出离心为动力,在生活中践行戒定慧。未来的修行路上,我将以中士道的教诲为指引,珍惜暇满人身,精进修持,既求自身解脱,也不忘培养慈悲,为走向更广阔的菩提大道打下坚实基础。这或许就是中士道的深意:它是解脱的阶梯,也是通往上士道菩薩行的境界桥梁。


    净敦
    修正 | 2025-8-10 0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生师兄总结

    中士道总结(希求解脱,思惟苦集二谛)
    感恩师父慈悲!随喜师兄们的精进学修!也随喜自己有因缘学到殊胜之法!
    下士道的学习是,由恶趣苦,无常、皈依、业果(修十善断十恶)等的种种思维,能获得后世的增上生即人天善趣,但人天善趣仍然是业和烦恼所生,还是没有脱离生死轮回,没有得到真正解脱。
    虽然我们获得了人天增上生的功德,但人还是在行苦当中,真实来说并没有真正获得永恒安乐,我们现在只是在悬崖旁边暂时获得歇息而已,还会随着业和烦恼所转,后世再堕入三恶趣。所以即使是获得了增上生,我们也要去思维增上生的过患。中士道的学习,是了知生死过患,见三界犹如火宅,三途犹如火坑,无一可以安住,欲求解脱惑苦,从而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修学戒定慧三学,希求了脱生死。
    我们要了解解脱,先要了解有一种系缚,把我们绑得紧紧的,这就是轮回,也叫三有。由什么绑住?由业和烦恼死死绑住,我们是被业和烦恼所控制的众生,使我们无有自主地必须受五取蕴苦,五蕴身是行苦,所以会带来坏苦、苦苦,让我们一直在三界的六道,四生中轮转。如果消灭了烦恼,纵使有业也没有办法感果,由此获得解脱。
    所谓系缚,就是必须无有间断地、无奈地去承受后世的近取蕴身心。欲求能脱此系缚,即是希求解脱之心。意识的续流会一直持续下去,不会间断,也没有办法去阻挡。意识流本身并不会带来生老病死,但如果意识流被业和烦恼控制,就会受到污染,我们就必须去投生、必须去无自主地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轮转。这种意识续流的污染,是可以获得脱离的。真正的解脱,就是透过对治的力量,使业和烦恼永远不会再生起。如果没有生起对治,业和烦恼还会继续再生起,那就还未解脱。
    发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
    比如想要从饥渴的痛苦当中获得解脱,那我们就先要了解到饥渴是怎样痛苦,如果不想要饥渴的苦,我们才想要止息饥渴。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觉得轮回太舒服了,那就根本不会想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到轮回——凡是被业和烦恼所产生的一切,都是苦性,这才会想要真正获得解脱。成办解脱的先决条件,就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痛苦。
    希求解脱方法,是由于苦集门中思惟。
    以四圣谛的生起次第来说,先有集后有苦;先有道谛才有灭谛。
    为何世尊不按照这种次第而说,却是先说苦谛后说集谛?宗大师说,佛没有按照因果次第宣说四圣谛,是有极大妙意的,没有过失。在此宗大师引《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这就是四谛为何要先说苦谛后说集谛,先说灭谛后说道谛的意处。
    如《相续本母》说:一个病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有病,他才会去找医生,希望医生帮他找病因,如果他自己都觉得没病的话,他也不会去找医生了。如果要从病苦当中脱离,必须要先知道自己真的罹患某种疾病,之后才去断病因,追求远离疾病的安乐。为了能够得到远离疾病的安乐,所以必须要透过药物来让自己灭除疾病。同样的道理,苦谛如同知病,断除病因如同断除集谛,所以说知苦断集;因为想要得到远离疾病的安乐,应依药,所以佛说了证灭,说了修道。所以说四圣谛的时候,不只说了“此是苦谛,此是集谛,此是灭谛,此是道谛”,佛也说了“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四圣谛的内容非常重要。仔细思考这一问题,我们认知了痛苦,并且去寻找苦因。所以佛在宣说四圣谛的时候,不是以四圣谛的生起次第而说,而是以四圣谛现证思维的模式,以现观生起次第而说,先说苦后说集,先说灭再说道。这是佛陀的慈悲与智慧!
    最后,感恩师父!随喜师兄们精进学修!


                                                      善生
                                                     2025、08、01

    觉慧0517 | 2025-8-10 0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士道学习总结(选一段分享)
    顶礼师父!随喜赞叹各位同修!
    中士道学习已经圆满,为了感恩师父慈悲教授,感恩师兄们的相互鼓励与支持,现我将所学的内容选一段与各位分享。
    前面师兄们都已分享:四谛、十二缘起及烦恼生起的过患等等,都很详细,非常随喜赞叹!
    由集谛门思惟流转生死次第(1、烦恼发生之理;2、烦恼如何集业;3、死殁及结生)
    我今天分享的是:” 3、死殁及结生之理“开始
    (一)死缘(可分三种)
    1寿尽死:
    引业如是,正常死亡。
    正常死亡,则可以临终前修行、也可以临终关怀。还有一种寿尽,主要是善业尽,提前把往昔的善业作没了。
    既然寿量可以因善业尽而减,反之修长寿法也可以使其增(当然是在一定范围内,并且总量仍然是每天递减的)。
    2福尽死:没福报,饿死了。
    3横死:福报也有、寿也没有尽,但是横死了。
    (二)、死心
    基本上修行人都是为了好死,死了以后去好地方。
    去哪里?主因有二,
    1平时造的善恶业,到死的时候会起到一定作用。
    2看是善心死还是恶心死。
    死的时候,是善心死还是恶心死,特别重要。
    善心:忆念信、慧等善法。如由暗入明,显现种种悦意色,安乐而死,支解苦甚微;
    3不善心:忆念贪等不善心。如由明入暗,显现种种不可爱色,生起猛利痛苦;
    无记心:于善不善两种心皆不忆念。如上所言之苦乐俱不生。
    至于临终时会现起的是善心还是不善心,主要看生前,哪种心多串习的,它就会现起,而其余诸心则不现。若平时,善与不善平等,则先忆念到哪种心,它即先现起,余心即不现。
    (三)、投生的原则:
    对将投生之处,若不愿意去,就不会接近,也就不会投生。所以,不论是当生于畜生、饿鬼、人及欲界、色界天,对其生处都会见到自己喜欢的同类有情,因此想要奔赴。到了生处生起嗔心,中有即灭,生有生焉。又生热地狱有情思热,生寒地狱有情思凉。湿生者贪染香气,化生者贪染住处,卵生者与胎生同。
    (四)、中士道发心的标准
    从苦、集二门,确切了解了世间的真相之后,生起希求舍离世间,希求证得寂灭的出离心。但这还不够,需要将此心发到如居火宅如系牢狱般迫切地想要出离的程度,再不断将之增广。
    (五)破斥邪见
    有人认为:厌离世间,修出离心,是小乘人的发心,大乘菩萨则不应修此出离心。
    辨驳:经中所谓菩萨于世间不应怖畏的含义,不是说于业惑所牵制而流转三有之生老病死等诸苦不应出离,而是指菩萨因大悲愿力,为了利益有情而于三有受生,不应怖畏。
    那种被惑业牵引,流转世间,为众苦所逼者,自利尚且不能,更何况是利他呢?这是一切衰损之门,菩萨于此尤其应该厌离,而努力断除之。而依大悲愿力,受生世间,化度众生,则应欢喜。
    (六)、决择能趣解脱道的自性
    1、依何等身:
    由思惟三界流转的过患,于生死生起猛烈的欲求出离之心。而欲修此解脱道,则需依赖具有修行机会的暇满之身。在暇满中,又以出家受具足戒者,为最殊胜。
    2、修何等道:
    若欲出离三界,以修戒定慧三学最为重要。在本论中,定学和慧学将在上士道介绍,此处略说戒学。
    (1)思维持戒的利益和毁戒的过患:
    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一切善法皆依戒而得以生长,依戒将感得未来的安乐。若不守护戒律,则将感生众多忧苦,现前的安乐和究竟解脱成佛皆不能成就,堕于恶趣。
    (2)戒学的修习方法——努力对治四种生罪之因
    1、对治无知:听闻戒的诸多学处,而清楚了知;
    2、对治放逸:A、对应做、不应做的内容忆念不忘;B、时时对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处于何种善恶状态,保持觉知;C、依自尊或学习教法的力量,对诸罪业生起惭耻;因念及会被别人呵斥而生起羞愧;D、因忧恶行的异熟果报,而生起防护心;
    3、对治不敬重:对于佛陀、佛所制的戒法及修学的同伴,皆生起恭敬尊重之心;
    4、对治烦恼炽盛:观察自己的身心,看哪种烦恼特别强烈,就努力用相应的方法去对治它。
    宗大师所说的教法,我们应努力守护戒律,不使违犯。即使违犯了,也莫置之不理,努力依仪轨忏罪清净。如是所思所行皆精勤专注于戒律。
    感恩师父!感恩师兄们!今天的分享如有不对,请在大家为我指正,谢谢大家
    宗清 | 2025-8-13 1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觉梵答题
    中士道主要的法是出离心
    中士道主要的法是出离心,然后戒定慧。出离心是中士道的基础,得到了出离心就踏入了解脱的道路,没有得到出离心之前,还没有踏入解脱的道路。但是如果皈依心修出来了,前面讲的下土道就成就了,虽然没有踏入解脱的道路,还是能够关闭三恶道的门,可以肯定往生善道,这个是肯定的。善道也在轮回里面,所以还不能算解脱的道路。从得到了出离心开始,才踏上了解脱的道路
    什么叫出离心?首先要知道出离的地方,我们要出离的地方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人道
    人道的地方、人道的地球是欲界,畜生道的地方是欲界,饿鬼道的地方是欲界,地狱道的地方也是欲界天道中的阿修罗道也是欲界,部分的天道也是欲界如天道里面的欲界六天。这些全都是欲界的地方
    色界,属于天道,色界的天人身体非常高大,非常庄严,各方面的受用百倍地超过欲界六天。色界有十七天,即十七个层次不同的地球,这些全都是轮回的地方
    无色界,四处都是。
    这些统统都是转轮回的地方,首先要明白这个。
    要明白轮回里的痛苦,轮回里的痛苦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恚苦、取五蕴的苦等等,六苦、八苦、百苦等等很多很多的苦。
    三苦,苦苦、行苦、变苦。
    六苦,敌友无定的苦,敌人和朋友是无定的,是朋友,有可能变成敌人;是敌人,变成朋友的也有。敌友无定,这是一个痛苦。一直以来都是朋友,一下变成了敌人,那是很大的痛苦。
    无知足的痛苦。无知足,有多少受用,有多少钱财都不知足,不知足就是痛苦。即使有一百个亿,但是不知足的情况下,还是会觉得钱不够,还是觉得没有钱,还是一个穷人,内心是贫穷的,这是无知足的痛。
    还有轮回里不断投胎的痛苦,不断地生死的痛苦,高低不定的痛苦。昨天是大领导,今天就去了监狱,不定。今天是普普通通的人,明天变成了很厉害的达官贵族,这些都是不定。
    最终无友的痛苦。无朋友,最终要死的时候,死了灵魂要出去的时候,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没有朋友。最终的时候,所有人都有无朋友的这个痛苦。思维轮回里面有这么多的痛苦。
    现在大家明白了轮回里面的痛苦,轮回所处的地方转轮回的地方都知道了,那要明白什么叫轮回。什么东西是轮回?要明白这个东西。
    什么是轮回呢?轮回是我们生生世世一直以来延续过来的灵魂,这个灵魂和五蕴的蕴体结合,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和蕴体结合了,那个是轮回。灵魂和蕴体结合才是轮回。
    我们现在已经就有了五蕴。色,我们的身体,眼睛看到的这个身体是色。受,我们的苦乐的感受。想,我们的思想。行,是什么呢?肚子里面的空,鼻子里面的空,耳朵里面的空,眼睛里面的空,我们的五脏六腑当中的空,全都是行。如果没有空就不行,鼻子没有空,就不能呼吸。耳朵没有空,不能听声音。嘴巴没有空,不能讲话。行是身体的一个组合。识,我们的意识。
    灵魂结合到蕴体,跟蕴体结合了,这个是轮回。有了这个东西才有各种的痛苦。
    肉体就是轮回。有肉体,肉体上的各种痛苦就出来了。有眼睛,就会眼睛痛;有鼻子,会鼻子痛,有鼻炎,如果没有鼻子,怎么会有鼻炎呢?如果有手臂会有断手脚。有这个肉体才有那些痛苦,这个肉体就是轮回。有了它,它产生的这些痛苦就都有了。
    意识是轮回,有意识,心里的痛苦就出来了。有漏的蕴体,有漏的东西染垢的,如果没有这个灵魂、没有这个意识,心不会痛苦。我们现在的痛苦,一半是肉体上的,一半是心灵上,各种的压力,各种的不开心,很多都是心灵的痛苦。意识是轮回,有这个才会产生这些痛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