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 回复: 1

俱舍论卷十八总结

[复制链接]
查看66 | 回复1 | 2025-3-12 0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俱舍论卷十八总结
    感恩师父慈悲教授,感恩学长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俱舍论》,愿我们早日发起菩提心、早日通达世亲菩萨的智慧!下面俱舍论卷十八的总结。
   别明业障、明三时障,明布施
    一、明业障体,颂曰:此五无间中 四身一语业 三杀一诳语 一杀生加行
五无间罪的体,四个是身业,一个是语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都是身造的业(三个是杀业,一个加行罪,虽然是加行,却也是无间罪,因爲佛的福田太大了);破僧是语业,虚诳语。
   二、明破僧,颂曰:僧破不和合 心不相应行 无覆无记性 所破僧所成
    僧破的体是不和合,心不相应行里的不和合,它本身是无覆无记的。所破的一个和合的僧团分了两部分,各别地做羯磨、做佛事,那么就成了破僧。破僧的罪是虚诳语,这个虚诳语成了无间罪,而且是五个无间罪里最重的一个。而破僧这个事实却是无覆无记性。
    问:既然是无记性,怎么成无间罪呢?
    答:虚诳语是无间罪的体,破僧是虚诳语的果。破僧是无间罪,是从虚诳语的因上安立过来的,所以真正的无间罪体并不是破僧,而是虚诳语。「因受果名」,虚诳语的因受破僧的果这个名字,所以虚诳语叫破僧。破僧的无间罪,果报处所是无间地狱,时间是一劫。一劫之后纔能够出来。
    有人说,如果无间地狱受苦一劫,造一个无间罪是一劫受苦,两个无间罪也是一劫受苦,那不是不平等吗?「随罪增苦增」造的罪越多,受的苦越厉害,随着所造的罪增多,受的苦也成倍的增加,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厉害,因果面前一分一厘不差。
   「能破者唯成,此虚诳语罪者」,能破僧的人是提婆达多,他成就破僧的虚诳语罪。
  「颂曰:苾刍见净行,破异处愚夫,忍异师道时,名破不经宿」能破僧的人,一定是利根比丘,靠自己力量产生的见,不是随他人的话转的,是自己有主宰的,意志坚强的。「净行」是比较清净的,破戒的破不了僧,没有威信的。「破异处」破僧要在异处,不在佛的面前,在佛的威信之下是破不了僧的。「忍」承认、认可。「异师」除了佛以外的大师。「异道」除了佛的八正道以外的法。 这样的认可,就叫破。
提婆达多以过分的五条(一辈子乞食、一辈子露地坐、一辈子穿粪扫衣、一辈子露地坐、一辈子不吃酥油盐巴),来代替佛的四依。他趁佛不在,提出这五条。结果有五百个新学比丘不懂事,以爲提婆达多持戒苦行了不得,他们就取筹。提婆达多把那五百人领到另外一个山头,自己搞羯磨,自己说戒,这样子就成了破僧。舍利弗跟目犍连知道五百个无知比丘被骗走之后,也跑到那座山上去。在前半夜,舍利弗去了之后,就把他们带回来。
   明破二僧别,颂曰:赡部洲九等 方破法轮僧 唯破羯磨僧 通三洲八等。
   二僧:破法轮僧、破羯磨僧。破法轮僧是在南赡部洲,因爲佛出在南赡部洲。离开了佛,无所谓破法轮僧。而破羯磨僧三洲都有,北俱卢洲没有佛法,当然没有羯磨僧,也无所谓破。破法轮僧要九个人,破羯磨僧要八个。四个是僧,在一个界里边,僧分了两部,一边四个人以上,分开做羯磨,所以最起码要八个人。佛初转法轮的时候,不会破法轮僧,因爲佛纔出现的时候,弟子信心都极大,这个时候破不了;佛在临涅槃的时候,大家怀念佛,这个时候对佛的信心又生起来了,所以也破不了。「佛灭者,佛灭度后,无真大师爲敌对故」,佛灭度之后,没有现世的大师可以对立,也无所谓破法轮僧。所以真正破法轮僧,佛灭度之后就没有了
    三、明成逆缘,颂曰:弃坏恩德田 转形亦成逆 母谓因彼血 误等无或有 打心出佛血 害后无学无
    造五逆罪的缘是什么?
    1.父母有恩是我们身体生出来的根本;「佛及罗汉,名爲德田。谓具诸胜德,亦能生一切有情胜功德故」德田是功德的所依,功德依在佛身上,依在阿罗汉身上,把功德所依的身坏掉、杀掉,或者是出了他的血,就成逆罪
    2.父亲或者母亲的形转了,本来是父亲变成女人,即使转了形,也还是逆罪,他还是那个身体
   3.真正的母是由血分决定的
   4.「无谓由逆罪,拟杀父母,误杀余人;拟杀余人,误杀父母,皆不成逆」假使要杀父母,结果杀错了,杀了另外一个人,那么不成逆罪;或者要杀其他的人,但杀错了,把自己父母杀了,这个因果还是很重,只是没有逆罪,因爲没有发心杀父母。
   5.如果是杀心出佛血,只要出一点血,就成五逆罪;不是想杀害的心,打两下子,佛的血出了,这样犯的罪,不叫逆罪,因爲没有杀心,但起打心
   6.一个人,杀他的时候不是阿罗汉,但临死前,他证了阿罗汉,这算不算五逆罪呢?不算。因爲杀他的时候,还没有成阿罗汉;但是杀了这样一个至少是有学的僧人,罪还是很大,只不过没有成无间罪罢了。
    四、明加行定,颂曰:造逆定加行 无离染得果
假使造逆的加行决定了,虽然还没有正式地断命,但无间罪是成就的,这一辈子能不能离染(出离)或者得证圣果?单是加行决定,如果不成五逆罪,这一辈子有希望离染,也可以得圣果;但如果成就无间罪,那这一辈子不能离染,也不能得圣果。
   《顺正理论》说,加行有近有远,近的加行不可转,远的加行可转。所以近的加行也属于无间,不能离染得果;而远的加行,不是决定的,也可以转,也可以离染,可以得果。
    五、明罪重大果,颂曰:破僧虚诳语 于罪中最大 感第一有思 世善中大果
五个无间罪中,破僧的虚诳语是一切罪里边最大的。世间上善法最大的,能得到最大的果报的,是感第一有(非想非非想天)的思,因爲这是定中的事情,非想非非想不是培了福出来的,而是要入了定,这全都是定中的事情,定中意业是思心所。所以说,能够感到第一有(有顶天)的思,这个意业在世间善法中能得最大的果,世间上没有超过非想非非想天的。
    六、明无间同类,颂曰:污母无学尼 杀住定菩萨 及有学圣者 夺僧和合缘破坏率堵婆 是无间同类
    无间罪的同类,也是极大的,虽然不是正规的无间罪,但也是要生地狱的重罪:
   1. 跟母亲或者是无学尼做不净行,罪是跟杀母同类的,是下地狱的罪
   2.要成佛就要相好圆满,所以把一切功德完成之后,还要修一百劫的相好。在修一百劫相好的时候,叫住定菩萨。把这样的菩萨杀掉,跟杀父的罪同类
   3.杀是初果、二果、三果,跟杀阿罗汉是同类的罪
   4.僧里边的和合缘就是资具,生活用具,如果把它夺过来,使僧团不能生活,破散了,那跟破和合僧是同类的罪
   5.把佛塔、佛像破坏了,这些都是出佛身血的同类罪
    七、明三时障,颂曰:将得忍不还 无学业爲障
    将要得忍位的时、要得不还果的时、要证无学的时,这三个时候相应的异熟业,一定要障的。
    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得了忍位之后三恶趣永远不去了,所以要证忍的时候,一切感恶趣的业都要障,把这个障受完,纔能证到忍的果。
    如果得不还果,欲界就不来了,一切欲界的异熟业都要找他,这一去不回来,以后不能还债了。
    如果得阿罗汉果,三界就不来了,那三界的罪必定要障他,一定把这些罪偿清了,
才能证阿罗汉果。
    海公上师说,两只脚走路,感觉不到什么风;蹬个自行车,就有点风;如果坐汽车,风相当大,吹得很厉害;如果乘飞机,要是没有顶篷,风更大。所以说修行,越是往前走,阻力会越大,这个不稀奇。不要起颠倒见,说修行反而有障,还是不要修行好,这是邪见。 小的障冲过去,勇往直前冲过去;大的障,要有点智慧,绕过去,不要直接冲。须弥山顶在面前,如果硬冲,即使把头碰破了,也还是冲不过去的,转个弯绕到后头。
    八、明布施,颂曰:由此舍名施 谓爲供爲益 身语及能发 此招大富果
    由无贪的心来发动身语业,舍财物,利益自他,叫施。所以真正布施的体,是无贪心、能发的身语。布施感大富。
    布施的目的很多,有的是爲自己,有的是爲他,有的为自己跟他人,也有什么都不爲的。
    1.没有离欲的凡夫、圣者,离欲贪的异生,供养佛塔、佛像,这是自利。供养的对方毫无利益,但是供养的人却能够感殊胜的异熟果。
    2.没有离欲的圣者、凡夫,及一切离欲的异生,布施了有情之后,自己有好处,以后受异熟果,对方受他布施之后,当下可以受用,这是自他都有益处。
    3.已经离欲的圣者,自己是「离欲圣」不感异熟果,对方是佛塔,也不受用,只是恭敬、报恩。 (离欲的三果圣者供养佛塔,在修持的功德上是有增进的,虽然不受有漏的果报,但出世的功德还是有的)
   布施固然都是招财富,但是里边有大有小,大有差别,那是因爲「主、财、田」的不同。
   1. 主是施主,布施的那个人,布施的人功德不一样,果报也不一样,布施的施主,如果具足七圣财(信、戒、闻、慧、舍、惭、愧),功德就特别大。有七圣财的人布施的时候,如果有敬重等四种功德(敬重施、自手施、应时施、无损施),那么感得的果报也有四种不同。
   2.布施的东西不同,果报也有差别。
   3.所布施的对象不同,田的不同,果报也有差别。对父、母、病人、法师、最后身菩萨,功德是无量无边,跟布施圣者一样。
另外有八种布施【随至施(布施身边的)、怖畏施(看见财要坏赶紧布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习先父祖所行惠施)、希天施(爲了生天而布施)、要名施、爲庄严心】,其中第八个是最殊胜的。
    以上是《俱舍论》卷十八总结,愿师父法体安康,长久住世,法轮常转,愿正法久住,愿诸佛菩萨加持我们,生生世世不离师,早日发起菩提心、福慧双增、顺缘俱足、违缘消除、早日通达《俱舍论》教授及心要!
                        2025.3.12
                          慧盛

如是 | 2025-3-15 1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俱舍一班慧名
俱舍论第十八卷总结
又到了分享总结的时候,第十八卷还是分别业品的内容。首先讲了三障中业障的情况,烦恼障和报障在前面的第十七卷中讲过了。首先,十八卷的第一个内容:业障。从六个方面论述:
一、明业障体。业障的体就是五无间罪,五无间罪的体是四个身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一个语业: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是加行罪,但这个加行罪非常重,要感招无量地狱大苦。
首先、只要是造了这五种罪,将在无间地狱领受果报。
二、破和合僧。僧又叫和合众,见和、戒和、利和、身和、口和,六和而住。破僧有两种:一种是破羯磨僧,一种是破法轮僧。破僧的体即是破了僧的和合性,不能证圣道,所以破僧是非常严重的罪,将堕无间地狱受无量大苦。
三、明成逆缘。这一科是讲做了那些事会成为逆罪的缘。
第一个是弃坏恩德田,父母是恩田,不照管父母,任其病死饿死,这是弃坏恩田成逆罪;即便是父母只出了精血,没有生养,杀了也成逆罪;父母已转了形象,如女身转为男身,杀了也成逆罪,如为杀他人而误杀了父母则不成逆罪。
第二个,是对功德田做坏事。佛及罗汉是具有殊胜功德和恩德的田,是能生一切有情功德的所依,如坏了功德田则成逆罪。论中又说了罪很重但不成逆罪的两种情况:一是若以打心出佛身血;二是杀了后无学;后无学即杀时还不是无学,当时没死,后证了无学后才死的,这两种罪虽极重但不是逆罪。
四、明加行定无间。论中说,造了无间罪的加行,决定不可转了,这一生不能离染证圣果;如果不是决定成五逆的加行,也可以通过修行转,可以离染得果。
五、明罪重大果。论云:于诸恶行无间业中,什么罪最重果最大?颂词中回答:破僧虚诳语,于罪中最大。五个无间罪中破僧的罪是最重,果报最大的,这个罪非常可怕,因为僧破了,能障一切的世间道跟解脱道。所有闻思修事停下来,三千大千世界法轮停转,人、天、龙等感不舒服。所以造破僧罪感招无间地狱一劫大苦。其次是出佛身血,第二重无间罪;再次是杀阿罗汉,第三重无间罪;第四重是杀母;第五重是杀父。因母比父的恩要大,所以杀母比杀父罪要重。
反过来,世间最大最殊胜的善业是感有顶天的思,在世间一切善法里感最大的果,八万大劫在有顶天享受定乐。若是从出世间的善果来说,成佛的金刚喻定是最大的出世善,感得成佛的果。
六、明无间同类。还有一些虽不是五间罪,但是与无间同类的罪,论中做了说明。①污母污无学尼与杀母同类;②杀住定菩萨与杀父同类;③杀有学圣者与杀阿罗汉同类;④夺僧和合缘(僧团资具)与破僧同类;⑤破坏佛像佛塔是和出佛身血同类。这些跟无间罪同类的罪是非常重的,决定下地狱。
接下来,明三时障。论云:“有异熟障于三时中极能为障”。那三个时呢?一是将得忍位之时,所有恶趣的业都来为障。因为忍不堕恶趣,要把这个障受完才能证到忍位果。二是将得不还时,所有欲界的业都来为障,因为得到不还果就不会再来欲界了,所有欲界的业都来讨债了。三是将得无学果时,色界无色界的业都来为障,只要证得无学阿罗汉就出离了三界。
下面是从此大文第六,明菩萨相。菩萨相分四科讲述:
一、明住定菩萨。从开始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菩萨叫住定菩萨,做成佛前的最后准备。住定菩萨有六个殊胜:第一是决定生善趣,不会生恶趣;第二个是生贵家,在善趣人中都是生在富贵人家,如帝王、婆罗门、长者大富人家;第三是诸根具足相貌端严;第四是具男身不受女身;第五是能忆宿命,修行坚固不退。
二、明修相业。修妙相业的菩萨具备如下几个条件:①唯是南赡部洲的人,因为南赡部洲的人觉慧敏利超胜其他洲;②决定是男身,住定菩萨已超脱了女身;③唯现前对着佛修,这个妙相业是观佛的思心所,思所成的功德。菩萨三大阿僧祗劫功德修圆满了,还要用一百大劫来修三十二妙相业。这三十二个妙相的每一个相都要一百个福来庄严。其中一个福的量即是除了即将成佛的菩萨外,其余的一切有情、菩萨、缘觉声闻等等,所有的福业,福果全部加起来的量,有说感三千大千世界福报的业是一个福的量。光是一个福的量都是无边无际的,要由一百个这么广大无边的福量来庒严佛的一个相,由此忆念感叹我们的佛,功德真是多的不可思议!
三、明供养佛。其中分两方面论述:
1、明供佛数:论中讲了我们的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时供养了多少佛?第一个阿僧祗劫供养七万五干佛;第二个阿僧祗劫供养七万六千佛;第三个阿僧祗劫供养七万七干佛。
2、明所逢佛;我们的释迦牟尼佛,经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时,最初发心时逢古释迦牟尼佛,发弘誓言:愿我当作佛,一如今世尊;第一无数劫满时逢宝髻佛;第二无数劫满时逢燃灯佛;第三无数劫滿时逢胜观佛。
四、明六度圆满。六度圆满有四个时间位次:第一时施位一,若时菩萨普施一切,乃至眼目、脑䯝等而无吝惜,但由悲心非求胜生,修到此量布施波罗密多修习圆满;第二是无忿位二,若时菩萨身体被割截时,心中没有丝亳忿恚,(析身不报,净戒圆满;心无忿故,忍辱圆满)持戒和忍辱波罗密多圆满;第三是精进位一,若时菩萨勇猛精进,行走时遇底沙如来,威光赫奕专诚瞻仰,一只脚抬起忘记落下,经七日夜,以妙偈赞佛,顿超九劫精进波罗密中修习圆满;第四无上位二,入金刚喻定马上要成佛了,修到此时定、慧波罗蜜多修习圆满。
接下来,讲施、戒、修三个福、业、事的差别。这中间的差别跟业和业道一样,有的福业事三个都通,有的叫事,有的叫业,但福是三个都通的。
首先,分九个方面论述布施。
①布施的体。论文中说,以无贪的心发起布施的身语业是布施的体。为供养福田,饶益悲田,利益有情,恭敬三宝而做供施,将感可爱异熟。
②施的利益。布施的利益简单的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纯粹为了利益自己而不利他,如世间的凡夫,只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利益而行布施,为求福报求名声;第二种是纯粹为了利益他人而对自己毫无好处,如离欲的圣者布施有情的时侯,只利益了受施者,自己不再来受报了;第三种是自他具利,如没有离欲的圣者、凡夫、以及一切离欲的异生,布施后对方当下受益,自己也会感布施的福报;第四种是即不为自己,也不为他而奉施佛塔者,只为恭敬报恩,为了庒严心,这是最大最高尚的布施。
③施果别因。感布施果报差别的因有三个:一是施主差别,布施人的功德不同果报也不同。布施的人信等不同,功德大小也不同(信等即:信、戒、闻、慧、舍、惭、愧、七圣财,)等即布施时还要做到敬重三施:(自手、应时、无损)若具足其中一个两个的功德相对小一点,或七个圣财都具足,又以敬重三施而行供养布施的功德极大,所感得果报也与之相应。
第二个因是所施财差别。布施的东西不同,果报也有差别。如颂云:“财异由色等,得妙色好名,众爱柔软身,有随时乐触”。这个颂词让我们知道了,所供施的物品优劣和将来所感的果报相对应,今后我们作供养也好,作布施也好,应尽力如法去做。
第三个因是田差别:布施的对象不同,田不同果报不同。如布施傍生和布施人是有差别的,傍生是恶趣众生,人是善趣众生,人比傍生殊胜,所以,论中说:“由趣别者,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布施一个犯戒人的果报都要超胜于布施恶趣众。可见布施中有大智慧,若没学习俱舍论,自己还真是稀里糊涂的。正如颂云:“田异由趣苦,恩德有差别”。供养的对象恩德不同,如父母对我们恩德很大,供养父母比供养其他人果报更大;供养功德田中的圣者,由于圣者所证功德的大小不同,所对应的果报大小也不同。
除了趣、苦、恩、德,四田不同,论中还讲了救济他苦福不可量的七有依福:①施行路人;②施羁旅客;③施病者;④施看病人;⑤施出家人寺院园林;⑥施常食;⑦随时应时而施。做这七种布施救济他人所需,能感福报无量。我们学佛人尤其需要积累大量福报,才能消除违缘具足顺缘。
④施福最胜。哪一种供养布施的福报最大呢?第一种是,解脱的人供养解脱的人福报不可思议;第二种是,菩萨发心为普利一切有情所作的供养布施福报最为殊胜。
另外,还有八种布施:1、随至施;2、佈畏施;3、报恩施;4、求报施;5、习先施;6、希天施;7、要名施;8、为庄严心施。第八种布施布,不求名不求利,只为除掉悭吝庄严自心而作的布施最为殊胜。
⑤施果无量。这一科是讲布施的果报随着布施对象功德的增大,而果报也增大。“如契经说。施预流向。其果无量”,还没到预流果,施预流向其果报已是无量。施预流果,果报量更增,乃至最后布施佛,其功德更是无量无边大。
论中说到,除了布施圣者,还有五种布施福报极大:第一个是父,第二个母,第三个病者,第四个法师,第五个最后身菩萨(有部认为没有入成佛的金刚喻定之前是异生)这五种人虽然是异生,但只要对他们做布施,也能感到无量的福报。学到这里,让我知道了,也许我此生无福遇到最后身菩萨,父母也早已亡故,但供养师长,帮助病人还是要尽力去做。
⑥明业轻重相。论云:“欲知诸业轻重相者,应知轻重者,略由六因”。业的轻重相由六个因组成:第一个因是后起,如杀了生命后仍不放弃,继续做剥皮割肉等事;第二个因是田,对前面说的趣田、苦田、恩田、德田、做损做益;第三个因是根本,根据所造的根本业道;第四个因是加行,引根本业道的努力过程;第五个因是思心所,起造业的思;第六个因是意乐,造业的动机和目的。由这六个因的上下品级不同,所造业的轻重等级也随之不同。
⑦明造作业和增长业。论中说业有两种:一个是造作业,一个是增长业。造作业不一定感异熟;增长业决定感异熟果。业为什么会增长呢?论中告诉我们由五种因成为决定业增长的因素。五种因分别是:一、审思;经过认真思考,下决心做的业是增长业。如果是随便或是偶尔做的,不是审思的,那不叫增长业,是造作业。二、圆满;造了感堕恶趣的业,生恶趣的那个量圆满了是增长业,不圆满的是非增长业,叫造作业。三、无恶作对治;做了业之后,自己没有追悔,也没有修忏悔法来对治,这个是增长业,反之是造作业。四、有伴;做了一件坏事,还连同其他的坏事一起做,有其它恶业来做伴的叫增长业,没有其他恶业作伴的叫造作业。五、异熟;所造的恶业定感异熟的名增长业,不感异熟的叫造作业。
⑧明施制多福。制多即是佛塔,供养佛塔的福是舍类福,布施的福有两种:一种是舍类福,只要布施东西,福马上生起来;一种是受类福,对方受用了布施的财物之后,福才生起来。供养佛塔,虽然没有受用供养物的人,没有受类福,但是有舍类福。如修慈等四无量心时,观想把一切安乐都施给众生,把一切众生的痛苦都拿过来…等等,但真实情况是,有情并没有拿到什么快乐,只不过是自己定中的观想,把所有的快乐都布施给人家。虽无受者及饶益到他,但从这个善心中生无量福。虽然没有有情从你这里得到什么东西,但是你自己的福气却是无边。以上是舍类福的情况。
⑨明果由内心。前面说过,若于恩德田做布施得可爱果;这一科要说明的是:“恶田有爱果,种果无倒故”。即使是对恶田,假使是布施恶道有情,或者对方是犯戒人,是恶人,所对的田不好,但是只要我们用好的发心布施供养,也一样是得到可爱的果。因为种子是善的,种子在恶田中种下去,也会长出来好的果来。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和果之间不会颠倒。
二、戒类福。离开身三口四不善业的性罪跟遮罪,遮罪即:(不饮酒,不非时食)不做性罪,遮罪,就叫戒,受持戒法的福就叫戒类福。此戒各有表和无表二种,不管遮罪也好,性罪也好,我们都好好受持不犯,不但能感来生人天福报,还能顺解脱。
三、修类福。依修行所生的福叫修类福。“等引善名修”,什么叫修?定中的善就叫修。不是定中的善,就不叫修。「此定地善,极能熏心,令成德类,故独名修」,这个定中的善,力量最大,能够坚固地把功德熏在上面,铭刻下来,不会失掉,这叫做修。修所带来的福是解脱,是涅槃。
接下来,第一、明梵福量。一个「梵福」的量有多大?「梵福」是最高尚的福,最清净的福,感生梵福天的福。经里边说,有四种人能够生起「梵福」。哪四种人呢?第一,建设佛塔供养佛塔。在没有塔的地方建塔,供养佛的舍利,与佛在世的时候供养佛,功德一样都是很大的,是「梵福」。第二、为供养十方僧伽,而造寺施园林,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供养。第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尤其是破僧,把破了的僧和合起来,功德最大。第四、于有情平等地修慈悲喜舍,都能产生「梵福」。经部的或者大众部的轨范师。他们这样说:感一劫生天的快乐,是一个梵福的量。这里是四十个中劫为一劫,这一劫的时间跟梵辅天一劫的寿一样。一个梵福的量,感一劫生天的快乐。除前面四个梵福之外,再加上六个,一共是十个,都能感梵福。后面六个是:①为了救母亲的命,宁舍自己生命;②为了救父亲命舍自己的命;③为救如来命,舍自身命;④于正法中出家;⑤教他人出家;⑥未转法轮请转法轮。这十种胜行都能感梵福,一个梵福,能够感得一劫生天的快乐。
第二、明法施。法布施即是以如实的,无染的心辨别诸经论中所阐明的法意,以无颠倒正确解说法义,令使闻者产生正解。
第三、明顺三分善。前面已辨别梳理了施、戒、修,三种福业事。现在讲到顺福分、顺解脱分、顺决择分,三种善。俱舍论云:顺福分善者,谓感世间可爱果善,顺解脱分者,谓定能感涅槃果善,顺决择分善者,圣道名决择,感圣道故,顺着次第,顺福分,感的是可爱异熟果;顺解脱分,感的是涅槃;顺决择分,感的是圣道。
第四、明书印等。还有一些世间的书法、刻印、算、文、数之类的,也是业的一种。首先,书,起写书的加行,印,要去刻印,就起刻印的加行,包括算文数这是「如理所起」的身语意三业。「并能发者,谓受、想、行、识四蕴,能引发前三业的动力。能发的动力加上三业(身口意)是他们的体。
第五、明诸法异名。颂曰:善无漏名妙」,无漏的善叫「妙」,包含无漏的意思在里边。「染有罪覆劣」,有染污的法叫「有罪」,又叫「覆」,又叫「劣」。有为的善是「应习」,无为的善不是「应习」。「解脱名无上」,解脱涅槃是最高的,叫「无上」。
以上是把整个十八卷的内容,择其主要知识点做了一个简要回顾。当然还有很多遗漏之处。主要是自己的心力不够强大,文字功底缺乏,思路也不够清晰,磕磕绊绊的总算是写完了总结,向学长师兄们汇报。不管写的怎样,我是竭尽了心力的,也是表达自己对认真学法的正确态度。
最后,感恩造论的祖师!感恩历代传承大德!感恩为我们讲解俱舍论的上师善知识!感恩学长不辞辛苦带领我们逐字逐句销文释义!感恩师兄们一直坚持不懈,在一起学习。
俱舍一班学员:慧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