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慧学长唯识总结
唯识二十论讲话学习心得
唯识二十论可以说是一场大辩论的情景再现,针对唯识家”三界唯识,离识无境”的观点,外道和小乘提出了种种问难,依述记说外人提出七大问难:1若境非实,则处决定、时决定、相续不决定、有作用四义不应成,2现量证境故境应实有,3梦境非实醒时能知,醒时非实为何众皆不知,4听闻正邪法者二识决定说明有实境,5境若都非实,为何梦觉果不同?6有杀等身业境应实有,7由他心智可知有实境。针对以上问难,唯识宗一一予以破斥,由此显发唯识义理。
唯识宗并不否认外境的存在,否认的是离识有独立存在的外境。唯识宗认为,境只是心所变的相分,是似境识。有情无量则识无量,但离识而有的色法一点都没有。
师父讲过的五蕴、百法都属于唯识的体系,其中色法是心、心所二所现影,由于我们骨子里那种物质.客观存在的理念,让我们很难理解唯识的法义,这点相信很多人有同感。那如何正确理解唯识的义理呢?德慧个人观点,如果能吃透”相续不决定”在唯识无实境下如何成立,以及”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这两点的内涵,就比较容易建立唯识无境的宗义观。这两点分别阐述了识与境、识与识的关系,下面分别说明。
先说相续不决定,外人认为境是实有,那么境可以离开心而存在,就象一座山,人在或者不在,你见或不见,山就在那里。一个人也好,一群人也罢,看到的都是同一座山,这些人即使离开,山依然在那里。外人不能理解山是识所变,那每个人的识都应该变出一座山,而色法的特点是有碍,这里摆下了一座山,那其他的山就不可能在这里出现,如果按唯识说的,应该每个人的识都变出自己所见的山,那这么多人同时变出的山难道不会互相障碍吗?唯识宗认为,山是识所变的相分,山包含在识内,每个人所见的山都是自识所变的相分,此人所见的山是他自己识中的山,彼人所见的山是彼识中所变的山,这些山体性各异(这不同于外人认为多人见到同一座山),看似都在同一处所,实则是不同人各自的识所变,因为共业的缘故,大家在同一处所见到了貌似相同的山,但这所见的山实则是每个人的遍计所执的虚妄的山,也并不是真的相分,因凡夫被法执所染,并不能见到真实的相分,虽然真相唯识和假相唯识有相分是否真实的争论,但只要是唯识家都承许我们凡夫所见的山只是在相分上生起的遍计所执的虚妄影像而已。既然这个山的影像都是虚妄的,再多的人见到似乎是同一座山,实则只是假相在同一处所的显现,那有什么不合理的呢如同一群患了黄疸病的人,都看到了黄色的雪山,难道这个黄色的雪山是真实的外境吗?不过是每个人的心所变,自变自缘。如果色法是那么实实在在的有碍,为何有神通的人能穿墙过壁如若无物呢?
上面是识与境的关系,识与识之间如何作用的,就是二十论中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之后颂词所讲的。唯识并不是唯自,有无量的有情就有无量的识,每个识的外境固然都是自识所变,但并不排除识与识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自己的识虽然不能缘他人的识,因为如果自识能变出他识,则他识也应能变出识,如此会有变境无穷的过失。但识与识之间可以互相作为增上缘而辗转互相影响,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也可以称为疏缘,因为这个影响我们在听善知识 讲法时,便以善知识的识为增上缘,自识变现出听到的声音作为耳识的亲所缘缘,变善现出善知识的样子作为眼识的亲所缘缘,听法后再由意识分别而增长善法。类似的,如果有强烈的杀心,由此变现出所杀的各种色境,又以被杀者为增上缘自识转变成就杀业。从被杀者的角度,以杀者为增上缘,自识变出被杀的种种色境,自识也因此转变,结束此世的众同分,转变进入下一世的众同分,心识继续在轮回中流转。同样的,他心智的所缘并不是他识,而是自识所变,是以他识为增上缘,变出类似他人心中所想实则只是自心所变的法境。这样二识辗转增上二识决定的例子,现实中无处不在,比如两个恋人以彼此为增上缘,贪爱的心越来越炽盛,辗转增上。又如两个仇人以彼此为增上缘,嗔心辗转增上,日益增长。这些道理正说明我们应多亲近善知识善友,远离恶知识恶友。
以上是德慧学习过程中的一点浅薄体会,如有错误请大家不吝指正。师父之前给我们开示的五蕴、百法都是唯识的理路,八识规矩颂则为现在的学习作了极好的铺垫,因明的方法在唯识与外人的辨析中被大量应用,这都是师父教授次第的善巧,感恩师父,也愿上师三宝加持我们消除一切障碍,增长深细智慧,圆满无谬通达唯识的宗义,早日变现出自心的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