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二十卷总结
约世明能系。随眠有二:一者自相,谓贪瞋慢缘别法起;二者共相,谓见疑痴缘多法起。贪瞋慢于所系事过去已生未断,现在已生能系此事,以贪瞋慢是自相惑,非诸有情定遍三世诸事起故,不名遍行。遍行须具二义:一者世遍缚三世故,二者事遍能缚一切自所缘故。过现意识贪瞋慢三虽于世遍,阙于事遍。未来意识贪瞋慢三遍于三世,乃至未断皆能系缚,以未来意识缚三世境及一切事故。未来五识相应贪瞋若未断可生者,唯系自世。未来五识相应贪瞋若未断不生亦遍系三世,及一切自所缘事。不生五识种类无边,于自所缘必能遍缚。见疑无明若在过去、未来,皆能遍缚三世一切事境。见疑无明于现在世正缘境时,随于何境能系此事,此现在惑,虽具二遍,以不定故,不说遍行。
明三世有无等。三世实有两个理由:一是由经说故,佛教导弟子对过去、未来的色应该离贪。二有境果故者。以识起时必有境故,有境识生,无境不生。过未若无所缘无故,识亦应无。又过去业有将来的果,过去若无,其过去业体应非有,业没有了,果也就没有了。既然业有果,知过去、未来必定实有。
明定宗。毗婆沙宗承许三世实有,安立三世,约有四种说法,类不同、相不同、作用位不同、观待不同,等四种说法来安立三世。世亲菩萨认为从作用位不同来安立三世最为善巧,其他的三种说法是有很多过失的。
经部破有部三世实有。经部宗说如果三世法体常有,应一切时能起作用,什么法使得法的作用时有时无呢?且作用中而得更立有余作用,用上有用,便有无穷的过失 。有部救难说,作用不会离开体,既用即体。体既无无穷之过故,用亦无无穷之失。经部宗说,体既然是恒常有,作用也应该是恒常有的。从作用位不同来安立,过去未来怎么安立呢?如果过去、未来如现在一样实有,应该都是现在,怎么能说未生的名为未来,已灭的称为过去呢?由此推出三世实有义不成立。
断明离系。苦智已生,见苦已断。集智未生,有余集谛遍行随眠也。此集下遍行随眠缘此苦谛。是则苦谛虽断,而集惑犹
系。是名断非离系也。于修道位九品随眠于前八品随断何名前品已断,前品已断未断后品,能缘此前品,于前品犹系。故前品虽断,而后品犹系。是名断非离系。
明有随眠心。有随眠心总有二种,有染心和无染心。与惑相应。名为有染。于有漏中善心及无记心名为无染。有染心通有随增、不随增两种。有随增者,一谓染心与惑相应,随眠未断。二谓缘此染心随眠未断,故名有随增。不随增者,染心相应已断,则不随增。已断缚性故不随增,不断伴性故恒相应,有伴
性故名有随眠。以无染心(善心及无记心)非惑相应,没有伴性名有随眠,有所缘随增。谓由随眠缘无染心,随眠未断名有随眠。
明烦恼次第起。烦恼生时,先由无明于四圣谛不了知,而引生疑;从此疑心引生邪见,认为没有四圣谛,进而引身见生;从此身见引边见生,执我常断;从此边见引生戒禁取,从戒禁取引见取生;从此见取引贪生,对自见情深爱故;从贪引慢生,恃自见解生高举故;从此慢后引生瞋,因为违反自己的见解。这是依次第说起,越次第者前后无准。
明起惑因。烦恼现起有三因缘:一由未断随眠,有烦恼的种子;二有烦恼相应的境生起,如顺境生贪,违境生瞋等;三由非理作意。仅仅依托境界也能生起烦恼,如退法阿罗汉。
杂明诸烦恼。(一)三漏。1、欲漏,有41个法(31个欲界烦恼+10个缠)。2、有漏,有52法(31个色界的烦恼+31个无色界的烦恼-5个色界的五部里面各1个痴-5个无色界的五部里面各一个痴。3、无明漏,有15法(三界五部各有一个无明)。(二)四瀑流。1、欲瀑流、欲轭:欲漏减掉诸见,有29法。2、有瀑流、有轭:有漏减掉诸见,有28法。3、见瀑布、见轭:把三界的见单独合集起来,有36法。4、无明瀑流、无明轭:三界五部各有一个无明。有15法。(三)四取。1、欲取:欲轭并痴,有34法。2、我语取:有轭并痴,有38法。3、见取:三界各十种见,有30法(十二种见除二个戒禁取)。4、戒禁取。三界各有二戒禁(苦谛、道谛下各有一个),有6法。于诸见中单独立戒禁取,是因为戒禁取障碍圣道,双诳在家出家众故。在家众计自饿等为天道;诸出家众计舍可爱境为清净道故。若依经部,四取以贪为体性。
明随眠义。烦恼行相难知,微细如眠。三义释随眠:一是所缘随、相应随增,能随烦恼于所缘境及所相应增昏滞;二是随逐,烦恼随逐有情,常为过患。三是随缚,烦恼恼现行,随缚有情。漏者,一是住义,能令众生久住生死;二是烦恼能于六根产生无穷过患。瀑流者、极漂(失去)善法。轭者,烦恼和合有情受种种苦。取者,烦恼有漏所依执,执取生死。
感谢德慧学长,及各位师兄。愿我们都能通达俱舍论,早日生起大悲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