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 回复: 0

俱舍论十八卷总结 ——心愿

[复制链接]
查看49 | 回复0 | 2025-3-18 0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俱舍论十八卷总结 ——心愿
别名业障:
业障一共分了六个部分:一.明业障体;二.明破僧;三.明成逆缘;
[ol]
  • 明加行定;五.明罪重大果;六.明无间同类
  • 明业障体:[/ol]业障的体是什么?业障的体是五无间业,五无间业又以什么为体?
    在五个无间业中,四个身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一个语业(虚诳语)是破僧的虚诳语);
    四个身业里边,三个是杀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一个虚诳语;
    一个是杀生加行,杀生加行不构成根本罪,因为佛是杀不掉的,只能出佛身血,余下四个都是根本罪。
    问:破僧是虚诳语,何缘名破僧?答:因受果名,诳语是因,僧破是果。因为有虚诳语,僧才能破,叫破僧,从用为名,有财释。
    丁二、明破僧
    从此第二、明破僧,就中分五:一.明僧破体及成;二. 明能破成时处;
    [ol]
  • 明具缘成破僧;四.明破二僧别;五.明无破法轮时。
  • 明僧破体及成:[/ol]破僧的体是什么?破僧的罪怎么成立?破僧的体就是令僧众之间互相不合和,在和合上以非得为体。
    不合和是不相应行法,是行蕴所摄,是无记性。既然是不合和是无记性,为什么是无间罪?答:破僧的因是虚诳语,二虚诳语是破僧的体,破僧的果是无间罪,但破僧不是无间罪的体,是因受果名(有财释),所以,无间叫破僧。破僧本身是无记性,能破的人不存在和合不合和,
    但是能破的人能令所破的僧众不合和,分成二派等,虚诳语是破僧的因,所以,能破的人在所破的僧众上成立罪业。
    戊二、明能破成时处(能破僧的人成就什么罪?破了僧之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受异熟果?)
    能破僧的人只成就虚诳语的罪,因为破僧是以虚诳语为体,破僧果的处所是无间地狱,时间是一劫 ,随着无间罪的增多,苦也增加,且是翻倍受苦。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四个不一定生无间地狱。
    也有人问:造一个无间业,受果时间一个劫,造多个无间业,为什么受果的时间还是一个劫?答:受果的轻重不同,造一个无间业,所受的苦可能是二倍,造多个无间业,所受的苦可能是三倍、四倍等成倍增加。
    戊三、明具缘成破僧(须要具几个缘,破僧的罪才成立)
    《俱舍论》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破,什么时间破,破僧之后,经过多长时间?
    能破的僧是比较清净的利根大比丘,不在佛的面前破,在没有智慧的愚夫面前破,不在圣者面前破,因为圣者已经证了圣道,破不了。
    承许佛以外,还有大师,八正道以外的道还有殊胜的法,这样的认可就叫破,所破的时间不过夜,在太阳快下山的时候破,到三更的时候和合,叫破法论僧,破法论僧,障碍成就圣道,法轮破的时候,一切圣道都停止,要见道的等等,也都全部停止,过失很大。破羯磨僧是破僧,破法论僧也是破僧,五无间罪主要指破法论僧。
    戊四、明破二僧别(明破法轮僧和羯磨僧的差别):
    《俱舍论》云:破法轮僧是哪洲的人,有多少人破,破羯磨僧是哪洲的人,有多少人破?破法论僧,只能在南嶦部洲破,因为佛出生在南嶦部洲,有佛的地方,才有破法论僧,佛灭度之后,没有破法论僧,破法论僧最低需要九个人,八个比丘分成二派,正面四个,斜面四个,加上一个能破者,共九个,具体破法论僧需要多少人,没有上限。
    如果只破羯磨僧,不破法论僧,最低需要八个人,因为在一个界里边,僧分了两部,分别作羯磨,一边四个人以上,所以最低须要八个人,多的也是无上限,破羯磨僧,除了北俱芦洲,其它三个洲都可以破,因为三洲都有圣法。
    戊五、明无破法(轮)时(什么时时候没有破法轮)
    初:佛转法论不久;后:佛将要涅槃;这二个时间段,僧的见都是一致的,所以,没有破法论僧;
    3.邪戒、邪见没有生起之前,没有破法论僧;只有在邪戒、邪见生起来之后,才有破法论僧;
    4.双:舍利弗和目犍连没做佛弟子之前,没有破法论僧;由提婆达多破了和合僧,是目犍连和舍利佛很快令僧和合;
    5.佛灭度:(佛灭度后,没有与佛作对的人);
    6.未结界:没有结界,佛还没有结界的时候,也没有破法轮僧;(因为破僧决定要一个界里,僧分了两派叫破僧,界都没有,也就没有破法轮);
    丁三、明成逆缘(辨析成立五逆罪的缘是什么?)
    《俱舍论》云:其它的暂时不讨论,先辨析成立五逆罪的缘是什么?
    弃舍、杀害恩.德田,成立五间罪,因为自己的身体来自父母,就算父母转形之后,如果杀害依然是五间罪,因为真正的父母由血缘来决定的,准备杀父母,误杀了其他人,没有五间罪,准备杀其他人,误杀了父母,也没有无间罪。
    如果杀阿罗汉,并没有想这个人是不是阿罗汉,只是单纯对他起了杀心,没有作简别,杀了也有无间罪;如果杀父亲,而父亲也是阿罗汉,杀了还是只得一个无间罪,因为身体是一个。
    心里想要打佛,出佛身血,没有无间罪,因为心里只想打佛,没有想要杀佛,所以,没有无间罪,杀害后无学,没有无间罪。因为在杀害的时候,对方还没有成无学,快要死的时候才成无学,所以,没有无间罪。
    丁四、明加行定无间(在加行位决定造业一定有无间罪)
    在加行位已经决定要造无间业,如果心里决定这件事一定要办成(如:杀害父母),虽然一直没有正式实施,无间罪依然成立,因为杀害父母的心没有改变,生无间地狱不可转,没有离染证果的可能,如果中间心有改变,生起好好赡养父母的善心,可以离染得果;
    不再伤害父母,生起好好赡养父母的善心,是远加行;
    死也没有放下伤害父母的心,是近的加行,远加行能离染证果,近加行不能;
    丁五、明罪重、大果(恶业中,哪一种罪最重,世间善业中,哪一种果最大)
    《俱舍论》云:在所有的恶行、无间业中,哪一种罪最重?在所有的妙行,世间善业中,哪一种果最大?
    在所有的恶业中,就是为了破僧说虚诳语,罪最大,为了破僧而说虚诳语,伤毁了佛的法身,障碍生天、解脱,破了僧之后,所有的世间,入道、得果、离染、漏尽,全部停止,所有闻.思.修等等的善业,也都停止,三千大千世界,法论不转,天人龙等身心被烦恼扰乱,受到苦最大,所以,破僧感受无间地狱时间长达一劫的异熟果;
    在五个无间业中、破僧罪最重,出佛身血罪第二,杀阿罗汉第三,杀母第四,杀父罪最轻,父亲对子女恩最少。
    在世间善业中,世间善也是有漏善,感有顶天的业,果最大,能感八万大劫的定乐。
    丁六、明无间同类(明与无间罪是同类的罪也很大)
    《俱舍论》云:问:是不是只有无间罪才一定生地狱?答:很多与无间罪同一类的罪,也生地狱。
    与无间罪同类的罪有哪些?
    侮辱母亲和侮辱无学比丘尼与杀母的罪是同类;
    杀害住在定中修相好的菩萨与杀父的罪是同类;
    杀害有学圣者(初果、二果、三果)与杀害阿罗汉的罪是同类;
    破坏僧和合的缘与破僧罪同类,僧和合的缘就是生活资具,没有生活资具,不能生活导致僧团破散;
    破坏佛塔与出佛身血的罪是同类,都是感无间地狱;
    乙五、明三时障(明三个时间段决定有障)
    《俱舍论》云:有些异熟业在三个时间段决定有障,哪三时?
    如果证到忍位的时候,一切感恶趣的业一定会都要障你,因为得了忍位之后三恶趣永远不去了,所以,恶趣的业会来障碍。
    在快要证不还果的时候,欲界的业,决定要障碍你,因为欲界再也不来了;除顺现受的业。
    将要证得无学果时候,色界、无色界的业,会来障碍,亦除顺现受的业。
    乙六、明菩萨相
    菩萨相分个四方:一明住定位;二明修相业;三明供养佛;
    四明六度圆。
    一明住定位:什么是住定菩萨?百劫修相好的菩萨,叫住定菩萨,为什么叫住定菩萨?有六个殊胜事:第一.是生善趣;第二.是生贵家;第三.诸根具足;第四.男身,不受女身;;第五.能够忆念宿命;第六.坚固,做善事、修行不退。
    丙二、明修相业(明修妙相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俱舍论》云:修三十二相,是怎么修的?
    首先是南洲人,而且必须是男人,智慧大、利根,坐在佛前,与佛面对面地修佛的相好,思维佛的三十二相,在三大阿僧褀劫之外,再用百劫修相好,三十二相,每一个相好都要百福庄严,百个善思,叫百福。修佛的脚底平满相的时候,先起五十个善的思心所,修习净治自己的身、器,令自己的身体清净,器世间也是清净的,然后,再起一个思,引出足下平满相,再起五十个思心所,令引出的足下平满相圆满。
    五十思,哪五十个思?就是十善业道,各有五个思,5*10=50。第一个,不杀生有五个思,第一个,思不杀、第二个,劝人不杀、第三个赞美不杀、第四个随喜不杀,第五个回向不杀,一直到无贪、无嗔、正见都是这样,十善业各有五个思,叫五十思。
    佛在因地也是这样修的。
    什么叫一福量?答:有的人说,除了快要成佛的菩萨,余下的所有一切有情的富乐果、业,叫一福量(包括菩萨、声闻等等,所有的福气、受乐的果、业,全部加起来,相当于一个福的量。
    也有人说,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福报的业,是一个福的量。
    还有人说,一福量无边无际,只有佛知道。
    丙三、明供养佛(分二:一明佛数(明供佛的数量),二明所逢佛(明所遇到的佛));
    一明佛数(明供佛的数量)
    《俱舍论》云:我们的大师释迦牟尼佛,过去生做菩萨的时候,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每一个阿僧祇劫,供养了多少尊佛?
    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每一个劫中各供养七万尊佛,按照次第,第一劫供养七万五千尊佛,第二劫供养七万六千尊佛,第三劫供养七万七千尊佛。
    丁二、明所逢佛
    《俱舍论》云:在三无数劫满的时候,倒着数,最后一劫满的时候,遇到了胜观佛;第二劫满的时候,遇到燃灯佛,第一劫满的时候遇到的是宝髻佛。
    释迦牟尼佛初发心的时候,第一个碰到的佛是古释迦牟尼佛,并发下誓言,愿我成佛的时候,和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功德一模一样,释迦牟尼佛是劫末出世,正法一千年,我也要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劫末出世,正法一千年。
    丙四、明六度圆(解释六度是怎么圆满的)
    《俱舍论》云:我们的释迦牟尼,在哪一位中,由哪一个波罗蜜多修习圆满?第一个布施波罗蜜多在什么时候圆满的?忍辱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等等,都在什么时候圆满的?
    第一位:布施波罗蜜多圆满:但由悲普施;
    第二位:持戒、忍辱波罗蜜多的圆满:被析身无忿;
    第三位:精进圆波罗蜜多满:赞叹底沙佛;
    第四位:禅定与般若波罗蜜多圆满:
    次无上菩提;金刚喻定紧接着就成佛了,在这四个位圆满。

    乙七、明施、戒、修(什么是布施、持戒、修行)
    明施.戒.修分二:一略明施戒修;二广明施戒修;
    一略明施戒修;
    《俱舍论》云:经中说,福业事由三种:第一、布施类福业事;第二、持戒福类业事;第三、修行福类业事,这三类福业事的名字怎么安立?布施、持戒、修行三类,随者与这三类所相应的,安立福、业、事的名字,安立名字的差别,与业道一样。
    戒类也是身语业性,也具足福、业、事的名字。
    修类中慈悲喜舍是与思相应的思心所,只叫福业,善就是福,只能叫福的名字。
    施戒修的差别与业道一样,如业道中,谓前身语七支,是业也是道。贪嗔痴三个,是道不是业,道:身三语四意三,十个都通,业只通身语七支,福业事,只通一部分。
    丙二、广明施戒修分三:一明布施;二明戒、修;三明法施。
    第一布施中,复分为九:一明布施;二明施益、差别;三明施果、别因;四明施福最胜;五明施果无量;六明业轻重相;七明造作增长;八明施制多福;九明果由内心;
    一明布施:
    《俱舍论》云:什么叫布施?布施能招感什么果?由无贪之心而舍,叫施,为了利益自他,饶益有情,由身语和能发布施的心,能招感大富之果。布施以五蕴为体,福以布施为体。戒修类与布施类一样解释。
    戊二、明施益差别
    《俱舍论》云:为了什么利益而行布施?为了自己、他人,自他双方都能得到利益而行布施;布施凡夫,离欲圣者,佛塔,能感殊胜之果。
    纯粹为了利他而布施,虽然已是离欲圣者,自己第二生不再来了,但他人能受用布施之果。
    不为自己,也不为他人而行布施;供养佛塔,为了恭敬报恩而供养。
    戊三、明施果别因
    《俱舍论》云:布施能招感大富之果,布施果报的差别不同是什么原因?
    由主、财、田的不同,布施所感的异熟果也有差别。
    己二、明主、财、田分三:
    一明主(施主,布施的人);布施的人功德不一样,果报也不一样。
    二明财(所施的财);三明田(所施的对境)。
    《俱舍论》云:由施主的不同,布施果报差别也有不同,为什么?
    施主是否具足七圣财的不同,所感的果报都不同,如果具足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 六个,果报各有不同。如果七个圣财都具足,功德最大,如果只具足一个、二个等,功德相对就小。
    由恭敬重心而行布施,能感他人敬重;由亲手施,感广大财,爱乐受用;由应时施,能感应时财,需要财时,能即时得到财;由无损施,能感难夺财,盗贼不能偷,火不能烧,水不能淹等。
    庚二、明财异(布施的财物不同,果报也有差别)
    《俱舍论》云:由所布施的财物不同,差别也有不同,为什么?
    所供财物由色香味触的不同,所感果报也不同。所供的物,颜色好,能感妙色;香味好,能感好名;味道好,能感众人喜爱;供养的物,触碰舒适,能感自身柔软,还有随时乐触;冬天温暖,夏天凉爽,如:玉女宝座;
    庚三、明田异(布施的对境不同,所感的果报也不同)
    《俱舍论》云:由所布施的对境不同,所感的果报也不同,为什么?
    布施的对境有四种:趣、苦、恩、德;
    由趣别:若布施傍生,受百倍好的异熟果;布施犯戒人,感千倍好的异熟果报;
    由苦别:若布施苦者,有七个有依福,一.施行路人、二.施羁旅客、三.施病者、
    [ol]
  • 施看病人、五.施寺园林、六.施常食、七.随时施者,所感福德,不可估量。[/ol]由恩别者:如供养父母等,能得万亿倍福。
    由德别者:施持戒人,得亿倍果,有学、无学乃至施佛,得无量果。
    戊四、明施福最胜(哪一种布施,得福最殊胜)
    《俱舍论》云:在布施当中,最殊胜的是什么?
    最殊胜的布施有三种:
    [ol]
  • 解脱人,布施解脱人,其福最胜;
  • 若诸菩萨,所行惠施,是普利乐诸有情因,亦为最胜;
  • 八种施中。第八最胜。[/ol]。一随至施,随近已至,方能施与(来到身边来的,才能布施)。
    二怖畏施,见财欲坏,宁施不失(看见财要坏,或者是要被没收,不想损失,布施)。
    三报恩施(爲报恩而布施。)。
    四求报施(有所求而布施)。
    五习先施,谓习先父祖所行惠施(祖辈家里有布施的习惯,而布施)。
    六希天施,谓欲生天也(爲了生天而布施)。
    七要名施(爲了有好的名声而布施)。
    八为庄严心(为了庄严自己的心),为除悭吝(也为了去除悭吝),为得瑜伽(定也),为得上义(涅槃乐也),而行惠施,名庄严心。
    戊五、明施果无量(明布施的果无量大)
    《俱舍论》云:如同经中说,布施预流向,功德无量大;布施预流果,功德则更大;如果布施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乃至供养佛,随着供养对境越来越殊胜 ,供养的功德也越来越大。
    如果布施的不是圣者,功德也是无量吗?
    答:布施父母.病人.法师.最后身菩萨,功德是无量的,就算现在还不是圣者,是凡夫,布施他们,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和布施圣者是一样的;
    《俱舍论》云:想要知道诸业的轻重相,应该知道业的轻重大约有六个因,哪六个因(问)?答:后起、田、根本、加行、思、意乐。
    造业的因有轻重,所感的业果也有上下品。
    后起者:第一因也。谓作罪已,随前更作;
    田者:第二因也。于上四田(趣.苦.恩.德),作损益事;
    根本者:第三因也,谓根本业道;
    加行者:第四因也,谓引根本,名加行也;
    思者:第五因也。谓因彼思,业道究竟;
    意乐者:第六因也。所有意趣,我当造作如是事等;
    从意乐引起加行,再从加行引起思,从思引发根本,根本必定从田起,后面才有后起现前,在六个因中,后起感的果报最重,所以,在后起位立异熟果,对恩田、功德田,罪也很重,对恩德田以外的人造业,则很轻。这六个因如果都很重,造的业也很重,反之,则轻。
    戊七、明造作增长(明业的造作、增长)
    《俱舍论》云:经中说,业有二种:一、造作业、二、增长业,什么叫造作业,什么叫增长业?
    由五种因,成为增长业,哪五种?审思、圆满(一定能多恶趣的)、无恶作对治(作恶不对治)、有伴(作不善,以不善为助伴)、有异熟(一定能感异熟果的),这样的业叫增长业;不圆满的业叫造作,圆满的业叫增长。
    戊八、明施制多福(供养佛塔福怎么得)
    供养佛塔,虽然没有人受用,但发心是为利他,能生无量福。供养佛塔属于舍类福。就像修慈悲喜舍也无人受用,因为是利他,能生无量福,福从善心生,不一定要有人受用。
    戊九、明果由内心
    如果在善田种植善种,能感可爱果,在恶田种植善种,也能感可爱果,果的善恶皆由发心。
    丁二、明戒.修(明戒修福业事及果)
    明戒修分三:一明戒;二明修;三明戒.修果;
    《俱舍论》云:继续辨析戒类福业事,什么是戒?
    身口意三门不犯性戒和遮戒,叫戒。性戒和遮戒各有二种:表色和无表色。对治犯戒和犯戒的因可以修习四念住对治因贪嗔痴烦恼的生起,以及一切持戒功德回向涅槃,令持戒清净。
    所以戒有四种功德:
  • 没有犯前面那些性戒、遮戒;
  • 不会因为贪嗔痴烦恼而生起犯戒的因;
  • 以四念住来对治前面的犯戒和犯戒的因
  • 一切持戒功德回向涅槃,不回向胜生(人天);还有一个说法,说戒清净有五种因:
  • 根本净,离恶根本:犯戒的根本罪没有;
  • 眷属净:恶的方便、加行没有;
  • 非寻害,离恶觉:恶寻伺,欲、恚、害这三个恶觉没有;
  • 念摄受:爲三宝的正念所摄受;
  • 回向寂:回向涅槃。戊二、明修类福(什么是修类福?
    《俱舍论》云:已经辨析了戒类福,应该要辨析修类福,什么是修类福?定中的善,叫修;因为在定中远离沉掉,引生功德,定地的善,特别能熏习、改变人的心,令心熏习成功德。
    戊三、明戒修果
    明戒修果分二:一明戒、修果;(明持戒所感之果;解释修所感之果:);
    二明梵福量。(明持戒,修行所感的福如梵福量);
    《俱舍论》云:前面已经辨析了,布施能招感大的富乐之果,戒.修二类所感的果有多大?答:持戒能感生天之果,修能感解脱之果;布施也能生天,但不如持戒;持戒也能解脱,但不如修;定能生慧。
    己二、明梵福量
    《俱舍论》云:经中说,有四种人,能感梵福量;哪四种?
  • 供养如来的身体,就是舍利;在没有塔的地方建塔,供养如来的舍利,能感梵福量;
  • 为了供养四方僧众,建造寺院,园林布施,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供养僧人修行,能感梵福量;
  • 佛弟子被破了和合以后,又能令和合,能感梵福量;
  • 对有情能平等地修慈悲喜舍,能産生梵福量;梵福量到底有多大?轨范师说,能感一劫生天的快乐是以梵福量也就是四十个中劫,相当于梵辅天一劫的寿量。
    有伽陀言:有信心,有正见的人,修十种殊胜行,也能得一个梵福量,感一劫生天的快乐,十胜行就是在四梵福的基础上再加六种:
    一.为救母命,舍自身命。
    二.救父命,舍自身命。
    三.救如来命,舍自身命。
    四.于正法中出家。
    五.教(劝)他出家。
    六.未转法轮,能请转法轮。
    丁三、明法施
    《俱舍论》云:财施已经讲了,什么是法施?
    法施就是如实地,不颠倒地,没有染污地讲经说法,能令人生起正确知解,叫法施。
    乙八、明顺三分善(明顺三分善:顺福分、顺解脱分、顺抉择分);
    《俱舍论》云:前面已经分别解释了施.戒.修三福业事,现在解释经中所说的三种善,顺福分善、顺解脱分善、顺抉择分善。
    顺福分善:能感世间(人天)可爱的善异熟果;
    顺解脱分善:一定能感善的涅槃果,因为所造的功德,不是求人天福报,而是回向涅槃;
    顺抉择分善: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个善根,能证圣道,圣道叫抉择,能感圣道,叫顺。
    《俱舍论》云:按照世间人说法,有书法、刻印章、口算 、写文章、心数五个,这五个各自的体是什么?身口意三业加能发的心,按照次第,分别是书、印、算、文、数的体。
    书.印是身业,以五蕴为体,身业加能发的心(四蕴:受.想.行.识);
    算.文是语业,以五蕴为体,语业(色法)加能发的心(受.想.行.识四蕴);
    数是意业,思是计算,意业加能发的心,四蕴为体;(四蕴:受.想.行识);
    乙十、明诸法异名(明诸法不同的名字)
    《俱舍论》云:辨析一下诸法不同的名字。
    善无漏:是道谛及择灭,智者称扬,所以叫妙。
    染就是染法,叫有罪,也叫有覆,因为能覆圣道,也叫劣,因为极鄙下。
    善有为法(包括有漏.无漏),名为应习,因为修习能令有为法增长,所以,有为法叫应习。无为法叫不应习,因为无为法不增长,修习为有果,无为法修习没有果,所以,无为法叫不应习。
    解脱:就是涅槃,是善业是常,超一切法,所以叫无上。简单梳理了十八卷的内涵。愿世亲菩萨加持,早日通达俱舍论。
                                                            心愿
                                                        2025、3、14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