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温州苍南隐西寺官方网站!
注册
登录
注册
登录
首页
新闻
课件
隐西寺
论坛
功德
学习导引
首页
新闻
课件
隐西寺
论坛
功德
学习导引
隐西寺
»
论坛
›
唯识
›
唯识二十论述记
›
十二、课
菜单
1
2
3
/ 3 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师父
十二、课
[复制链接]
妙芳
|
2025-8-5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一者何意?一与一有无大小?
外人认为,一与一没有大小,中间是没有间隔的一整块东西。
2、眼所行境,执为一物有几过失?
假使是“一”的过失有五个:
①应无次行,应该没有按次第一步一步的走路,一下就到了。
②应无俱时至未至,在同一个时间,有的地方能到,有的地方不能到。
③应无多有间事,在一片草原,若放进去马/象,那马与象没有差别,否则就成多了。
④应无有间,马与象进到草原,它们之间应该没有空隙的
⑤应无难见细物,假如水是一,大的鱼在水里能看见,还能把水占满,那小水虫等看不见的微生物应该与大鱼一样也应该把水占满,大小也应相等。
3、若谓由相,此彼差别,为什么即成别物?
假使由这个的相,把象放进去,象四个蹄各占一块地方,有这四个地方,有象有马就有差别了,这就成“多”;而四个蹄没有占的地方,没有差别的地方,还是“一”。即中间如果有隔别了,那就成别的东西了,不是原来的那个物了。
回复
举报
清静
|
2025-8-7 04: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一者何意?一与一有无大小?
答:外道认为:眼看到的色若没有隔开,所有看到的青黄等境,执为一个。
一与一,没有大小的区别。
2、眼所行境,执为一物有几过失?
答:眼所行境执为一物有五个过失:一是,若执是一,应无次第走路,一步就到了;二是,若执是一,到了一处就到了一切处,不存在同时有到与未到的地方,也不应该有同时得到与没得到的东西;三是,若执是一,应无多处所,如草原上只能有一头牛或一匹马,不能二者同时有,否则无法辨别;四是,若执是一,应没有间隔的处所,如牛马之间没有间隔;五是,若执是一,应无难见的小水虫等细物,即使有细物与粗物同一处所,量应一样大,同样占满水,也应能看到。
3、若谓由相,此彼差别,为什么即成别物?
答:假若由于外相的差别,可以分成多部分,就成了不同的东西,即成别物,就不是原来的东西了。如一草地东边一头象西边一头牛,地方不一样就成两块地,彼此有差别就成别物了。
回复
举报
心愿
|
2025-8-11 0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一者何意?一与一有无大小?
答:一:没有空隙。
一与一:有大小。按照胜论的观点,外境是一,一与一没有大小。
2.眼所行境,执为一物有几过失?
答:有五个过失:
1.应无渐次行,大地理,若下一足至一切故;
2.应俱时于此于彼无至未至。一物一时,理不应有得.未得故;
3.一方处,应不得有多象马等有间隙事,若处有一.亦即有余,云何此彼可辩差別?
4.或二如何.可於一处有至不至中间見空?
5.亦应无小水虫等难见细物,彼与粗物同一处所,量应等故;
3、若谓由相,此彼差别,为什么即成别物?
答:因为在同一个地方,一边是牛,另一边是马,牛马长相不同有差别,不是一,是多;
回复
举报
觉乐
|
2025-8-22 0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一者何意?一与一有无大小?
外境是一,是没有隔别的一物;
例如一块地,中间没有隔开,没有墙隔、没有水隔,没有任何东西把它隔开,这个样子的整的一块,他们认为叫「一」;不管是什么颜色,所有青、黄、赤等等「眼所行境」,眼睛所看的一片青等外色,这么的一块东西,叫一物。
2、眼所行境,执为一物有几过失?
五种过失:
第一,「应无次行」,按次第走路的事情就没有了;
第二,「应无俱时至未至」,在同一个时候,有的地方到、有的地方不能到,也没有这个事情;
第三,「应无多有间事」,在一个地方,比如一个牧场,很大一片緑草地,把很多象与马放进去,假使这片地是一,象进去,这个象一脚就把整片地占满;马进去,这个马也是一脚把整片地占满,这样,象与马之间应当没有任何空闲处;整个一片地,一占就占满,没有空隙的;
第四,「应无有间」,象跟马进入一个地方,应当是一个占满,另一个也占满,它们都把地方占满了,但是我们看到,象与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空隙地方;它们并非挨得很紧,象与马之间还是有空余的领地,那么中间的这个空地是哪里来的?
第五,「应无难见细物」,现在科学用显微镜可见水里边有很多细菌;佛说过那个话,「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那些有天眼通的也能看到,水里边有很多很小的细虫,我们肉眼看不到它们,如果都是一那就不应该有细虫。
3、若谓由相,此彼差别,为什么即成别物?
例如本来象和马都是一,假使把象与马放进去一个地方,马四个蹄各占一块地方,有这四个地方,有象有马,就有差别好分了,那么这个就成「多」,这就是即成别物;而没有这四个蹄占到的地方,没有这些差别的地方,还是「一」。
回复
举报
1
2
3
/ 3 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文殊口授
略论释
广五蕴论(安慧菩萨著)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