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 回复: 0

学习俱舍论第十八卷的小结——华藏

[复制链接]
查看56 | 回复0 | 2025-3-16 0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俱舍论第十八卷的小结
俱舍论第十八卷学习的主要内容还是十七卷中甲三内容的延续:杂明诸业中的乙四中之丙二:别明业障:乙五:明三时障:乙六:明菩萨相:乙七:明施戒修:乙八:明顺三分善:乙九:明书印等:乙十:明诸法异名:
学习全卷内容后让我们修行者认知什么是业障,破法轮僧,破羯磨僧,加行定无无间等,要具备什么条件。明罪重大果,什么是无间同类。什么是三时障?菩萨的相是怎样修成的?明六度圆满要怎样修?等等法要,此卷中都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给我们修行路上提示了诸多的善巧方便。
一:明业障体:此五无间中,四身一语业,三杀一诳语,一杀生加行。谓杀父,害母,杀阿罗汉,岀佛身血,此四身业:破和合僧,此一语业。三杀一诳语为根本业道,岀佛身血,是杀生加行罪。
丁二:明破僧及明能破成时处:
能破者唯成,此虚诳语罪,无间一劫熟,随罪增苦增。能破僧者,提婆达多,成破僧罪,诳语为性,即破僧俱生语表,无表,为此罪体。
僧破不和合,心不相应行,无覆无记性,所破僧所成。
谓僧破体,是不和合性。和合的僧团,用虚诳语破僧是无间罪,在大地狱中受有一劫的罪。此明无间即顺生即受。
戊三:明具缘成破僧:
苾刍见浄行,破异处愚夫,,忍异师道时,名破不经宿。
能破僧的人决定是比丘而且是见行人(利根者)在僧里面比较有威信的比丘,破僧要在异处破,一定不在佛的面前,在佛面前破不了僧的。破的是愚夫,没有智慧的凡夫才被破。破的时间肯定不超过一夜。当佛在世之时愚痴苾刍信提婆达多是我大师,信彼五法是岀离道,正起此信,即法轮破。言五法者,正理云:一:不应受用乳等,二:断肉,三:断盐,四:应被不裁衣服,五:应居聚落边寺。婆沙云:一:尽形著粪扫衣,二:尽形常乞食,三:尽形一坐食,四:尽寿常居迵露,五:尽寿不食一切肉味,盐,蘇,乳等。
戊四:明破二僧别:
何洲人几破法轮僧,何洲人几破羯磨僧?颂曰:赡部洲九等,方破法轮僧,唯破羯磨僧,通三洲八等。此明破二僧的条件。
破法轮僧决定在南赡部洲,因为佛岀在南赡部洲,离开了佛就没有破法轮僧了。破羯磨僧三洲都有(除北俱卢洲),破法轮僧要九人的僧团,破羯磨僧要八人的僧团。
戊五:明无破法轮时:论云:於何时分,无破法轮僧?颂曰:
初后皰双前,佛灭未结界,於如是六位,无破法轮僧。此六为:1:初者谓世尊转法轮未久:2:后者谓佛将般涅槃:3:皰前者皰谓疮,於正戒上,邪戒为皰,於正见上,邪见为皰,皰未起时,名为皰前。要二皰生,方可破故。4:双前者,目连止第一也,舍利弗观第一也。5:佛灭者,佛灭度后,无真大师为敌对故,6:未结界者,无一界中,僧分二部故。于上六位,无破法轮。
丁三:明成逆缘:
以上讲了那么多破僧的问题,接下来论述其他逆缘的事。
颂曰:弃坏恩德田,转形亦成逆,母谓因彼血,误等无成有,打心岀佛血,害后无学无。此中论述什么因缘,才是成五逆罪,哪一些因缘,不成五逆罪。
由弃恩田,坏德田故,成无间罪。父母恩田,身生本故。佛及罗汉,名为德田。谓具诸胜德,及亦能生一切有情胜功德故。坏德所依,故成逆罪。杀自已之父母亦成逆罪。
二个条件不成无间罪:一:不起杀心,但起打心,岀佛身血,无无间罪。二:杀后无学,亦无无间,谓杀时未成无学,将死时方成无学,名后无学也。
丁四:明加行定无间:论云:若造无间,如加行定成不可转,为有离染及得圣果耶?颂曰:造逆定加行,无离染得果。
五逆加行,若必定成,中间决定,无离染得果。此有二个说法,近的加行不可转,远的加行可转。
丁五:明罪重大果:论云:於诸恶行无间业中,何罪最重?於诸妙行,世善业中,何最大果?颂曰:破僧虚诳语,於罪中最大,感第一有恩,世善中大果。
破僧罪大者,提婆达多,知法非法,为欲破僧,而起诳语,为最大罪。由此伤毁佛法身故。障世生天解脱故,谓僧己破,乃至未和,一切世间,入道果,得果,离染,漏尽,皆悉被遮:习定,温诵,思等业息:大千世界,法轮不转,天人龙等,身心扰乱。故招无间一劫异熟。余四无间,第五次重,第三次重,第一次轻,第二最轻,恩等少故。
感第一有恩,世善中大果者,思是业也,谓感第一有顶业思。於世间善中为最大果,感八万大劫故。约异熟果,有顶业胜:据离系果,金刚喻定相应思者,能得大果。一切结断,为此果故。为简此故,说世善言。
丁六:明无间同类:论云:为唯无间罪,定生地狱?(问也)。诸无间同类,亦定生彼。有余师说,非无间生。颂曰:
污母无学尼,杀住定菩萨,及有学圣者,夺僧和合缘。破坏率堵婆,,是无间同类。
释曰:污母及污无学尼者,杀母罪同类。杀住定菩萨,(百劫修相菩萨)杀父罪同类。杀有学圣者,杀罗汉罪同类。夺僧和合缘(僧资具等),破僧罪同类。破坏率堵婆(此云高显也),岀佛身血同类。这些与无间罪相同的罪,虽然不是正规的无间罪,但是也是决定下地狱的,是非常重的罪,我们在修行时要特别注意。
乙五:明三时障:论云:有异熟业於三时中,极为能障。言三时者,颂曰:
将得忍不还,无学业为障。
修行即将得忍位时,感恶趣业皆极为障,因为忍位超岀恶趣苦。第二将得不还果时,欲界系业,皆极为障,唯除随顺现法受业(以不还果受欲现业故除也)。第三:若有将得无学果时,色无色业,皆极为障,亦除顺,二喻如前。
乙六:明菩萨相:
修菩萨的相有四大内容:一:明住定位:二:明修相业:三:明供养佛:四:明六度圆。
一:明住定位:颂曰:
从修妙相业,菩萨得定名,生善趣贵家,具男念坚固。在这个位的菩萨就是住定菩萨。从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时候开始,菩萨就叫住定菩萨。其有六个殊胜的条件:1:生善趣:2:生富贵人家:3:诸根具足:4:常为男身,不为女故:5:常忆念宿命:6:坚固不会退。
二:明修相业:颂曰:
赡部男对佛,佛思思所成,余百劫方修,各百福严饰。
修妙相业唯赡部洲人,觉慧利故。要男子身,己超女故。唯现对佛,观佛起思,思所成摄。三无数劫外,余百大劫修妙相业。三十二相业,各百福荘严,百个善思,名为百福。
三:明供养佛:分二科:一:明佛数:二:明所逢佛:
一:明佛数:今我大师,昔为菩萨,於三无数劫供养几佛耶?颂曰:於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又如次供佛,五六七千佛。
初无数劫,供养七万五千佛,第二无数劫,供养七六千佛,第三无数劫,供养七万七千佛。
二:明所逢佛:论云:三无数劫,一一满时,及初发心,各逢何佛?颂曰: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
最初发心,逢释迦牟尼,发宏誓言,願我当作佛。第一无数劫满,逢宝髻佛。第二无数劫满,逢燃灯佛。第三无数劫满,逢胜观佛。
四:明六度圆:论云:我释迦牟尼,於何位中,何波罗蜜多,修习圆满?颂曰:但由悲普施,被析身无忿,赞叹底沙佛,次无上菩提。六波罗蜜多,於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
施位一:若时菩萨普施一切,乃至眼髓,而无吝惜,但由悲心,非求胜生,齐此布施波罗蜜多,修习圆满。
无忿位二:若时菩萨被析身支,心无少忿,齐此所修,戒忍圆满。(析身不报,静戒圆满。心无忿故,忍辱圆满。)
精进位一:若时菩萨,勇猛精静,行遇底沙如来,威光赫奕,专诚瞻仰,忘下一足,经七日夜,以妙伽陀讚佛,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蜜多修行圆满。
次无上位;金刚喻定鄰次成佛,齐此定,慧波罗蜜多修习圆满。
乙七:明施戒修:分二科:一:略明施戒修。二:广明施戒修。
丙一:略明施戒修:论云:契经说,有三福业事:一:施类福业事,二:戒类福业事,三:修类福业事。此云何立,福业事名?颂曰:
施戒修三类,各随其所应,受福业事名,差别如业道。
谓施等三,皆名为福。於中或有是福业事,或是业不是事,或是事不是业,各各随所应也。
1:且初施类中:有身语二业,名福业事,善故名福,作故名业,思所讬故名事,事者所依义也。
2:彼身语上,能等起思,唯名福业,善故名福,作故名业,思不自讬,故不名事。
3:思俱有法,唯受福名,体非造作,故不名业,,思不正讬,故不名事。思正讬者,谓身语也。
戒类既唯身语业性故,皆具受福业事名,准前应释。
修类中慈唯名福事,善故名福,慈相应思,讬慈为门,而造作故,故慈名事,谓业之事故也。慈俱时思,及俱时戒,唯名福业,善故名福,作故名业。除思戒外余俱有法,唯受福名。
差别如业道:如业道中,谓前七种,是业亦道:贪嗔等三,是道非业。道名通十,业唯前七,今福业事,通局亦尔。福名即通,事业不定,此等差别如业道也。有说唯思,是真福业。福业之事,谓施戒修,以三为门,福业转故。
二:广明施戒修:就中分三:1:明布施:2:明戒修:3:明法施。
布施中又分九个内容:1:明布施:2:明施益差别:3:明施果别因:4:明施福最胜:5:明施果无量:6:明业轻重相:7:明造作增长:8:明施制多福:9:明果由内心:
1:明布施:论云: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颂曰:由此捨名施,谓为供为益,身语及能发,此招大富果。
由无贪心,及能发身语,方能捨财物,故无贪等是真施体。谓为供为益者,谓为供养,饶益有情,故行施也。
2:明施益差别:为何所益,而行施耶?颂曰:为益自他俱,不为二行施。布施的目的,有的是为自已,有的是为他人,也有自他俱。也有不为,什么也不为(谓离欲圣,奉施制多,自不招果,他不受用,俱无有益,唯为恭敬报恩故也)等等。
3:明施果别因:施上因不同,果亦不同。分二个内容。一:明主等异,二:明主财田。颂曰:由主财田异,故施果差别。
释曰:施果差别,由三种因,谓主,财,田,施差别故,果有差别。
一:明主异:明主财田,分三:一:明主:二明财:三:明田。论云:且由施主差别云何?颂曰:
主异由信等,行敬重等施,得尊重广爱,应时难夺财。主即施主,由有信等七种圣财,差别功德也。一信,二持戒,三多闻,四智慧,五捨施,六惭,七愧。或有具七,或有不具,故名主异,。由主异故,施之与果,俱有差别。
行敬重等施者,等取自手,应时,无损三施也。若有施主,具七圣财,行敬重等四施,能招尊重等四果。谓若施主,行敬重施,感他尊重:若自手施,感广大财,爱乐受用,:若应时施,感应时财,所须应时故:若无损施,感难夺财,不被偷劫,及火等坏。
二:明财异:论云:由所施财,差别云何?颂曰:财异由色等,得妙色好名,众爱柔软身,有随时乐触。
所施的财物,或阙或具色香味触,故名财异。谓所施财,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众爱:触具足故,感柔软身,及有随时生乐受触,如女宝等。果有减者,由因阙故。
三:明田异:论云:由所施田差别云何?颂曰:田异由趣苦,恩德有差别。
趣,苦,恩,德,四田不同,名为田异。由趣别者,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是名趣异。由苦别者,谓七有依福,济他苦故,福不可量:一施行路人:二施羁旅客:三施病人:四施看病人:五施寺园林,六施常食:七随时施者。由恩别者,如父母等,得万亿倍。由德别者,施持戒人,得亿倍果,乃至施佛,得无量果。
4:明施福最胜:论云:於诸施中,最胜者何?颂曰:
脱于脱菩萨,第八施最胜。
最胜有三:一:解脱人施解脱人,其福最胜:二:若诸菩萨,所行惠施,是普利乐诸有情因,亦为最胜:三:八种施中,第八最胜:一:随至施,随近己至方能施与:二:怖畏施见财欲坏,宁施不失:三报恩施。四:求报施。五习先施,谓习先父祖所行布施。六:希天施,谓欲生天也。七:要名施。八荘严心,为除悭悋,为得瑜伽(定也)为得上义(涅槃乐也),而行惠施,名荘严心。
5:明施果无量:论云:如契经说,施预流向,其果无量。施预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广说,颇有施非圣,果亦无量耶?颂曰:父母病法师,最后身菩萨,设非证圣者,施果亦无量。
一父,二母,三病人:四法师:五最后身菩萨。谓王宫生身,住最后有也。如是五种,设是异生,但施亦能招无量福。
6:明业轻重相:论云:欲知诸业轻重相者,应知轻重者,略由六因(标宗),其六是何?颂曰:后起田根本,加行思意乐,由此下上故,业成下上品。六因为:一后起,二田,三根本,四加行,五思,六意乐。从后向前,据理而辩,各有下上品,故业得成下上品也。
7:明造作增长:论云:如契经说,有二种业,一造作业,二增长业,何因说业,名增长耶?(问也),由五种因(答也)。何等为五?(问也)?颂曰:由审思圆满,无恶作对治,有伴异熟故,此业名增长。审思造业,业名增长,率尔思作,但名造作也。由圆满者,第二因也。於十业道,或由一业,便堕恶趣:或一业不堕,由二业方堕:乃至或九不堕,由十业方堕恶趣。齐堕恶趣,名为圆满,此圆满业,名增长也:未圆满时,但名造作。由无恶作对治者,第三因也。造恶不追悔,名无恶作也,造作不忏洗,名无对治也,此名增长:若能追悔,及能忏洗,但名造作。由有伴者,第四因也。谓作不善,以不善为助伴,名增长也:无不善作伴,但名造作。由有异熟者,第五因也。谓造恶业,定感异熟,名增长也:不招异熟,但名造作。善翻上应知。
8:明施制多福:论云:如前所明,未离欲等,持已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为唯为自益。既无受者,福如何成?颂曰:制多捨类福,如慈等无受。
福有二类:一捨,二受。捨谓捨财,施福便起:受谓前人受用施物,施福便起。布施制多,虽无受福,有捨类福也。如慈等无受者,举例释成,如修慈等,等悲喜捨。修慈等时,虽无受者,及摄益他,但从慈心,生无量福。故施制多,虽无受用追申敬养。
9:明果由内心:论云:若由善田,殖施业种,可招爱果。若施恶田,虽施,但应招非爱果(难也),此难非理也,所以者何?颂曰:恶田有爱果,种果无倒故。
释曰:恶田者,傍生等也。虽施恶田,施种善故还招爱果,良以种果无颠倒故。种谓施因,果谓施果。现见田中,种果无倒。如从末度伽种,末度伽果生,其形如枣,其味极美:从赁婆种,赁婆果生,其果太小如苦練子,其味极苦。
丁二:明戒修:分三个内容:一明戒,二明修,三:明戒修果。论云:今次应辨戒类福业事,颂曰:
离犯戒及遮,名戒各有二,非犯戒因坏,依治灭净等。
身三口四,诸不善色,是名性罪,名为犯戒。言遮罪者,非时食等。离犯戒及遮,俱说名戒各有二者。此戒各有表,无表二也。
明戒四德:一:非犯戒坏,离前犯戒也:二:不为犯戒因坏,因者谓贪等烦恼也:三∶依治者,治谓四念住等,治前犯戒及彼因故:四:依灭者,灭谓涅槃,迴向涅槃,非胜生故(人天生也)。颂言净者,具上四德,戒名清净:与此相违,名不清净。等者,復有异说,戒净由五种因:一:根本净,离恶根本也:二:眷属净,离恶方便也:三:非寻害,离恶觉了:四:念搆受,念受三宝也:五:迴向寂,求涅槃也。
二明修:论云:己辨戒类,修类当辨。论云:等引善名修,极能薰心故。
等引者,定也。谓离沉掉,名之为等:引生功德,名之为引。此定地善,极能薰心,令成德类,故独名修。
三:明戒修果:分二个内容:一:明戒修果:二明梵福量。具初戒修果者,论云:前辨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类所感云何?一颂曰:戒修胜如次,感生天解脱。
戒感生天,就胜而言,理实布施,亦感生天,不如戒也。修感解脱,就胜而言,理实持戒,亦感解脱,不如修也。
二:明梵福量:论云:经说四人,能生梵福,一:为供养如来驮都,建率堵婆于未曾处:二:为供养四方僧伽,造寺施园,四事供养:三:佛弟子破己能和:四:于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颂曰:感劫生天等,为一梵福量。
先大德说,一梵福量,时间一中劫,同梵辅天同。以上四种外,再加六种的人亦感梵福量。一:为救母命,捨自身命:二:救父命,捨自身命:三:救如来命,捨自身命:四:于正法中岀家:五:教他岀家:六:未转法轮,能请转法轮。此梵福量与前妙相业中,一福量也。
三:明法施:论云:财施己说,法施云何?颂曰:法施谓如实,无染辨经等。
说法无倒,称为如实,不求名利,是无染心。若能如实,以无染心,辨契经等,令生正解,名为法施。
乙八:明顺三分善:颂曰:
顺福顺解脱,顺决择分三,感爱果涅槃,圣道善如次。
顺福分善者,谓感世间可爱果善。顺解脱分者,谓定能感涅槃果善。所造功德,迴求涅槃是也。此善生已,名为身中有涅槃法。顺决择分善者,谓暖等四善根。此能感圣道,圣道名决择,感圣道故,名为顺也。
乙九:明书印等:论云:如世间说有书,印,算,文,数,此五自体云何?论曰:诸如理所起,三业并能发,如次第书印,算文数自体。诸如理所起者,正如书等之加行也。三业者,谓身语意业。並能发者,谓受等四蕴,能发前三业也。如次者,谓前三业等,如次第彼书印等体。为书印者,前身语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书谓手书,印谓剋印,并是身业。身业是色,及能发彼受等四蕴,故通五蕴。此之五蕴,能成书印,故名书印。算文数自体者,算谓语算,文谓语字。故算及文,用前语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数谓意思,思能计数,一十等数,,故数用前意业,及能发四蕴为体。
乙十:明诸法异名:论云:今应辨诸法异名。颂曰:善无漏名妙,染有罪覆劣,善有为应习,解脱名无上。
善无漏者,谓道谛及择灭也。智者称扬,故名为妙。染谓染法,此名有罪,所诃厌故:亦名有覆,覆圣道故,亦名为劣,极鄙下故。善有为法,名为应习,应可修习令增长故。问:何故无为,不名应习?答:无为无变,不可修习令增长故,又习为果,无为无果,故非应习。解脱者,谓涅槃,是善是常,超一切法,故名无上。
以上是十八的内容,自已简略地疏理小结。因自己水平浅薄,只能照本宣科地抄袭一下。
十八卷中讲的内容大部分是造什么的业品及所感什么样的果。欲得殊胜相,必修妙相业。总明施戒修,得其相应果。对我们在修习下士道中的业果一科中帮助很大。学好十八卷的内容,帮助我们在修行路上可以减少走很多的弯路,善巧地掌握很多修行的方便。值得我们慢慢地思,细细地品。取善去恶,就正避邪,如理修行,感乐善果,获决定胜。
在此感恩师父!感恩德慧师兄辛勤付出,带着我们学习如此殊胜的俱舍大论,花费无数的心血,把佛法最扎实的基础知识传递灌输给我们。如此大恩,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学好俱舍,回报师兄及利益众生。
最后祝愿:法镜师兄,法喜充满!勇捍精进!愿俱舍法雨,恩泽众法友。同入解脱路,共得涅槃乐!
                                                      一组学员:华藏:
                                                       2025年3月9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