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师父

82、课

[复制链接]
慧定 | 2025-1-11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何谓皈依体?如何生起皈依体?
答:皈依由二因为体。
①,对三恶趣苦生怖畏心,如:今世不能久住,而随业流转,又不能自在,堕入三途极为容易,反思自已又復恶多善少,由此怖畏,生起真实皈依。
②,由“信仰”三宝而生皈依,亦如因寒求衣,因雨求蓋,因善业薄弱,恶业重大,怖畏三途苦,欲求三宝加持,必须具有深切信仰,而后皈依体乃能生起。
2、皈依之境有什么条件?
答:如[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解脱者所依。此二语含有应行应止之二仪,应行者谓佛法僧应皈依。应止者谓佛法僧以外不应皈依。
此即说明唯佛为皈依境,因佛是断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者,法为断证之工具,僧为断证之助伴,此为可皈之相。其中有四:1自离怖畏。2能令他离怖畏,是具足方便善巧。3以大悲对一切有情,无冤亲憎受。4不重财供,唯重法供。故佛法僧皆堪为皈依境。凡是具足辨别善恶邪见与正皈依智慧,自能於佛生起无谄诳之皈依。
3、内因与外因如何修习?
答:能以决定心发起真切皈依,希求救怙,决无不得其救护者。故皈依分内外二因。①外因为三宝功德决无欺逛。②内因为行人决定认识与真切信仰之心力。欲二因中,虽外因无缺。然以内因至诚皈依之心不生,则唯是其苦。藏语常云:佛钩不能引无环之锤,故应思怖畏三恶趣苦,从此出离,唯以自心发起至诚恳切的心皈依三宝是为最胜。
慧定 | 2025-1-11 1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何谓皈依体?如何生起皈依体?
答,,皈依了三宝,相信得到了三宝的护佑,就是归依体。对恶趣生起恐惧,相信三宝有能力能救护自己,就生起了皈依体。
2皈依知境有什么条件?
答:自己离开怖畏,能令他离开怖畏,具足善巧方便。依于大悲心对一切有情远离亲疏贪嗔。不重财物,为重法供。
3内因与外因如何修习?
答,外因已具有,内因是自己已皈依三宝,依教奉行,法随法行。
觉乐 | 2025-1-25 05: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何谓皈依体?如何生起皈依体?
皈依体即具足皈依之因,明皈依境,知皈依法皈依学之次。
生起皈依体:怖畏三途苦,唯三宝能救护,皈依三宝,深切信仰,求三宝加持,挚诚受持皈依。
2、皈依之境有什么条件?
唯佛为皈依境,一自离怖畏二能令他离怖畏具足方便善巧三以大悲对一切有情,无冤亲憎爱,四不重财供,唯重法供。
3、内因与外因如何修习?
皈依分为内外二因:外因为三宝功德,决无欺诳。内因为决定认识与真切信仰之心力。内外二因,修习应重在内因,于决定心发起真切皈依,希求救护,决无不得其救护者。
慧根 | 2025-1-25 06: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明10组 颜虹
1、何谓皈依体?如何生起皈依体?
答:佛法僧三宝,是我们的皈依境,若能于佛法僧前生起无谄诳之皈依,可得皈依体。
知佛断一切恶,证一切德者,法为断证之工具,僧为断证之助伴,依止他们可得皈依体。
2、皈依之境有什么条件?
答:一、自离怖畏。二、能令他离怖畏,具足方便善巧。三、以大悲对一切有情,无冤亲憎爱。四、不重财供,唯重法供。
3、内因与外因如何修习?
答:外因为三宝功德外,决无欺诳。内因,为行人决定认识与真切信仰之心力。
内因要至诚皈依,外因具足更好。
枝儿 | 2025-1-25 08: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明10组 华藏学长
1、何谓皈依体?如何生起皈依体?
答:在心里生起怖畏堕三恶趣因,而寻救依靠三宝救护心。
生起皈依体:是从内心深处生起对三恶趣的怖畏因而生起皈依。二:乃由信仰而生,以此为因,亦如因寒求衣,因雨求盖,因善业薄弱,恶业重大,怖三塗苦,乃求三宝加持。必须具有深切信仰,而皈依乃能生起
2、皈依之境有什么条件?
答:皈依之境有四个:一:自离怖畏:二:能令他离怖畏,具足方便善巧。三:以大悲对一切有情,无冤親憎爱。四:不重财供,唯重法供。
3、内因与外因如何修习?
答 :内因与外因于二因中,虽外因无缺,,然以内因至诚皈依之心不生,则唯是其苦矣。
故二因中,不在外因方面,唯在内因方面。内因不具,外因虽长在目前,仍不免于法转。藏语常云:佛钩不能引无环之锤。
慧定 | 2025-1-25 09: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1、何谓皈依体?如何生起皈依体?
皈依有多种,有下士发心皈依,有中士发心皈依、上士发心皈依。又有依显依密之皈依。此处就下士道说,明下士共道之共通皈依,其因分二:
一、怖畏。即为今世既不能久住,而随业流转,又不能自在,堕入三途极为容易,回思自己,又复恶多善少,由此怖畏,生起皈依,此为第一因,亦即善念之初萌。如此之皈依,乃由信仰而生,以此为因,亦如因寒求衣,因雨求盖;因善业薄弱、恶业重大、怖三途苦,乃求三宝加持。欲求三宝加持,必先具有深切信仰,而后皈依乃能生起,此为第二因。
如上所说之二因,若仅具有第一因,犹为不足,必有第二因始能坚固,否则多起邪皈依,而求救于天神外道等。但是二因虽具,若徒言说,对于三途苦况与三宝救护功能,心中无真实感动、真实认识,则皈依之力亦属甚微。

2、皈依之境有什么条件?
唯佛为皈依境,因其恶净德圆,堪为皈依。行人如具足辨别善恶邪正皈依智慧,自能于佛生起无谄诳之皈依。法与僧,亦由此可以类推。月称菩萨《皈依七十颂》二语,含有应行应止之二义。应行者,佛法僧应皈依;应止者,佛法僧以外不应皈依。
以佛为断一切恶、证一切德者,法为断证之工具,僧为断证之助伴故,此为可皈之相,亦即可皈之因,其中有四:一、自离怖畏。二、能令他离怖畏,具足方便善巧。三、以大悲对一切有情,无冤亲憎爱。四、不重财供,唯重法供。

3、内因与外因如何修习?
能以决定心发起真切皈依,希求救怙,决无不得其救护者。
故皈依分内外二因:外因,为三宝功德,决无欺诳。内因,为行人决定认识与真切信仰之心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