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修正

410、中士道的学习总结

[复制链接]
梵心 | 2025-8-14 0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士道总结
共中士道四个科判:第一,修习共中士道的意乐;第二,生起意乐的量;
第三,遣除对共中士道的邪执分别;第四,抉择能够趣入解脱道的本质。
第一修习共中士道的意乐
按照共下士道所讲的:“思惟死亡无常以及三恶趣苦”,让我们厌舍现世,对后世的善趣生起希求。其次,通过皈依三宝以及修习业果,就能够获得善趣果位。但是,并不是得到了善趣人天身,我们就满足了,而是要发起共中士的意乐。厌舍一切生死轮回当中的事情之后,依着这样的因缘而发起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所以,我们修习中士道的意乐,是为了把自己引入上士道,最终成佛。
正修意乐分两个方面:1.明求解脱之心:所谓的“解脱”就是脱离种种的束缚,由于业和烦恼把我们束缚在六道轮回里面不能出离,所以,我们要努力地通过修行,从业和烦恼当中脱离出来,这就是“解脱”。希望从烦恼和业当中脱离出来的心就是“希求解脱的心”。
  • 发起求解脱心的方法:就是观察五取蕴的本性是苦,认识到三界内没有一处是安乐,都是苦的。如果对这些五彩缤纷的世界贪着、放不下、不生厌离,不可能对佛陀讲的寂静涅槃感兴趣。所以要厌患三有的所有的好事情,才能够发起从三有当中脱离出去的这种心。这个厌患心怎么能够发出来呢?那是要经过听闻、学习,先从理论上了解三有的过患。先建立知见,然后以见导行。
  • 方法有两个:第一,由于苦集门中思惟,也就是思惟苦谛和集谛;[/ol]第二,由于十二缘起思惟,就是思惟十二缘起。
    “知苦”就是要知道,除了“苦苦”是苦的,所有的快乐,上至有顶禅定的那个快乐,都是有漏法,本质都是苦的。贪著它,就会继续轮回。具体思惟五趣或者是六趣总的苦,及每一趣各自的那些苦,厌患生死,内心希求出离。认识到善趣和恶趣没什么区别,都是在轮回里面。现在只是暂时来善趣,如果不修出离,整天为了贪着眼前的快乐而忙碌,一旦无常来了,还要堕回去。就算下一辈子能生天,不管生到哪一层天,天上的寿命到了,又开始轮回。所以,那些真正的智者对善趣的恐惧就像对地狱的恐惧一样。
    集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执”,因为“我执”而生烦恼,造流转生死的业,所以要消除烦恼,断除“我执”,那就是“断集”。
    一、烦恼 
    烦恼分四:一、烦恼之总相及差别 二、烦恼生起之次第 三、能生烦恼之因缘 四、烦恼之过患
    业与烦恼是产生轮回诸苦的因缘,其中以烦恼为主要,因为:只有业而没有烦恼,就不会由爱结生;而乃至有烦恼期间,即使消尽了宿业,也会集起新业而受生。因此必须断除烦恼,这又依赖于认识烦恼的体相。
    (一)烦恼之总相及差别
    烦恼的总相:当其产生之时便使心极不寂静。
    烦恼的类别有六根本烦恼和二十随烦恼等。本论则宣说了十根本烦恼。
    1.贪:心缘可意境随逐耽著,与所缘难以分离。
    2.嗔:于不可意境生恚恼心、粗猛心,于所缘境思作无义。
    3.慢:缘内外法的高下好恶使心高举,高相随转。
    4.无明:心中不明了四谛、业果、三宝的自性。
    5.疑:对四谛、业果、三宝等犹豫不定。
    6.坏聚见:缘五蕴执为我及我所的恶见。坏是无常,聚是众多。将多体、无常的五蕴计为常、一、自在之我的恶见,称为坏聚见。
    7.边执见:执著“我”是常或断的恶见。
    8.见取见:将坏聚见、边执见、邪见中的任何一种以及执持此见的五蕴视为殊胜的恶见。
    9.戒取见:将戒禁和戒禁所依的五蕴视为能净罪恶、能脱烦恼、能离生死的恶见。
    10.邪见:有增益和损减二类,包括执著无前后世、无业果、无三宝等,以及执著自在天、自性等是众生之因等的恶见。
    (二)、烦恼生起之次第
    以无明不知五蕴真实体相,而妄执五蕴是“我”,又由我执生起贪著自方、嗔恚他方等一切烦恼。《释量论》云:“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三)、能生烦恼之因缘
    《本地分》中讲述了能生烦恼的六种因缘:所依、所缘、猥杂、言教、串习及作意。
    1、所依:八识田中的烦恼随眠或种子。
    2、所缘:能随顺引生烦恼的境界已经现前。
    3、猥杂:与恶友交往,受其恶习、恶见感染。
    4、言教:听闻种种世间不正言教。
    5、串习:数数串习不断。
    6、作意:心中虚妄增益可爱相、不可爱相等。
    其中,烦恼种子、对境现前、非理作意这三者是引生烦恼不可缺少的条件。
    (四)、烦恼之过患
    1、令心杂染,颠倒执取所缘。
    2、坚固随眠,令同类烦恼相续不断。
    3、于自、于他、于现生来世均造成损害。
    4、来世感得三苦、八苦等无量诸苦。
    5、远离涅槃,退失善法,衰损受用。
    6、在大众中怖畏、怯弱,心不安然。
    7、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
    8、临终忧悔,堕落恶趣。
    以烦恼集业
    分二:认定所集之业、集业方式
    (一)、认定所集之业
    所集之业有思业与思已业二种。思业是指意业,思已业包括身语二业。依经部的观点来说,这二种业的体性是与身语有表同时而转的思。
    按照善、不善、无记三种业来说,此处所集的业是不善业和凡夫相续中存在的有漏善业。用非福业、福业、不动业三者来对应,非福业是不善业,福业是欲界所摄有漏善业,不动业是上二界所摄有漏善业。
    (二)、集业方式
    1、造集能引生死业的作者: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位以下一切凡夫。
    2、造集能引生死业的条件:乃至随我执而转,便会造集能引生死之业。
    3、造集引生死业有三种情况:(一)随萨迦耶见而转,造作杀生等不善法,集非福业;(二)随萨迦耶见而转,造作布施等善法,集福业;(三)随萨迦耶见而转,修习四禅、四无色定等,集不动业。
    4、特殊的有漏善法: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期间,以出离心和无我慧摄持的善业,不属于庸常集,而只是随顺集。因为它是后有爱的对治,与我执状态相违,所以不是真正能引生死的集谛。又因为它在“有漏善业”这一点上与引后有集相似,所以安立为随顺集。
    总之,排除少数依于福田力造集的业之外,凡是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摄持的业,都是庸常集所摄的引生死业。
    5、三界之业都是为求取乐受、舍受而积集的。
    观察造作三界业的动机,就是为了求得有漏乐受或舍受。其中,乐受又有内外二种,即外五欲所生乐受和内禅定所生乐受。
    具体有四种集业方式:(一)缘现世未死之前的外五欲之乐,集非福业;(二)缘来世外五欲之乐,集福业;(三)缘内定生乐受,集能生一至三禅的不动业;(四)缘内定生舍受,集能生四禅乃至有顶的不动业。
    了解了上述集业方式,就知道只有对受观修是苦、是空及观受者无我,才能遮止积集引生死业。
    第二,由于十二缘起思惟,就是思惟十二缘起。
    分五:十二有支生起次第 、摄为四支 、摄为三道 
    一念十二缘起 、思惟十二缘起的利益
    (一)、十二有支生起次第
    十二缘起为:由无明而起造作——行;由造作而在识中熏业习气;由业习气成熟,形成身的总体——名色;由名色发展,形成身的差别——六处;由根境识和合,分别可意、非可意、中庸境,生起触;由分别三种境的触,引起苦、乐、舍三受;由受引生不离爱及乖离爱;由爱生起取;由反复欲求的取,成为势必引起后有的有;由有而结生;由生而老死。
    流转恶趣和善趣的生起次第分别是:一、由业果愚不了知造作恶业能生苦苦,便造集能引恶趣的非福业,此业习气熏在识中,滋润成熟,便在恶趣中变现果位识、名色等果;二、以真实义愚不了达无我而妄执有我,随我执而转,造集能引欲界善趣的福业及能引上二界的不动业,业习气熏于识中,滋润成熟,便在善趣中结生等。
    (二)、摄为四支
    无明、行、因位识是能引支,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是所引支,爱、取、有是能生支,生、老死是所生支。
    以四支解释流转:以无明为缘生行,在识中熏习气,此业习气所引的果位识等种子,遇上能生的爱、取、有,则必定产生生与老死。
    建立引、生二重因果的必要,是为了显示引与生在因、果体相上的差别。在果的相状上,有种子位与成熟位的差别,也就是有现法苦和未来苦的差别,因此以所引和所生加以区分。本论说: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在所引位只有种子,尚未成就果的自体,其所说的果,是指由能引支——无明、行、因位识引出的种子;而所生则是这些所引的种子遇到爱、取、有之后现前的果报。此外,在因的体相上,有所引之因和能令所引生起之因的差别,因此以能引和能生加以区分。
    一轮十二缘起圆满的时间:少则二生,多则三生。
    二生圆满的例子:这一生由无明力造作受生人道的业,造业第二刹那就在识中熏业习气,进一步此业习受爱、取数数滋润,增长势力,临终时,内心便对此生的身体、财产及后世的取蕴身产生爱、取,以有的力量,神识入胎与父母精血和合,由此所引支——果位识乃至受的种子,便逐渐现行,产生生及老死。
    三生圆满的例子:这一生,心随愚蒙不知无我的无明而转,行持布施等善行,造业第二刹那在识中熏下升天的善业习气,便有可能成为上界天人,临终时,其他业比这一生天之业更具势力,就会在另一条缘起链上成熟识、名色等七支果报。但前面这一能引支,终究会在某一世由爱、取、有三支圆满,而现前果报。所以总的是三生圆满。
    (三)、摄为三道
    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行、有二支是业;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七支属于苦。
    以三道解释流转:从三烦恼中出生二业,从二业中出生七苦,又从七苦中生三烦恼,复由烦恼造业,由业生苦,如此轮转,无有止息。

    (四)、思惟十二缘起的利益
    1、能摧坏愚蒙不知三世因果及无我的愚痴。
    2、能遣除无因生、邪因生等的一切邪见。
    3、能发起厌离生死之心及欣求解脱之心。
    4、能苏醒成就圣位的习气。
    结合师父最近讲的《速道》及听《摄颂》思惟如下:
    苦 谛
    此生勤修白业因,一得人天贤善身,
    自性之苦不能越,愿出轮回求加持。
    这一生我们即便精勤修持白净善业、断除恶法,就像下士道业果所讲那般,能保证后世获得人天增上生。一旦获得人天贤善之身,比如后世成为具足各种功德的暇满身,其自性之苦仍旧不能超越,即此善趣身不脱自性之苦,它是三苦的体性,行苦时时不可能远离,也无从超越。这样的善趣身最终必然坏灭,依业的力量又将堕入恶趣之处,因此它就像在恶趣的悬崖边稍作休憩一般,并非真实之乐,不可靠,不可视为究竟。
    我们理应看清生死之中善恶趣何处也无有真实安乐,生死之中周遍无乐,誓愿从生死中超出,这是思维苦谛需要认知的关要。因此愿求超出轮回,以此求上师三宝加持我及一切如母有情了知一切轮回是苦本性,生起追求解脱强烈心力!
    集 谛
    有海飘流不自由,作此恶剧是惑业,
    业复依于烦恼起,誓诛惑仇求加持。
    在三有大海中漂流不得自由、受大苦患,就如苦谛所讲一般,其根源何在?做这样恶作剧的是惑业,即有漏业。由有漏业牵引,我们才不自在地入于三有大海,上下飘转、不得自在。
    而业的根源又在烦恼,有漏业是依于烦恼发起,以贪嗔痴等烦恼推动才造集了善不善等各种有漏业,业力成熟牵引,我们就入于生死。这样就找出生死的根源,原来烦恼是幕后黑手。认识到生死纯一苦性,又了解幕后的黑手是烦恼,就誓愿消除烦恼敌,为此祈求上师三宝赐予加持。
    通过集谛的思维不难了解生死根源在于烦恼,因此修道的核心就是对治烦恼,以此才能解除生死相续。认识生死根源,是集谛教授的关要。集谛中细致讲过,要由生死苦推究其因由,首先见到它是由有漏业牵引变现,其次推寻业的根源,发现是烦恼,再进一步找寻烦恼的根本,在于我执或萨迦耶见,最后修道的核心就在对治烦恼,特别是根本的我执,为此就要修无我之道。要修无我之道必须获得禅定,要获得禅定必须持戒,因此为了引生无我慧学,必须先修戒定二学,这样就建立了中士的修行是戒定慧三学。这也是由集谛的思维推导而成立。

    第二 生起意乐的量:
    生起中士道意乐的量,也就是生起出离心的标准。我们学习了苦谛、集谛以及十二缘起支的法类,详细了解生死轮回的体相。了解之后,就希求舍离生死,希求证得寂灭。虽然这种希求的念头刚刚生起来,这就是中士道出离心的意乐。真正的出离心,看到天上的快乐,跟看到地狱里面这个痛苦是没有任何区别,一丁点儿他都不愿意去粘染,更不可能去享受这些东西。
    所以,我们必须要多修习这些中士道的法类,把这些教授奉为最主要的心要来串习,去修持。因为中士道把三界流转生死的这些痛苦讲得非常清楚,我们清楚了,经常反观自己,策励自己,知道我们所追求的一切现世安乐都是苦的,这样让自己对世间的五欲生起厌离心,对我执生起厌离心,对各种烦恼生起厌离心。然后推己及人,观察自己的家人、自己身边的人,观察所有还没有学佛的人,以及所有曾经做过我们父母的一切如母有情,他们还在利用难得的人身追求世间的五欲,还在不停地造作轮回生死的业,一直在这里面循环,一直在轮回六道。因为我们比较清楚了,我们知道这里是苦的,不是世间人讲的这里是快乐的,不对的。所以,就会对他们生起悲悯心,忍受不了他们因为追求五欲的事情而轮回于无边的痛苦,就希望要救他的苦,就想拔除有情的苦。想拔除有情的苦,我们现在的力量远远不够。那怎么样才够呢?只有成佛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因此就会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这种愿菩提心。
    第三遣除对共中士道的邪执分别:
    菩萨不是不厌离生死,而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知道受生于生死会承受无量的苦受,也愿意百千万劫地、千百万世地投入进来。所以,修声闻乘,要对生死修厌离心,而“大乘菩萨不应该对生死修厌离心”这种观点是颠倒,错误的。
    菩萨知道轮回三有的种种的过患,所以不会耽著于三有,但是也不会入于寂灭涅槃,因为他要救度众生。知道三有的种种过患,还要受生于三有,并且愿意持守一切戒律而安住于三有。这都是菩萨的慈悲的推动力,而不是烦恼的推动力。菩萨们是对度众生不生厌离,而不是对三有轮回不生厌离。这两个“不厌离”是不一样的。那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想当菩萨,想脱离轮回,还要救度众生,希望自己能够生生世世地利益众生,最后成佛,更广大地利益众生,所以,我们发愿未来能够“智不住生死”,不受轮回,然后“悲不入涅槃”。生生世世受生三有度化有情,这是我们的一个愿力。我们现在暂时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我们可以发这样的愿,早一点能够有不住生死的智慧。
  • 抉择能够趣入解脱道的本质:
    修解脱道的体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以什么样的身来灭除生死轮回;第二,修什么样的道来灭除生死轮回。
    我们要灭除生死,首先要修习生死的所有过患,让我们生起真正的厌离心。有了厌离心,希求出离轮回,那就要了解生死轮回的因是什么。了解了生死轮回的因,就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灭除这个生死轮回的因上面。生死轮回的两个因一个是烦恼,一个是业。那这两个因当中,如果没有烦恼,纵然有很多的业也不会受生。如果有烦恼,纵然没有宿世的业了,因为有烦恼,马上又会造就新的业。
    所以,我们用功的重点应该是摧坏烦恼,摧坏烦恼就要依赖于修习圆满的、没有任何错误的道,就是上士的道或者叫菩萨道。上士的道就包括共下士的道、共中士的道。
    修习下士道的业果等等这些法类,修习中士道的那些苦集灭道,十二缘起,修出离心,以及修习大慈大悲的心,发菩提心,修习六度、四摄,最后修习止观,证悟无我空性,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成佛度无量众生,这才是圆满的、没有错误的道。所以,要真正摧坏烦恼,就要修习这样的道。以什么样的身来修呢?就是现在我们已经得到的这个暇满人身,这个时候来修。而暇满人身当中,出家修行最殊胜。我们应多思惟在家的过患、出家的功德,培养出家的希求心。有出家愿望的,要好好地祈求,希望有一天能够出家顺缘具足,违缘消除。
    要修什么样的道来灭除生死呢?应该修习宝贵的戒、定、慧三学之道,证得涅槃果位,生死轮回就灭除了。散乱的心,令心不散乱,需要修戒学。我们的心没有得定,为了让心得定,那就要修这种三摩地,或者叫“心学”。心没有解脱,需要修持慧学,要断除我执,证得无我空性的智慧。
    总结:修习中士道修心次第,应当数数思惟轮回总苦以及六道每一道的别苦,而对轮回生起猛利厌离;之后,反复思惟解脱正道及解脱的功德,对涅槃生起猛利希求。由此就能生起无伪的出离心。此后,对自己所受的戒律,以极为珍爱的方式严谨守护,尤其要依止诸多对治法与烦恼斗。如果不慎生起过失,也应当及时忏悔净除。本论旨在奠定好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的基础之后,将我们引入上士道。
    我们在现在得到暇满人身,值遇具相善知识而能够自在修持正法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修持从轮回苦海中解脱的方便。感恩师父教授,我们能珍重受持这样殊胜的解脱心要。
    祈求上师本尊加持我们早日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
    并将此学习道次第的殊胜功德回向:
    回向师父法体安康、常转法轮。
    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感恩师父无有疲厌的慈悲教授,感恩师兄们精进修学的榜样力量,一起同愿同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