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识的假名安立是怎么安立的?
答:《摄大乘论》说的,“由名前觉无, 多名不决定”,“由名前觉无”指的是,在事物被命名之前,人们对其本质或存在可能并无明确的认知。这里的“名”即名称或概念,它代表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界定。在名称被赋予之前,事物可能处于一种未被明确区分或认识的状态。
“多名不决定”则进一步指出,即使事物被赋予了多个名称,也不意味着其本质或属性就得到了确定。因为名称只是我们用来指代和理解事物的符号,它并不能完全涵盖事物的全部内涵和复杂性。多个名称可能只是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描述同一事物,但并不能决定事物的真实本质。
举例说明:1.对于一个人,即便给他起名为 “牛”,但这个人本身的实体并不会因为这个名字就变成牛,这表明名字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所指事物的真实本质。
2.当有两个人同名时,他们在实体上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不会因为名字相同就合并为一个人,
3.一个人拥有多个名字时,他的实体依然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因为名字数量的变化而改变,再次说明 “名” 是可以随意赋予的。
因此得出名言唯是假立的结论:由于 “名” 与 “体” 不相称,名字并不能准确反映事物的真实本质,所以可以推断名言仅仅是人为设定的、虚假的标识,它们并非事物本身所固有,而是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和约定俗成而存在。
2、本有种子与新熏种子各有什么利弊?
答:唯识宗成立有本有、新熏二种,说本有种注重在无漏种,说新熏种注重在有漏业种。
本有种子有利之处:1.若没有本有种子,便难以建立五种种姓决定。因为如果二空智种是新熏的,那么无性有情和小乘种姓都有可能熏起更高层次的智种,这样就没有阐提种性及定姓的声闻独觉了,而本有种子为种姓的先天决定性提供了理论基础,维持了唯识宗对众生根性差异的解释。2.对于一些先天就具备的特质或潜在能力,如某些众生可能生来就具有较强的慈悲心倾向或对佛法的特殊领悟力,本有种子可以解释这些先天因素的存在,使其在理论上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避免了所有特质都需后天新熏而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不利之处:1.与部分观点冲突:有些人根本不承认有五种种姓的分别,认为五种种性仅就现前假立,究竟同归一乘。在这种观点下,本有种子的概念就显得多余且与这种平等性的理念相冲突,容易引发教义理解上的分歧。2.可能导致修行消极态度:说有阐提种姓(从本有种子角度可能存在先天无法解脱的情况),可能使众生产生疑惑和恐惧,比如有人会担心自己万一属于阐提种姓,即便努力修行也无法出离,从而对修行产生消极态度,不利于佛法的弘扬和众生的解脱追求。
新熏种子有利之处:1.强调修行的作用和改变的可能性,能突出修行在熏习种子方面的重要意义。例如,一个人造了无间业,定堕阿鼻地狱。按本有种子理论若此人本来有地狱种,他该永远在地狱里,不会爬出来。但新熏种子理论认为其堕地狱的种子是新熏起的,这意味着众生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行为和修行来改变,给予众生积极向上的引导,鼓励他们通过努力修行来改善自己的业力和未来走向。2.符合因果理论:更好地解释了善恶因果的动态变化过程。如果没有新熏种子,就难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善恶行为和相应的果报。比如一个人原本善良,后来因各种因缘造恶业,或者反之,新熏种子可以合理地说明这种因环境、经历等因素导致的行为和命运的变化,使因果理论能够实际观察。
不利之处:1.可能引发修行者的投机心理,若过度强调新熏种子,可能会使一些修行者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认为只要当下避免造恶业或多造善业就能立即改变种子和命运,而忽视了修行的持续性和深度,将修行简单化、功利化,不利于真正的解脱和觉悟。2.如果一切都依赖新熏种子,那么修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变数和不确定性。例如,对于一些长期修行但仍未见到明显成果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过度怀疑自己的修行方法或对整个修行体系产生动摇,因为新熏种子的效果似乎难以确切把握和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修行者的信心和修行的连贯性。
3、安立五种性有什么好处与难处?
答:唯识宗所安立的五种性,即声闻乘种性、独觉乘种性、菩萨乘种性、不定种性和无种性(阐提),
一说.佛说有五种种姓,是勉励大乘人,使免退堕的。法称论师等,是不主张究竟种姓决定差别的。例如:如果说有阐提种姓,可能使众生产生疑惑和恐惧,比如有人会担心自己万一属于阐提种姓,即便努力修行也无法出离,从而对修行产生消极态度,不利于众生的解脱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