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 回复: 0

俱舍论第二十卷总结——如是

[复制链接]
查看47 | 回复0 | 2025-6-21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俱舍论二十卷的内容很快就学完了,又到了分享总结的时候。诸门分别有八个内容,十九卷讲了五个,这一卷还有三个内容要讲。
从上一卷接下来:
第六、明惑能系。惑能系分两部分论述:一、从三世的角度明烦恼能系;二、从断的角度明能系。
首先从一、明三世能系。其中又分了两个:第一个是约世间明系,论中说:“谓诸有情于此事中随眠随增”。也就是说有情于所耽着的境上被烦恼所系,烦恼会随增。所系的事是六识所缘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的境,能系的是未断的六个根本烦恼。
有那些随眠能系缚那些事呢?这里面有几种情况:有自相随眠(贪、嗔、慢)缘特定法而生的,不是遍缘一切事,所以不叫遍行。如贪只缘自己所爱着的境;嗔只缘所嗔恚的境;慢是缘着相比较的境生起高举心,不是三世所有的事都缘,所以不叫遍行。有共相随眠(见、疑、无明)普遍缘多法,若在过去或于未来,它们“未断”的话,皆能遍缘三世一切事,以共相惑定遍起故。见、疑、无明于现在世正缘境时,随缘何境就只在当下的境上能系,不缘过未,所以它是过未遍行,现在不遍行。此现在惑通两个:通三世、和共相,他不能一下子缘全部事物,只缘当下的境,没有过去未来,所以不说遍行。遍行烦恼的特点有二:一是世遍,遍缘三世,二是时遍,系缚的时间是三世。是能遍及一切染污心,不同于“非遍行烦恼”只在特定情况下生起。
第二个是明三世有无 。有部主张“三世实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法体皆真实存在。经部认为“唯现在有”过去、未来法体无实,仅现在法刹那存在。有部成立三世实有是为了安立业果,轮回和涅槃。 有部的四位尊者有不同的安立方式:1、尊者法救的类异说:法体恒存,因作用位次不同而安立三世,三世法体相同,唯“类”不同,如金器改形体性依然是金。
2、尊者妙音的相异说:由相的不同而说三世。三世法体是一,但表现相状不同,过去法表现为“已灭相”,现在法为“正起作用相”,未来法为“未生相”。
3、尊者世友位异说:依作用分位安立三世,未作用名未来,正作用名现在,作用谢灭名过去。如算珠移位:同一颗算珠放在个位上叫个,放在十位表示十,放在百位表示百,虽代表不同数值,但珠体不变。
4、觉天尊者的待异说:前后相待立名,三世法体是一,法体本身不变,但观待时间不同。过去、现在、未来是相对观待的概念,如“昨天的现在”是今天的过去。
论主比较有部四家的说法,认为世友尊者的作用说是最好的。接着又用经部宗的观点破了有部的以作用安立三世的说法。
论中说:“经部破云:汝说三世法体常有,应一切时能起作用”。既然法体存在,那是什么东西障碍了过去的法不起作用、未来的法不起作用呢?为什么现在有作用、过去未来没有作用呢?用跟体又是怎么回事?有部说用跟体是一体的。经部说:那你三世的安立就不能成立。体既是恒有的,用也应该是恒有的才对,为什么过去未来没有用?既然三世是实有的,又怎么会本无今有,有了之后还灭呢?
总之,经部破了有部三世实有的观点。论主承许经部的观点,认为过去跟未来是没有的,他只是“本无今有”现在的因缘和合有了,也会变成没有。
二、从断的角度明能系。这一小科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说若事上的烦恼断了之后是不是就离开了系缚?第二个是说假设他离开了系缚,是不是已经断了烦恼?这里面用了四句来辨析:①“若事离系,彼必已断”,假如他在事上已离开了系缚,烦恼必是断了;②“有事已断,而非离系”有的事上已断了但不一定离系;若只是见苦下面的烦恼断了,但是集下面的烦恼还没有断,就不是离系。③前品已断未断后品,修道位时若前八品的烦恼都断了,还有一品未断,也叫断非离系;④即断又离系。
第七、明惑随增。明惑随增又分为二:
一、正明惑随增。我感觉这一科最难,虽然这里学的比较慢,学长又仔细讲解了文义,但无奈自己这个大漏器,虽学完了还是不太明了,试着简单理一下:首先是“论云:何事有几随眠随增”也就是说缘什么法会烦恼随增?法有很多包罗万象的法不可能一一列举,世亲菩萨非常巧妙的把所有的法分成十六种,即三界五部再加上无漏法。能缘这十六种法的识也是十六个。这样分了以后就很容易知道,哪个法是哪个识缘的境,有哪些烦恼随增。
先看欲界:欲界的苦集修三个境,有欲界见苦、见集和修道这三个心,和色界修道的心,也可以缘到欲界的苦、集谛和修所断的境,再加上无漏识,这五个识可以缘。
色界所系的苦、集和修所断三个境各有八个识缘,这八个识是:色界自己缘自界有三个,欲界有三个还有无色界的一个修所断识,加上清净的无漏识这八个识都可以缘。
无色界所系的苦、集、修三个境各有十个识缘。欲界、色界和自界缘无色界苦、集、修各三个识和无漏净识。
以上讲了见苦见集和修所断的三部,接下来见灭和见道所断的有多少个识缘?这个比较简单,在前面的基础上各加一个自识。如欲界的五个识上,加上一个见灭和见道自谛下的识,各成六个;色界见灭见道所断的各为九个识缘,在前面的八个识上面加上自识成九个;无色界在前面十个识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自识各成十一个。
接下来,讲无漏法作为境的话,在三界里面,有哪些识能缘?论中说:“谓无漏法通十识缘。谓三界中各后三部”。无漏法在三界里面,欲界的见灭、见道、修所断这三个心,可以缘无漏法;色界和无色界的见灭、见道、修所断心,还有无漏心识也可以自己缘自己。灭谛、道谛、修所断各三再加上无漏识这十个识皆可以缘到无漏法。
论主把一切法分成十六个识的所缘境,如俱舍论云:“如是了知,十六种法为十六识所缘境已”,哪个境上有哪个烦恼随增?若一条条广说的话,论主“恐文烦广”就以乐根为例子来略示方向。
首先要知道乐有几种?乐上有几个随眠随增?论云:“应观乐根总有七种”,这七种分别是:欲界一个属修所断的;色界有禅定乐通五部有五个;无色界没有乐根。第七个是无漏乐根,在第三禅里证无漏的时候有个无漏乐根,因其无漏没有随眠随增。所以这七种乐根中除掉无漏,有六种有随眠随增。
接下来,缘三界乐根的烦恼有哪些?欲界修所断烦恼(如贪、嗔等)能缘两类境:一是自部的乐受;二是苦、集谛下的遍行随眠(如缘苦谛的嗔、缘集谛的无明)。色界的乐根可被五类烦恼所缘:见苦所断(如执乐受为“我”),见集所断(如执乐受为常)。见灭所断(如错误理解涅槃之乐)。见道所断(如误解圣道之乐)。因其通于有漏、无漏,故成为五部烦恼的共同所缘(见惑、修惑皆可缘)。对比欲界乐根仅属修所断所缘,色界乐根的范围更广。无色界没有色法,且心识极其微细,故没有乐根。
接下来,缘乐根上的识有多少个?欲界四个,除掉见灭所断的,因为灭谛下面没有乐根只有舍受;欲界见苦、见集下的遍行烦恼及修所断下的烦恼能缘乐根,欲界道谛下面的邪见、疑、无明能缘无漏乐根;色界是五部都有缘乐识;无色界两个,一个是道谛下面的邪见、疑、无明可以缘到第三禅的无漏乐根,二是无色界修所断的生得善和加行善通缘九地类智品道;以上欲界四个,色界五个,无色界二个,再加上一个无漏识,缘乐的识有十二个。
然后再辨,缘乐的十二个识上烦恼随增的情况。论云:“欲界有四部。除见灭断也”;色界只取五部下的有为惑,除掉灭谛下的邪见、疑、无明,因为它缘的是无为,不缘乐根识;无色界有二部:一个是道谛下邪见、疑、无明,还有道谛下贪等烦恼,在缘乐根的识上随眠随增。
无色界修所断烦恼的识,可以缘到乐根,但这个缘乐根的识上又被随眠随增。无色界苦集下的遍行烦恼能缘道谛所断和修所断的乐根识,它在这个识上面随增。
又更进一步问了?能缘 缘乐根的识又有几种随眠随增?论中回答:“应观此识总有十四,于前十二更加二种”。加的这二种即是无色界见苦、见集下的遍行烦恼,这十四个识能缘缘乐上面的识。欲界和色界的也一样。无色界四部,(除见灭断)随眠随增。到这里,正明惑随增这一部分内容,我是用了三天的时间,一点一点的边复习边梳理,总算是弄完了。但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里面一定有许多的错误,请学长师兄们指正。
二、明有随眠心。前面已讲了十六种法为十六种心所缘。三界五部加无漏,这十六种心那些情况下有随眠?
随眠心有两种,一种是有染心,一种是无染心。与烦恼相应的叫有染心;于有漏法中的善、无记相应的是无染心。
有染污心叫有随眠,通有随增和不随增。有随增的情况:一是染心与烦恼相应,有相应随增;二是缘染心的烦恼未断,有所缘随增。不随增的情况是:跟染心相应的烦恼已断了,虽不随增,但仍然说有随眠,因有部主张三世实有,烦恼虽然断了,只是没有了烦恼的功能和系缚作用,但烦恼的体还在,有伴随性。
第八、明烦恼生起的次第。这一科分了两部分论述:
首先是,烦恼生起的次第如论中云:“如上所说十种随眠,次第生时谁前谁后”,最先生起的烦恼是“无明”,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论中说无明是由于不了知“四谛”从而生起疑心,从疑心中产生出邪见,拨无四谛业果等,从邪见中又引生“身见”,执着有我;又从身见引生“边见”,执常或执断。透过这个边见就引生“戒禁取”见,把前面的边见执“为能净故”非因计因、非道计道的错误见。从戒禁取引生“见取”见,把错误的戒禁取行为执着是最好的,最殊胜的。
“从此见取次引贪生”对自己执着的东西认为是最好的。有了贪之后,就生起了我慢高举心,认为自己最好,别人都比自己差。“从此慢后,次引生瞋违己见中必憎嫌故”。对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就生嗔恨心。如是从最初无明开始引生后后种种烦恼。生起烦恼的前后次第不是决定的,也可能超越次第,前后无准。
第二,生起烦恼的因。学了俱舍论,知道了生起烦恼的因有三个:第一个是未断烦恼。只要没有破我执证圣道,烦恼就会一直跟随着我们潜伏在那里,遇缘就起;第二个是随相应的境现。只要烦恼的根子还在,遇到可爱境就生贪;遇到违逆境就生嗔;我们的心随境起舞,种种境界起种种烦恼生。 第三个是非理作意。只要随眠不除,就算没有境界时也会胡思乱想非理作意,起烦恼的加行。
所以,通过学习随眠品,让我对烦恼的危害和烦恼的行相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要想彻底赶走烦恼贼,就须要先认识烦恼。
接下来是本卷最后一科:杂明诸烦恼起。这一科有三部分,一明漏等四门、二结等六门、三明五盖。结等六门和五盖内容在下一卷中呈现。
漏等四门分两部分:先说了漏等四门的体,经中把108个烦恼叫“漏”、叫“瀑流”、叫“轭”、叫“取”。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漏。漏有三个:一是欲漏,主要对应“欲界”众生的烦恼,欲漏除去见,有41个烦恼是欲漏体。二是有漏,对应色界、无色界众生的烦恼。有漏除掉见有52个。三是无明漏,对真理的蒙昧无知,特指不了解“四圣谛”“缘起法”等佛法的核心教义。无明是前两种漏的根源,导致众生颠倒妄想,造业轮回。三界无明各有五个,有十五个是无明的体,合起来108个是三界烦恼的体。
第二是“瀑流”,有四瀑流。瀑流是比喻烦恼如洪水般冲击众生,使其沉溺生死。①欲瀑流,对应欲界众生的烦恼;②有瀑流,对应上二界众生的烦恼;③见瀑流,对邪见的固执,如“常见”(认为灵魂永恒)、“断见”(认为死后断灭)等。④无明瀑流,对四圣谛、缘起法无知,导致轮回的根本原因。
第三是“轭”。“轭”原是指牛马拉车时套在颈上的器具,这里用以比喻烦恼对众生的束缚。四轭有:①欲轭,即对五欲的贪著,对应“欲界”众生的根本烦恼。②有轭,对应上二界众生对禅定境界的执取。③见轭,执着错误见解,如常见、断见。④无明轭,对真理的无知,不明了四圣谛、缘起法。作为前三轭的根源,导致众生颠倒妄想。四瀑流与四轭的体都是108个烦恼,与漏相同。
第四是“取”,取是指执取、抓取,是烦恼的强化阶段,比一般的贪爱更深,属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中的第九支,是“爱”(贪爱)的升级,推动“有”(业力)的形成。形成坚固的执着,直接导致轮回。取也有四个:①欲取,对应欲界众生对欲望的强烈执取。欲取的体有34个烦恼:贪、嗔、慢、无明各五个,加四个疑,再加上十个缠,共成三十四。②见取,执着断常等邪见,三界各有十种见,共三十个是见取的体。③戒禁取,对错误修行方式的执取,认为某些禁忌、苦行或仪式能带来解脱。戒禁取三界各二,共六个是戒禁取的体。论中说:戒禁取是修圣道的一个最大怨敌,因为它能欺骗在家众和出家众。认为出家人舍离家人修苦行就是修清净道;在家人舍掉可爱境就是修行,这就是为什么要把诸见中特别立一个戒禁取。④我语取对应的是上界的烦恼,因上二界在定地中,“多缘内身”,依内身说我,名我语的取。我语取有38个,其中贪、慢、无明各十,疑有八个,两界合起来38个烦恼是我语取的体,以上四取是有部的说法。
经部宗与有部的四取有差别,经部宗的四取是以贪为体性。贪缘着五欲境起的烦恼,“名为欲取”;贪缘着六十二见起的名为见取;贪缘着戒禁起的名戒禁取;贪缘三界我语起的名我语取。所以四取都是以贪为体的。
最后,解释诸随眠的名。首先解释了什么是随眠?眠的意思是:“根本烦恼行相难知故名微细犹如眠也”。随有三义:①随增:能随烦恼于所缘法和所相应法增昏滞故;②随逐:谓此烦恼能起诸得,恒随有情长起过患;③随缚:烦恼现行时随缚有情。
接着,又用“住流漂合执”五个字解释了上面的三漏、四轭、四瀑流和四取。首先住、是指漏,漏的烦恼“能令众生久住生死”。其次是流、流的意思是能令有情流转三有。接下来是漂、漂的意思是说就算生到天上,还是要掉到地狱,像瀑流一样迭落下来。合是形容四轭,令有情跟种种的痛苦合在一起分不开,就像拉车的牛脖子上架的器具,把牛死死的和车绑在一起。最后一个是执、代表四取执着有漏为依,执取生死。
到此,整个二十卷的内容回顾完毕。虽然只是粗略的梳理了一下,有很多的错谬之处自己觉察不到,还请学长师兄们批评指正。
这次写总结的过程比较辛苦,因自己的智慧有限。很多地方还稀里糊涂的,写的过程中对难点完全没有思路,一点点理下来,不管好坏总算是圆满了。
最后,感恩善知识!感恩我们小组的学长和师兄们!坚持就是胜利!
    俱舍一班 学员 慧名
      2025年6月16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