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大师为什么造《菩提道次第略论》?论中为什么又说造论者是阿底峡尊者?
一、精简广论,便于修学 - 宗喀巴大师先前已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内容极为详尽,但篇幅浩大,部分学人难以深入。 - 为方便根器较浅或时间有限者,大师以简练方式择取《广论》核心要义,撰成《略论》,使修行者更易把握修心次第。
二、强调实修,避免偏重学术 - 《广论》体系宏大,涵盖大量经论辩证,而《略论》更侧重 实修引导,减少理论辨析,直指修行关要。 - 如《略论》删减了部分中观、唯识的繁复辩论,突出“道次第”的实践性。
三、适应时代需求 - 当时西藏佛教存在“重密轻显”“重理论轻实修”等流弊,宗喀巴大师以《略论》强调 显密圆融、次第分明的修行体系,纠正偏失。
宗大师在《广论》中有提到 :“然今能将所说一切转修持者极稀少故, 亦将总摄所应修事另著他论。”大师知道多数人无法将《广论》当中所说的全部内涵转为实修,所以撷取其中的精要而造了《略论》;
宗大师虽然是《广论》 和《略论》的造者, 但所有道次第的论著最主要的依据都是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炬论》,一是说明法流传承很清净,二是说明宗大师很谦虚,所以又说造论者是阿底峡尊者。
2.印度传承中有两种说法讲解的方式,《略论》是依哪种讲解的方式?为什么宗大师要以此讲法的方式讲说此论?
《至尊洛桑诺布文集》那烂陀寺的智者主张“三种清净”: 一、阿黎语清净——说法者本身没有不解或邪解的过失、善巧宣说修持次第、具有无间断的教授传承、不求利养恭敬。二、弟子相续清净——闻法者希求正法、不寻他人之过、无比较心和嫉妒心、不求声名利养恭敬。三、所说正法清净——法源清净、内容完整无误、适合求解脱者实修。
如同比噶玛拉希拉寺中智者们的主张,宗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全部的内容都包含在以下四个科判当中: 一、为显其法源清净故, 开示造论者之殊胜。为了让弟子了解所闻法的根源清净, 而先提到造论者的殊胜。如果造论者是一位具量的师长, 他所造的论必然是清净、没有染污的。二、令于教授起恭敬故, 开示法之殊胜。更进一步, 为了让弟子对造论者所造的论心生恭敬, 所以开示法的殊胜。三、如何讲、闻具有二种殊胜之法。上师和弟子应该如何讲说、听闻具有以上这两种殊胜的法。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前后两种主张除名称外, 内容大致相同, 但因阿底峡尊者是比噶玛拉希拉寺的班智达, 所以宗大师采用后者的主张来宣说道次第。
因为第一种讲法要求弟子相续清净——闻法者希求正法、不寻他人之过、无比较心和嫉妒心、不求声名利养恭敬,如果弟子都是清净就不需要再来听法了,正是因为弟子不清净才需要来听法调节心相续从而转变成清净相。
3.《略论》一开始介绍所说的法,所说法是什么?
此中总摄一切佛经要义,是龙树及无著二大车之道轨,乃胜士夫趣向一切种智地之法范,无缺遍摄三种士夫一切修持次第,由菩提道次第引导具善缘者趣入佛地之理,即所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