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 回复: 1

俱舍论二十卷总结——晨 阳

[复制链接]
查看62 | 回复1 | 2025-6-25 0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俱舍论二十卷总结

约世明能系。随眠有二:一者自相,谓贪瞋慢缘别法起;二者共相,谓见疑痴缘多法起。贪瞋慢于所系事过去已生未断,现在已生能系此事,以贪瞋慢是自相惑,非诸有情定遍三世诸事起故,不名遍行。遍行须具二义:一者世遍缚三世故,二者事遍能缚一切自所缘故。过现意识贪瞋慢三虽于世遍,阙于事遍。未来意识贪瞋慢三遍于三世,乃至未断皆能系缚,以未来意识缚三世境及一切事故。未来五识相应贪瞋若未断可生者,唯系自世。未来五识相应贪瞋若未断不生亦遍系三世,及一切自所缘事。不生五识种类无边,于自所缘必能遍缚。见疑无明若在过去、未来,皆能遍缚三世一切事境。见疑无明于现在世正缘境时,随于何境能系此事,此现在惑,虽具二遍,以不定故,不说遍行。
明三世有无等。三世实有两个理由:一是由经说故,佛教导弟子对过去、未来的色应该离贪。二有境果故者。以识起时必有境故,有境识生,无境不生。过未若无所缘无故,识亦应无。又过去业有将来的果,过去若无,其过去业体应非有,业没有了,果也就没有了。既然业有果,知过去、未来必定实有。
明定宗。毗婆沙宗承许三世实有,安立三世,约有四种说法,类不同、相不同、作用位不同、观待不同,等四种说法来安立三世。世亲菩萨认为从作用位不同来安立三世最为善巧,其他的三种说法是有很多过失的。
经部破有部三世实有。经部宗说如果三世法体常有,应一切时能起作用,什么法使得法的作用时有时无呢?且作用中而得更立有余作用,用上有用,便有无穷的过失 。有部救难说,作用不会离开体,既用即体。体既无无穷之过故,用亦无无穷之失。经部宗说,体既然是恒常有,作用也应该是恒常有的。从作用位不同来安立,过去未来怎么安立呢?如果过去、未来如现在一样实有,应该都是现在,怎么能说未生的名为未来,已灭的称为过去呢?由此推出三世实有义不成立。
断明离系。苦智已生,见苦已断。集智未生,有余集谛遍行随眠也。此集下遍行随眠缘此苦谛。是则苦谛虽断,而集惑犹
系。是名断非离系也。于修道位九品随眠于前八品随断何名前品已断,前品已断未断后品,能缘此前品,于前品犹系。故前品虽断,而后品犹系。是名断非离系。
明有随眠心。有随眠心总有二种,有染心和无染心。与惑相应。名为有染。于有漏中善心及无记心名为无染。有染心通有随增、不随增两种。有随增者,一谓染心与惑相应,随眠未断。二谓缘此染心随眠未断,故名有随增。不随增者,染心相应已断,则不随增。已断缚性故不随增,不断伴性故恒相应,有伴
性故名有随眠。以无染心(善心及无记心)非惑相应,没有伴性名有随眠,有所缘随增。谓由随眠缘无染心,随眠未断名有随眠。
明烦恼次第起。烦恼生时,先由无明于四圣谛不了知,而引生疑;从此疑心引生邪见,认为没有四圣谛,进而引身见生;从此身见引边见生,执我常断;从此边见引生戒禁取,从戒禁取引见取生;从此见取引贪生,对自见情深爱故;从贪引慢生,恃自见解生高举故;从此慢后引生瞋,因为违反自己的见解。这是依次第说起,越次第者前后无准。
明起惑因。烦恼现起有三因缘:一由未断随眠,有烦恼的种子;二有烦恼相应的境生起,如顺境生贪,违境生瞋等;三由非理作意。仅仅依托境界也能生起烦恼,如退法阿罗汉。
杂明诸烦恼。(一)三漏。1、欲漏,有41个法(31个欲界烦恼+10个缠)。2、有漏,有52法(31个色界的烦恼+31个无色界的烦恼-5个色界的五部里面各1个痴-5个无色界的五部里面各一个痴。3、无明漏,有15法(三界五部各有一个无明)。(二)四瀑流。1、欲瀑流、欲轭:欲漏减掉诸见,有29法。2、有瀑流、有轭:有漏减掉诸见,有28法。3、见瀑布、见轭:把三界的见单独合集起来,有36法。4、无明瀑流、无明轭:三界五部各有一个无明。有15法。(三)四取。1、欲取:欲轭并痴,有34法。2、我语取:有轭并痴,有38法。3、见取:三界各十种见,有30法(十二种见除二个戒禁取)。4、戒禁取。三界各有二戒禁(苦谛、道谛下各有一个),有6法。于诸见中单独立戒禁取,是因为戒禁取障碍圣道,双诳在家出家众故。在家众计自饿等为天道;诸出家众计舍可爱境为清净道故。若依经部,四取以贪为体性。
明随眠义。烦恼行相难知,微细如眠。三义释随眠:一是所缘随、相应随增,能随烦恼于所缘境及所相应增昏滞;二是随逐,烦恼随逐有情,常为过患。三是随缚,烦恼恼现行,随缚有情。漏者,一是住义,能令众生久住生死;二是烦恼能于六根产生无穷过患。瀑流者、极漂(失去)善法。轭者,烦恼和合有情受种种苦。取者,烦恼有漏所依执,执取生死。
感谢德慧学长,及各位师兄。愿我们都能通达俱舍论,早日生起大悲心。
如是 | 2025-8-18 0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俱舍论一班 慧名
第二十一卷总结
这次写二十一卷的总结,感觉比以往都要难,花的时间也比以前多,因为里面有些难点还是没能很好的理解掌握,希望有因缘能再次学习,吃透里面的含义。由于自己的智慧有限,只能在文字上大概理一下。正好透过写总结再回顾一遍,帮助加强理解。此卷从结等六门开始:
一、结等等的差别有五种,分别是:一结、二缚、三随眠、四烦恼、五缠。以下分别一一梳理。
二、结又分三:一明九结;二明五下分结;三明五上分结。结即是烦恼的别名,结表示业与烦恼的力量把我们紧紧的绑在轮回中受苦。
首先,略述九结大意:
1.爱结,爱结就是三界中的贪。有些贪是见所断的,有些贪是修所断的,通三界五部,爱结有十五个。
2.恚结,嗔恚只有在欲界里有,色界、无色界没有嗔心,所以没有恚结。通欲界的五部,有五个。
3.慢结,慢是我慢,见所断、修所断的都有。四谛下面和修都有,通五部,有十五个。
4.无明结,一直到没有出轮回之前都是有无明的,通三界五部,有十五个。
5.见结,见结是身见、边见、再加上邪见。身见和边见三界里面的苦谛下面各有三个。邪见是三界里面四部都有,有十二个。
6.取结,取结中有见取和戒禁取,其中见取通三界四部,有十二个;戒禁取在三界里面的苦谛跟道谛各三,有六个;
7.疑结,三界四部,有十二个;
8.嫉结,嫉妒是欲界的修所断。色界、无色界没有,只一个;
9.悭结,悭吝结也是欲界修所断的,一个。加起来总共一百个烦恼,是九结的体。
其次,略述五顺下分结:
顺就是对顺生欲界有帮助。下是指欲界是在三界中的最下边。五顺下分结即五种将众生系缚于欲界、阻碍超脱生死轮回的烦恼结缚。
第一个,有身见结。即“萨迦耶见”。执著五蕴和合之身为“我”或“我所”的邪见。在一切我执的基础上,直接障碍无我正见的生起。
第二个,戒禁取结。错误执著非解脱道的禁戒或苦行为清净之道(如牛戒、狗戒等)。戒禁取结导致修行方向错误,与解脱背道而驰。
第三个,疑结。对佛法三宝、因果、四谛等真理的怀疑。动摇信心,阻碍正见的确立。
第四个,欲贪结。对欲界的五欲色、声、香、味、触的贪著,包括对财、色、名、食、睡等的强烈执取。能令众生沉迷欲乐,无法生起出离心。
第五个,嗔恚结。对逆境或众生的憎恨、恼怒心,破坏慈悲心,导致恶业积累,障碍生起禅定与智慧。
此五结将众生系缚在欲界,是众生轮回欲界的根本原因。
第三,略述五上分结:五上分结是阻碍众生彻底脱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五种根本烦恼,尤其针对已断除欲界烦恼(五下分结)的修行者,但仍被色界、无色界的微细烦恼所系缚。具体有:
一、色界贪。对色界禅定境界(如四禅)的贪著。
即使超越欲界,仍因贪恋色界的清净禅悦而无法证得涅槃。
二、无色界贪。对无色界四空定(如空无边处定等)的贪著。执着于无色界的微妙境界,障碍究竟解脱。
三、色无色掉举。心念在色界、无色界中的散动或微细扰动。虽无欲界的粗重散乱,但仍有禅定中的细微不寂静。
四、色无色慢。因修得色界、无色界的高深禅定而产生的傲慢。例如,认为“我已得圣位”或“我高于他人”,而实则未断尽烦恼。
五、色无色无明。对色界、无色界法相的愚痴,未彻知四圣谛真理。是其余四结的根源,障碍般若智慧的生起。由这五个结能令有情不能出色界无色界,所以叫五上分结。
二、缚。缚有三种:一贪缚,二嗔缚,三痴缚。这三种缚的因是我们有三种受。贪,是于乐受感觉到一点快乐之后舍不得,最后越来越喜欢,于乐受贪心增长。
嗔,是于苦受不喜欢,讨厌苦,瞋缚随增。
痴,是于舍受,即不苦不乐受愚痴增长。
接下来是随眠和随烦恼。 首先是随眠。在随眠品的前面已经讲过了,随眠有六根本。从六个中把见拿出来分成十个,又分到八十八个,再加上修所断的十个,多数都是根本烦恼里的支分。见所断的八十八使加上修所断的十个是随眠的体。
其次是随烦恼。所谓随烦恼就是根本烦恼以外的缠、垢这些。它是跟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是染心所,行蕴所摄。
三、缠。缠有十种,分别是:1.无惭,2.无愧,3.嫉,4.悭,5.悔,6.眠,7.掉举,8.昏沉,9.忿,10.覆。十缠中,无惭、悭和掉举,是从贪中等流出来的;无愧、昏沉和眠是无明的等流;嫉妒和忿是嗔的等流;悔是疑的等流;覆的来处有诤议,有说从贪,有的说从痴。缠的力量特别强,它的作用是“缠缚有情于生死之中”。
四、垢。垢有六个,分别是:一恼,二害,三恨,四谄,五诳,六憍。这六个垢都是从根本烦恼里洐生出来的。因它们秽污的行相特别粗显,所以叫烦恼垢。
一恼,是坚固地执着诸有罪事,不听如理的劝告;二害,谓逼迫打骂等;三恨,是在心里结怨;四谄,谓心曲不正直;五诳,是惑骗他人;六憍,由染着自法。
诳和憍是从根本烦恼贪中等流出来的;害和恨是从嗔中等流出;恼是从见取中出;谄是五个见烦恼的等流。
接下来是本卷的第二大科,诸门分别。诸门分别从五个方面来分别论述。
第一、三断门。从断的角度来分别十缠、六垢等烦恼是见所断、修所断还是非所断的问题。
缠里面的无惭、无愧、眠、掉举、昏沉,这些烦恼与见所断的烦恼相应时是见所断;与修所断的烦恼相应时是修所断。余下的五个缠,嫉、悭、忿、覆、悔及烦恼六垢这十一个是自在起的,只与无明相应,唯是修所断的。
第二、三性分别。欲界的睡眠、昏沉、掉举三个通不善和无记性。与身见、边见相应时是无记状态,其它情况就是不善的;其余的缠和垢都是染污的不善性。若是上界的一切随惑皆是无记性。
第三、三界分别。十缠六垢等烦恼,哪些是欲界系,哪些是色界无色界系?论中告诉我们,谄、诳这两个烦恼,不但是欲界有,色界初禅也有。昏、掉、憍这三个通三界,除掉以上这五个剩下的只有欲界有。
第四、与六识相应的,见所断八十八使,和修所断的慢和眠,及前面说过的自在起的随烦恼,是跟意根相应的,唯是意识起。因为见所断的烦恼不会在眼、耳、鼻等五识上生起。其余的包括修所断的烦恼一一皆通六识生起。
第五、明五受相应。其中分了两部分:
一、明根本烦恼与五受相应。根本烦恼与五受相应的情况:欲界的根本烦恼贪,跟喜受和乐受相应;嗔跟忧和苦相应;痴遍与前四受,(喜、乐、忧、苦)相应;邪见跟忧和喜相应;疑跟忧相应;余下的五个: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取、慢与喜相应;上面所有的烦恼都与舍受相应。为什么都会与舍受相应呢?论中解释说,所有的烦恼相续断的时侯必住于舍受。
上界的所有烦恼随其所应,“遍与自地诸识俱起诸受相应”随着自己地的识所起的烦恼与自地与识俱起的受相应。若是意根所起的烦恼即与喜受和舍受相应。从二禅以上到有顶唯有意识,若二禅起惑即与喜舍相应;三禅起惑即与乐舍相应;从四禅以上到有顶天,所起烦恼唯与舍受相应。
二、明随烦恼与五受相应。随烦恼与五受相应的情况是:随烦恼中的嫉妒、悔、忿及恼,害、恨与忧相应;悭与喜受相应;谄、诳、眠、覆这四个通忧和喜;憍通喜和乐;以上所有的烦恼相续断的时候都会与舍相应。剩下的四个(无惭、无愧、昏沉、掉举)遍于五受六识相应。
接下来是明五盖。五盖是指阻碍修行、遮蔽智慧的五种烦恼或障碍。
五盖是佛在契经中说的。俱舍论云:“佛说盖有五,一欲贪、二瞋恚、三昏眠、四掉悔、五疑。然此五盖唯在欲界,以契经说如是五种,纯是圆满不善聚故”。
1.欲贪盖,对感官享乐(如色、声、香、味、触)的过度贪求,导致心散乱不安。
2.瞋恚盖,对他人的怨恨、愤怒或恶意,阻碍内心的平静与慈悲。最重要的是,有了贪嗔这两种烦恼,能障碍我们得到无漏的戒功德。
3.昏眠盖,心中无光明陷入迟钝状态,无法保持觉知,能障智慧。
4.掉悔盖,掉举令心浮气躁、胡思乱想;悔是对过去行为的过度懊悔,两者皆干扰专注,能障定蕴。
5.疑盖,对三宝四谛生疑,对引导我们修行的导师怀疑,导致信心动摇、修行停滞,障碍解脱蕴。
由于这五个盖能障碍我们生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无漏五蕴的功德。所以,消除五盖是我们每一个修行求解脱者必须要努力的。
接下来,简略梳理本卷最难的部分:明惑灭。明惑灭这一科又分了六小科:
第一科,明断惑四因。这一科的难点在圆晖上人的一段解释上,因自己的智慧力弱,对这一段的理路不是很清晰,暂且略过。这一科主要说了断惑的因。俱舍论中云:“今应思择,他界遍行及见灭道断有漏缘诸惑,于彼断位不知彼所缘,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如是诸惑断有何因”?回答是由四因。其中属于见道断的有三个因,属于修道断的有一个因。
第一,遍知所缘故断,见道时直接断的。通过现观四圣谛,尤其是见苦、集二谛时,能直接断除与邪见、疑等相关的烦恼。欲界四谛下面的烦恼,都是遍知所缘故断。
第二因:断彼能缘故断。在见欲界苦集谛时,欲界的自界缘惑断了,欲界自界缘惑是能缘的心,色界无色界的邪见等惑,是所缘的境,因为把能缘断掉了,所缘自然就断了,所以叫断彼能缘故断。
第三因,断彼所缘故断。当亲证灭谛和道谛时,灭谛和道谛下的贪等有漏缘惑,能缘无漏缘惑邪见、疑、无明。无漏缘惑邪见等成为所缘。把这些邪见等所缘境断了,贪等能缘的有漏缘惑随即断了。
第四因,对治起故断。见道后进入修道,生起对治道。修所断惑有九品,上上品惑,也就是最粗显的烦恼用最下下品的道来对治;最微细的下下品惑用上上品道来对治,这样一品一品地断。
第二科、四种对治。第一种是断对治,叫无间道。正在断烦恼时,如刀斩丝直接切断烦恼,无间隔地通向解脱道。
第二种是持对治,叫解脱道。无间道把烦恼灭掉后得到择灭,得到解脱,正式进入到解脱道。
第三种是远分对治,在解脱道后是胜进道,这时继续前行,离烦恼越来越远了,继续向上增进。
第四种是厌患对治,谓加行道。加行道是凡夫位,有暖、顶、忍、世第一四个位次,一步步修上去。加行道时缘苦谛集谛,对世间的苦集深生厌患,希求寂静。世亲菩萨觉得应该把加行道放在无间道前面,列为第一个。
第三科、明断惑处。把烦恼断掉要从哪里入手呢?应从所缘处入手。论中说:“应知诸惑得永断时,不可令其离相应法,但可令惑远离所缘”。当通过无间道、解脱道,把烦恼彻底断除,无法让烦恼与其相应法:(即与烦恼俱生的心所法,如贪与贪根、嗔与嗔根)分离。但可令烦恼远离所缘境,通过切断烦恼对所缘境的执取来实现断惑。
第四科、明四种远性。俱舍论颂云:“远性有四种谓相、治、处、时;如大种、尸罗,异方、二世等”。远性是指能对治与所对治的性质完全相反,如药与病,善性与恶性。四种远:1.相远:如地水火风四大,虽同在一极微上,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2.治远:如持戒与破戒是相违的,是对治关系。3.处远:如中国和美国虽在同一个地球上,但相隔甚远。4.时远:如过去生与未来生,时间上无连续性所以分隔远。
第五科、明断惑得灭。这一科主要阐述两个问题:一是已断的烦恼是否会再断?二是所得离系是否有重得?首先,论主设问:修道胜进时,已断的烦恼是否需要再次断除?论中大义是:诸烦恼一旦被见道或修道所断,只要不退果就永不再生,故无需重复断。
第二个问是:所得离系证择灭无为,是否会重复得?例如:初果圣者证得断见惑离系。二果圣者虽不重断见惑,但可在更高层次上重新证得此离系。离系重得有六个时,分别为:第一,治生时:即对治道生起时,第十六刹那这个地方进入解脱道,是预流向。第二,得果时:从初果到四果,四个得果时,加上治生是五个时。第三,练根时:根器转胜,钝根转利根是第六个时,这六个时中“诸惑离系随道胜进重起胜得”。六时得只适用于需要练根和次第证的情况,若超越证的话就不一定。如是利根就不需要练根,若是超果直接证阿罗汉的也不需要重复得。
第六科、明九遍知。围绕九遍知的六门分别:
一、列出九遍知名。遍知有二,一是智遍知;二是断遍知。智遍知是因,是断烦恼的无漏智;断遍知是果,靠无漏智断除烦恼。断遍知有九个,见道六个修道三个。断欲界见苦见集下的烦恼,得到一个遍知;断除欲界灭谛下的烦恼得到一个遍知;断除欲界道谛下的烦恼得到一个遍知(合起来叫欲界三遍知。上界也是三个遍知,跟欲界一样。苦集一个,灭谛一个,道谛一个。余下的修所断烦恼又分三类:欲界的修惑断了得到一个遍知;色界的修惑断掉得一个遍知;无色界的修惑断掉了得一个遍知。三界六个见惑加欲界修惑尽,断了七品烦恼叫五顺下分结尽遍知;三界的六个见惑再加上欲界和色界的修惑尽,断了八品烦恼叫色爱尽遍知,证不还果;三界六个见惑和三界的三个修惑全部尽了,九品惑全部断尽,叫一切结永尽遍知,证无学果。
二、六对果。这一科主要是基于九种无漏智断烦恼的境界,从各个不同角度划分为六对。第一对:从见道和修道的角度安立忍果和智果。忍果是属于见道的,有六个,智果是属于修道的,有三个。第二对:从定的角度安立,未至定和根本定:未至定可以得一切,也就是说九个遍知果都可以得到;色界四根本定可以得五个或八个果;第三对:以无色界近分定和无色界根本定安立。也就是空无边处的近分定,得一个果;无色界三个根本定,除掉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是一个果;第四对:依世俗道和无漏圣道。世俗道的果有两个,无漏圣果九个遍知都能得。第五对:法智品果中的法智和法忍有六个果。第六对:类智品果的类智和类忍有五个果。
三、安立遍知缘。见苦集断遍知、见灭断遍知、见道断遍知,这是欲界的三个遍知。色界四谛下面的合起来也是三个遍知。欲界的烦恼全部断掉,立一个五顺下分结尽遍知;色界的烦恼全部断掉,立一个色爱尽遍知;无色界烦恼全部断掉,证得阿罗汉,立一切结尽遍知,一共立九个遍知。立这九个遍知需要有四个缘,也就是安立遍知的四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要得到无漏断得,即得到无漏择灭得;第二个条件是:缺有顶,谓有顶地五部惑中随不成就一部惑故;最少要缺一部。第三个条件是:灭双因,谓灭自部同类因及他部遍行因。如苦集互为遍行因,其它三部用苦集为遍行因;第四个条件是:越界,越欲界故立顺下分;越色界故立色爱尽;越无色界故立一切结尽。
四、成就遍知。这一科是从见道的刹那,和成就者的角度来分别遍知。见道有十五刹那心,前五心生起来时还没有遍知,到第六心集法智,第七心集类忍时成就一个遍知;第八心集类智和第九心灭类智成就二遍知;到第十心灭法智,第十一心灭类智时成就三遍知;第十二心灭类智及十三心道法忍时成就四遍知;第十四道法智及第十五心道类忍,成就五遍知;第十六刹那是见道和修道的分界点,十六心时已完成见道开始进入修道。
住修道位第十六刹那道类智,乃至未离开欲界染成就六遍知;及已经离开欲界又退到欲界的,也是成就六遍知。已全部离开了欲界的染,但色界的爱染还没有尽,成立一个顺下分断遍知;或先已透过修世间道断了欲界的烦恼来入见道,至道类智未起色爱尽胜果断时,也成就顺下分断遍知。又有一种色爱尽已经尽了,证到了无色界的禅定又退下来;还有一种是从无学位退下来;起了色界的烦恼缠退到了色界,也是成就顺下分一也。如果是色爱尽永尽了,那他成就顺下分断遍知及色爱尽断遍知两个遍知。还有一种情况是:已离开了色爱贪后又见道了,后起色爱尽胜道果,没有全部离开无色界贪,这时他身上成就顺下分及色爱尽两个遍知。如果是从无学位起了无色界烦恼退了无学果也是成就顺下分和色爱尽两个遍知。
无学位的圣者只成就一个遍知:谓一切结尽遍知。这个一切结永尽遍知,包含了前面八个遍知,所以无学位的圣者九个遍知都成就。
五、集遍知处。总集遍知要具足两个缘:一是越界,二是得果。超越了欲界得不还果时,总集顺下分结尽遍知;把前面的遍知集合起来。超越了三界得无学果时,总集诸断为一切结永尽遍知。
六、明得舍遍知。这是本卷最后一科,说明谁舍,谁得几种遍知的问题。
首先遍知有九个,舍的情况有:舍一、舍二、舍五、舍六。有部认为证了阿罗汉也会有退的情况。 下面舍一的情况:若阿罗汉退果后会舍掉一个一切结尽遍知;还有一种舍色爱尽遍知;若不还果退了舍顺五下分结尽遍知。
舍二的情况:谓诸不还果,他已经证到了色爱尽遍知,色界烦恼断完了,然后从色爱尽起了欲界的缠退。舍色爱尽一个遍知,同时又舍掉了五顺下分结尽遍知。
舍五的情况:如超越证,在未证道之前,已经离开了欲界,入见道时直接证了三果,得到一个顺下分结尽遍知,舍掉前面见道的五个遍知。
舍六的情况:还没有离开欲界的圣者,如初果、二果得离欲时(得不还),得五顺下分结尽一个遍知,舍掉前面忍果的六个遍知。
得的情况是:得一、得二、得六。
下面得一的情况:从一遍知到九遍知,都是一个一个渐渐的得,没有一下子得的情况。
得二的情况:无学的人,起了无色界的烦恼退下来,得到色爱尽、及顺下分两个遍知,名为得二。
得六的情况:从不还果退下来,顺下分退了,得到最初见道的六个忍果。
到此为止,整个二十一卷的内容做了全部的复习和梳理。因为很多地方学的不好,理解难免有误,请学长师兄们批评指正。
最后,以诚至的心感恩师父!感恩学长!感恩一起学习的师兄们!
   俱舍一班学员: 慧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