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1| 回复: 14

第九课

[复制链接]
查看181 | 回复14 | 2024-3-6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智者中觀師將“有無”分成四種差別,那四句?举例说明。
2、實有師等的錯誤根本是在未將“有無”分成四句過失是何?
3、中观以空性除有邊,以緣起故除無邊,如何操作。
4、眼光要放遠一點,心量要放大一點,情緒要放鬆一點。这三句话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5、请你叙述一下这次学习的感受。


吴莹 | 2024-3-6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智者中觀師將“有無”分成四種差別,那四句?举例说明。
一切都是名言有,自性有,不是毕竟无 名言无,不是自性有。
杯子没有自性,不代表杯子就没有
有杯子这个东西,但不是有自性的
2. 實有師等的錯誤根本是在未將“有無”分成四句過失是何?
实有师无法认识到,自性无的同时如何安立名言有。在中观宗看来,自续派以下各宗,只要还有一丁点实有,就都属实事宗。因为实有师认为,凡是有,就一定是自性有;凡是无,一定是毕竟无。而自性有和毕竟无即是堕常边和断边,是有过失的。
3. 中观以空性除有邊,以緣起故除無邊,如何操作。
應成派以「無實有,是緣起故」之量,能雙除常斷二邊,此即是由第一句(無實有)除有邊,由第二句(是緣起故)除無邊。
4. 眼光要放遠一點,心量要放大一點,情緒要放鬆一點。这三句话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就是把目标定高点,即使达到不了,能力也会强点。心量大一点,功德就更多一点。想到无常随时会到来,心里很紧张,不要对无常紧张。对修行要有暂息力。
5、请你叙述一下这次学习的感受。
1纠正了一些错误认识
2对一些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了
3修行更有方向了

妙芳 | 2024-3-6 0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智者中观师将“有无”分成四种差别,那四句?举例说明。
智者中观师将有无分成四种差别:
虽是自性无,但不是毕竟无;虽是名言中有,但不是自性有。
如房子是空的,是指房子里没有东西,并不是指房子是没有的。
如茶杯是有,但是杯子会打破的,没有自性。
我即是空,空即是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即是缘起即空,空即缘起之义。
师父开示:
下部派是认为有就是自性有,说空就是没有。
中观是指无自性,并不是说这个法没有。
中观自续派认为胜义是名言,也没有自性的,胜义是自性的,但是世俗名言他觉得是有一定的自性的。那么下部派更厉害了,像有部唯识他们世俗是有自性的,那么这个胜义也是有自性的,那这个大家要理解这四个特点,

空跟空是不一样的,名言有跟实有是不变的,那么你再去看到自性的一些书,这里面辩论这个东西特别多,虽然龙树菩萨说了这个话,就说我说的是自性空自性无,并没有说无,那你说的是无,空跟无有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无我的无,就是我没有,我空,这个我们在解释名词的时候就是说空性。

空性的空,这是个动词,空的是性,那自性空,这个空是名词,说自性没有了,它就是空,自性空,所以有的时候,你要慢慢的理解的深了,那你对空就学的比较实用。

2、实有师等的错误根本是在未将“有无”分成四句过失是何?
实有师的“有“就等同于”有自性”,“无“也就等同于”无自性”。认为“无我”如果是“无自性”,他认为就等同于“毕竟无”了。
虽然都是承许各个部派来说的话都成为缘起,但是对于缘起根本上的认知上是会有一些差异的。
实有师因为这四句没有分四句,它就分了两句,要么就是有自性。要么无自性,就等同于毕竟无,所以他们是没法来理解中观师的这种无自性的说法,他认为中观师是要落入到断灭见当中去。
实有师认为应承派是属于无自性,无自性就破坏了这个因果、缘起,然后就成了没有这个四谛业果等等这些东西,他就认为这就落入到断灭见。
这是因为他不理解无自性和毕竟无是有区别的,他把这两句话划了等号把有自性和有划了等号,它就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3、中观以空性除有边,以缘起故除无边,如何操作。
应成派以「无实有,是缘起故」之量,能双除常断二边,此即是由第一句(无实有)除有边,由第二句(是缘起故)除无边(断)。
即由「無實有」一句直接除常邊,兼示並非總說一切全無而除斷邊,「是緣起故」一句也能由此類推。
虽是自性无,但不是毕竟无;虽是名言中有,但不是自性有。
芽有法无自性是缘起法。
如果种子是无的话,就不应该发芽。
种子发芽是因为有阳光和雨水的缘起,种子它不是实有的,如果是实有的话,那它就不应该发芽,种子是无自性的,也不是实有的。
4、眼光要放远一点,心量要放大一点,情绪要放松一点。这三句话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眼光要放远一点」每天上班工作不要只是为了赚多少钱,买多少房子,整个心思放在家庭上目光短浅,这些都是无常的,而要多利用时间修行佛法,发大乘菩提心将目标定在成佛上面。
  • 「心量要放大一点」 我们应自思:「为了决定获得佛位,我必须依次修三士与密法生圆道。」将违缘转为道用,修忍辱,不被境所转,对于成佛来说,其它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要少欲知足,知足常乐。
  • 「情绪要放松一点」不能有时生起勇猛精进,有时又躺下来无所事事把佛法抛于脑后,修善加行精进的程度应松紧合适,如细水长流。学习佛法不要三分钟热度,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不半途而废,要满善。5.请你叙述一下这次学习的感受。
    对正见有了更深的学习,缘起即空,空即缘起,自性空中一切法皆可成立。
    对到发愿去净土有了新的认识,还是要发愿成佛。
    自己愿发无上菩提之心,为利有情愿成佛。
  • 慧盛 | 2024-3-6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智者中觀師將“有無”分成四種差別,哪四句?举例说明。
      答:智者中觀師將有無分成四種差別:雖是自性無,但不是畢竟無;雖是名言中有,但不是自性有。
       绿豆是名言有,绿豆是自性无,所以可以开花结果。
    2、實有師等的錯誤根本是在未將“有無”分成四句過失是何?
      答:畢竟無,墮於斷邊;唯識宗以下的一切實事師,不了解無自性有能安立緣起的道理,墮於常边。
    3、中观以空性除有邊,以緣起故除無邊,如何操作。
      答:應成派以「無實有,是緣起故」之量,能雙除常斷二邊,“無實有”除有邊,“是緣起故”除無邊。
    4、眼光要放遠一點,心量要放大一點,情緒要放鬆一點。这三句话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答:① 成佛三大阿僧祇劫,不懂没有关系,现在踏踏实实学习,至少有增上生。② 遇到困难,想办法突破,所有的困难都可以成为垫脚石。③ 不被烦恼控制,学习需要适当的暂息力,闻思修是需要细水长流。
    5、请你叙述一下这次学习的感受。
      答:每年需要有个合理的学习计划,经常给自己做总结,不懂不能放弃,合理安排时间,并且每年都需要一定的阅读量。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习也是需要坚持不懈!
    慧悦 | 2024-3-6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智者中觀師將“有無”分成四種差別,那四句?举例说明。
    答:雖是自性無,但不是畢竟無;杯子,从自性的角度是无自性的,但是这个杯子可以拿来喝水,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它不是毕竟无。
    雖是名言中有,但不是自性有。杯子,从名言的角度是有的,但它的自性是无,不是自性有。
    2、實有師等的錯誤根本是在未將“有無”分成四句過失是何?
    答:有无是要看是在哪种条件下安立的,許為「畢竟無」,墮於斷邊;唯識宗以下的一切實事師,不瞭解無自性有能安立緣起的道理,墮於常邊。
    3、中观以空性除有邊,以緣起故除無邊,如何操作。
    答:杯子是名言上有的,但自性是空的,所以是以空性除有边,杯子是因缘和合才有的,名言上是有的,不能认为它没有,所以是以缘起故除无边。
    4、眼光要放遠一點,心量要放大一點,情緒要放鬆一點。这三句话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答:所謂「眼光要放遠一點」意為,我們應將目標定在成佛上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早上一睁眼就要发心,为利有情愿成佛。工作生活的目标不要放在挣钱养家搞事业上,要在利有情成佛的大的目标上来做这些事情。
    「心量要放大一點」意為,我們應自思:「為了決定獲得佛位,我必須依次修三士與密法生圓道。」。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时观察自己是否被世间八风所动,是否有出离心,这件事如果是佛菩萨来处理,他会怎么做?是不是把别人的事放在自己的事情之前?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有没有第一时间为别人考虑?等等
    所謂「情緒要放鬆一點」意為不能有時生起勇猛精進,有時又躺下來無所事事把佛法拋於腦後,修善加行精進的程度應鬆緊合適,如細水長流。應儘自所能善取暇身之心要。在生活中的应用,制定好学习计划,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自己踮起脚能够得上的。师父讲的课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积极讨论,回答问题。
    5、请你叙述一下这次学习的感受。
    (1)《三主要道》是整个佛法学习的主干,非常重要,学完后再去看广论后面的毗婆舍那的部分,感觉懂了一些了,知道在说什么了。
    (2)对于佛法和世间法无法双运,破除了自己一直想得到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双圆满的妄心,今生虽不能做到从相上出家,但可以从心上出家,再一次摆正暇满人身之舟行进的方向。

    无忧 | 2024-3-7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智者中觀師將“有無”分成四種差別,那四句?举例说明。
    “虽是自性无,但不是毕竟无;虽是名言中有,但不是自性有。”
    比如一个杯子,“虽是自性无,但不是毕竟无”,是说虽然这个杯子无自性,但是不能说它这个东西没有,明明看见却说没有,这是错误的,因为它确实在相上是存在的,可以拿过来喝水,装茶;“虽是名言中有,但不是自性有”,是说这个杯子虽然因缘和合存在了,但是它从胜义谛来说是没有自性的,不能执着于这个杯子,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被打破,同时是依靠各种因缘出现的,不是自己把自己生出来的。
    2、實有師等的錯誤根本是在未將“有無”分成四句過失是何?
    首先他们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范畴的理解与智者中观师有不同,其次他们执着胜义谛是实有的,堕常边,他们认为有就是实有,无就是没有,没有提出自性无的概念。
    3、中观以空性除有邊,以緣起故除無邊,如何操作。
    举例:比如内心产生一个负面情绪。“以空性除有边”就是用空性的方式断常见,那么就会理解到,现在的负面情绪不会一成不变,是没有自性的,只要某一因缘改掉,我这个负情绪就会消失,而且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人就不会陷在痛苦里太久。同时,“以缘起除无边”就是要用缘起的道理除断见,也就是告诉我们,当下的这个负面情绪虽然最终会变化,但是它现在是存在的,它的影响是存在的,会造业感果的,所以不能任由恶因发展,还是要尽力创造好的因缘和状态,尽快断掉坏的因。
    4、眼光要放遠一點,心量要放大一點,情緒要放鬆一點。这三句话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1.“眼光要放远一点”,意思是,我们要将目标放的远一些,定在成佛上面。应用: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如果目标是成佛,那就是无我利他,要让他人比自己多得到好处。
    2.“心量要放大一点”,意思是不能退怯,不要认为自己做不了什么,世俗的事尽可能小,佛法的心量要尽可能大。应用:对于正法的事,自己要精进,同时有自信能承担一些利益大家的事。
    3.“情绪要放松一点”,意思是不能有时精进,有时懈怠放逸,要尽可能松紧合适,细水长流,要长期坚持,不可用力过猛,尽量维持平稳的状态。应用:做事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注重坚持与积累的过程,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
    5、请你叙述一下这次学习的感受。
    第一次了解三主要道,让我学习了道次第的核心内容,对出离心,菩提心,正见的内容有更详细的认知。我也明白了佛法和世间法不能双运的道理,破除了我的一些不正见,面对各种问题时能更好做选择。也从道理上明白了自己对各种事物的执着是不对的,是虚妄的,同时每一次的起心动念又是十分重要的,对佛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觉乐 | 2024-3-7 1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智者中觀師將“有無”分成四種差別,那四句?举例说明。
    答:雖是自性無,但不是畢竟無;雖是名言中有,但不是自性有。
    房子里面是空的,并不是说没有房子;房子也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用混泥土各种材料跟想要建房子来住等等各种条件因缘和合而建起来的。
    2、實有師等的錯誤根本是在未將“有無”分成四句過失是何?
    答:唯識宗以下的一切實事師,不瞭解無自性有能安立緣起的道理,墮於常邊;自續師雖承許緣起,但無法接受「若是緣起,即無自相有週遍」,也墮於常邊。
    3、中观以空性除有邊,以緣起故除無邊,如何操作。
    答:應成派以「無實有,是緣起故」之量,能雙除常斷二邊,此即是由第一句(無實有)除有邊,由第二句(是緣起故)除無邊。
    例如种子发芽长出豆子,若种子里面本来就有豆子就不用发芽了,这就说明种子是无自性的就断除了有边(常边);若种子里面没有豆子又怎么能长出豆子?因为有阳光跟水的滋润还有合适的温度等因缘和合长出了豆子,这就说明种子长出豆子是缘起故就断除了无边(断边)。
    4、眼光要放遠一點,心量要放大一點,情緒要放鬆一點。这三句话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答:所謂「眼光要放遠一點」意為,我們應將目標定在成佛上面,「心量要放大一點」意為,我們應自思:「為了決定獲得佛位,我必須依次修三士與密法生圓道。」。所謂「情緒要放鬆一點」意為不能有時生起勇猛精進,有時又躺下來無所事事把佛法拋於腦後,修善加行精進的程度應鬆緊合適,如細水長流。應儘自所能善取暇身之心要。
    目标:成佛
    计划:学好三士道,地道建立,宗义宝鬘,俱舍论,三皈依观,五字真言,显密结合生起资粮道,加行道等五道的功德,努力集资净罪
    心态:不能浪费暇满人身(能遇到佛法是非常幸运,要感恩)要抓紧时间修行,不因无常而感到恐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坚定目标,持之以恒,按照计划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修行一定能成佛
    5、请你叙述一下这次学习的感受。
    答:第一次来论坛上非常用心地做思考题,很认真地把课文都好好理解且反复听师父的录音(感恩师父),这次感觉是质的飞跃,之前没有做过思考题处于闻慧,现在是思慧,理解得更加深刻;
    对三主要道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包括缘起性空,觉得空性是比较有趣的,要再好好深入研究;
    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自己的知识还太浅薄,只有通过广大的闻思才能更好地修行。
    华菁 | 2024-3-7 0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智者中觀師將“有無”分成四種差別,哪四句?举例说明。
    答:智者中觀師將有無分成四種差別:雖是自性無,但不是畢竟無;雖是名言中有,但不是自性有。因果緣起與無自性二者相輔相成,是「中觀應成派」的獨特優勝之處。
    例如豆子是無自性的,是因緣和合而生,但僅以名字與分別能安立而有的情況下,其作用是有的,因而會長出豆芽。
    2、實有師等的錯誤根本是在未將“有無”分成四句過失是何?
    答:大部分藏地先人許為「畢竟無」,墮於斷邊;唯識宗以下的一切實事師,不了解無自性有能安立緣起的道理,墮於常边。
    3、中观以空性除有邊,以緣起故除無邊,如何操作。
    答:應成派以「無實有,是緣起故」之量,能雙除常斷二邊,此即是由第一句(無實有)除有邊,由第二句(是緣起故)除無邊。這二句中的每一句都能雙除常斷二邊,其雙除之理,即由「無實有」一句直接除常邊,兼示並非總說一切全無而除斷邊,「是緣起故」一句也能由此類推。總而言之,自性空中一切法皆可成立。如果你能不墮二邊,就不會落入正見歧途。
    4、眼光要放遠一點,心量要放大一點,情緒要放鬆一點。这三句话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答:1、眼光要放遠一點,是指目標要定的遠大,做任何事要在三主要道的攝持下,以成佛為目的。2、心量要放大一點,是指要指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拈輕怕重,要有克服一切困難的決心和堅韌不拔,荷負一切如來家業的信心去修學佛法。總之就是對世間俗事要儘可能的小,對佛法心量要儘可能的大地去修。3、情緒要放鬆一點,是指不能有時生起勇猛精進,有時又躺下來無所事事把佛法拋於腦後,修善加行精進的程度應鬆緊合適,如細水長流。應儘自所能善取暇身。
    5、请你叙述一下这次学习的感受。
    答: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見。是指学佛的根本,既是菩提道次第论的精华摄要,亦是佛陀教法所归纳而成的一个捷径窍诀、诸教义之精华。剛開始學習認為早聽說過三主要道的內容,也略知其一些內容,就不是太重視。但當回答問題時,卻感覺貌似知道,但又說不明白。因此以後學習要調整好正確的動機,要發心、正行、結行清凈圓滿。要做到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端正學習態度,以三主要道攝持自己。
    邓艳华 | 2024-3-7 0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智者中觀師將“有無”分成四種差別,那四句?举例说明。
    答:虽是自性无,但不是毕竟无;虽是名言中有,但不是自性有。
    芽有法,因缘聚合,无实有。
    2、實有師等的錯誤根本是在未將“有無”分成四句過失是何?
    答:大部分藏地先人許為「畢竟無」,墮於斷邊;唯識宗以下的一切實事師,不了解無自性有能安立緣起的道理,墮於常边。
    3、中观以空性除有邊,以緣起故除無邊,如何操作。
    答:应成派以「无实有,是缘起故」之量,能双除常断二边,此即是由第一句(无实有)除有边,由第二句(是缘起故)除无边(断)。即由「無實有」一句直接除常邊,兼示並非總說一切全無而除斷邊,「是緣起故」一句也能由此類推。
    4、眼光要放遠一點,心量要放大一點,情緒要放鬆一點。这三句话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答:所謂「眼光要放遠一點」意為,我們應將目標定在成佛上面,「心量要放大一點」意為,我們應自思:「為了決定獲得佛位,我必須依次修三士與密法生圓道。」。所謂「情緒要放鬆一點」意為不能有時生起勇猛精進,有時又躺下來無所事事把佛法拋於腦後,修善加行精進的程度應鬆緊合適,如細水長流。應儘自所能善取暇身之心要。
    5、请你叙述一下这次学习的感受。
    抽时间三主要道要反复多读几遍,对于缘起部分和一切法都是名言安立部分还需要在反复深入理解。

    Lisa | 2024-3-7 0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智者中觀師將“有無”分成四種差別,那四句?举例说明。
    答:
    雖是自性無,但不是畢竟無,如種子生芽
    雖是名言有,但不是自性有,如汽車
    2、實有師等的錯誤根本是在未將“有無”分成四句過失是何?
    答:
    如果執一切法都是實有的,墮常邊; 如果執一切法畢竟無就是墮斷邊。
    3、中观以空性除有邊,以緣起故除無邊,如何操作。
    答:
    【芽有法,無自性,是緣起故】
    一顆種子能否發芽,是需要觀待條件,如陽光及雨水,陽光及雨水即是緣起。
    如果種子是實有的,那種子就只能是種子,不應該發芽
    反之,如果種子是無,那也不應該發芽
    4、眼光要放遠一點,心量要放大一點,情緒要放鬆一點。这三句话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答:
    我們應該將終極目標設定為【成佛】,為了達成這個終極目標,必須依次第修習三主要道,每天定個小目標,努力去達成,修善加行精進的程度應該松緊合適,不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當一個小目標達成的時候隨喜讚歎自己,增加修行的力量。
    5、请你叙述一下这次学习的感受。
    答:
    沒有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基礎來學習《三主要道》確實有點困難,里面涉及到很多新的知識點,有點難以跟上,雖然每天的思考題都參考書上的內容進行了整理,但是理解的深度依然不夠,只是依葫蘆畫瓢而已。
    總的來講還是很有收穫,對于【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緣起】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從宏觀上來講比之前的邏輯更清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