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5| 回复: 6

思考题十五

[复制链接]
查看135 | 回复6 | 2025-4-26 0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断器三过是哪三过?如何对治?
2.三种器过,哪一种是最有过患的,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3.依六种想是哪六种?六想之间都有什么联系?
4.六种想之中哪一种想最为重要?应该怎么修为教诫?
觉道 | 2025-4-27 0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断器三过是哪三过?如何对治?
断器三过指的是:若器倒覆、或纵向上然不洁净、或虽洁净然底穿漏。意思是:在闻法时,要先断除如器皿的三种过失:如果器皿本身是倒覆的,纵使天降甘霖,也无法进人入其中;如果器皿朝上,但是内有污垢的话,虽然甘霖能够进人其中,却会被里面的不净物所染污,还是无法饮用;如果器皿内没有污垢但底部有洞的话,虽然甘霖不会被染污,却无法留在器皿当中,很快就会漏光。
对治方法如下:经典中说:“善谛听闻,意思念之。”当中“善谛听闻”可分为“善听闻”及“谛听闻”两部分 :“善听闻”是要对治“器皿有垢”,意指要以清净的动机闻法;“谛听闻”是要对治“器皿倒覆”,意指要专心闻法。“意思念之”是要对治“器底有洞”,意指要牢记所听闻的法义。《菩萨地》中所提到的“欲求遍知”等五点与前述的内涵大致相同。
2.三种器过,哪一种是最有过患的,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二种:纵向上然不洁净是最有过患的,最值得我们注意。
因为第一种是指没有专注听法,我们在听法的现场,心在想着其他事情,这样发就不会对我们产生利益和帮助,也不至于造成什么伤害;第三种是指我们在听法的时候没有记忆,可能忘失,主要是利益不大,但并不代表完全没有利益,还是有一点帮助的;第二种说法的时候误解了说法师的法义,而且还会颠倒的支持,这时候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当我们对于法义误解而产生颠倒的执着,不顺着原来正确法义的解释,会产生对佛法的曲解或者谤法,还有我们在听法的动机有过失,也会导致我们会受到伤害。
3.依六种想是哪六种?六想之间都有什么联系?
依六种想指的是:于自身作如病者想;于说法者作如医想;于其教诫起药品想;于殷重修起疗病想;于如来作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第一个于自身作如病者想最为重要,引出第二、三、四点。如果能对自己生起病者想的话,其他五想自然就能生起;但如果只是嘴上说说,闻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除烦恼而想实修的话,那么闻法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4.六种想之中哪一种想最为重要?应该怎么修为教诫?
第一个于自身作如病者想最为重要。
于殷重修起疗病想中“殷重修”的意思:要如实地行持善知识所告诫我们的取舍内涵。若想行持,就必须先知道该如何行持的道理:若想知道这些道理,则必须先听闻正法;而在听闻、了解法义之后,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还是要行持。因此,对于我们所听闻的法义,虽然暂时无法完全实践,但至少要随分随力地去行持,这一点相当重要。如果闻法之后不去行持,在临终时,自省一生当中从未好好修行,便会感到懊悔。譬如去看戏时,看到某人所饰演的剧中人物,我们会模仿他的言行举止;但当别人问你会不会演戏时,你会回答:“不会,我只是在仿他而已。”如果在闻法后,只将自己听到的内容告诉别人,却不努力实修,这就像在仿别人演戏,自己却不会演是一样的。又譬如想要品尝甘蔗的甜味,却只吃甘蔗皮的话,就无法体会甘蔗的甜美;闻法之后光说不练就像吃甘蔗皮,而实修法义则像品尝甘蔗的甜味。因此,若想品尝正法的美味,就要殷重地修持。
觉辉 | 2025-5-11 1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断器三过是哪三过?如何对治?
断器三过是指以下三过: 一、器倒覆-天人纵降甘霖于彼,然不入内;--虽住说法会场,然不专注听闻; 二、纵向上然不洁净-或虽入内,然为不净所染,不能成办饮用等事;--或虽专注,然有邪执,或其动机有过失等; 三、虽洁净然底穿漏-或虽不为不净所染,然不住内而向外漏。--虽无有彼等过失,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牢记,因忘念等令其退失。
对治方法: 经说三语:【一、善,二、谛听闻,三、意思念之。】《菩萨地》中亦云:【欲求遍知、专一、谛听、意敬,以一切心思维而闻正法。】 就是我们要对法恭敬,有希求通达的善心,要专一的谛听;要调整听法动机,去除邪执;要以一切心思而听,反复串习,牢记法义。
2.三种器过,哪一种是最有过患的,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最有过患的是第二种、不净器
第一种覆器,由于不专注听闻,所得闻法受益很少,第三种漏器,听闻法义后自己能掌握部分保留很少。此二种虽受法益很小,但不至于给自己和佛法带来伤害。第二种不净器,由于心不清净,夹杂邪执等缘故,产生颠倒邪见及谤法等过失。
3.依六种想是哪六种?六想之间都有什么联系?
依六种想是: 一、于自身作如病者想。二、于说法者作如医想。三、于其教诫起药品想。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五、于如来作善士想。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六想之间的联系: 将自身作病者想,然后想到要治好贪嗔痴的病必须找医师(法)治疗,然后按药方(教诫)抓药,后吃药(殷重修)才能汉好病。这样自然忆念世尊为我们说法的恩德、心生恭敬,也希望正法能够久住。
4.六种想之中哪一种想最为重要?应该怎么修为教诫?
六种想之中,于自身作如病者想是最重要的。因有此想,余想亦起;
说于殷重修起疗病想中【殷重修】者,谓应如实行持善识所示诸取舍处。又行持前须先了知,知则须闻,闻已了知最终目的亦是行持,故于所闻法义随力行持,极为切要;若不如此,临命终时于未修行定生懊悔,此如仿效其余舞者、欲求蔗实然仅食皮。《劝发增上意乐经》云:【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愚人起忧悔,未获法要极苦恼,此是喜爱言说过。】又云:【如身处于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身退失殷重修,此是喜爱言说过。】又云:【甘蔗外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则不能,获得甘蔗甜美味;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故应远离爱言说,常不放逸思其义。】
慧如 | 2025-5-15 0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断器三过是哪三过?如何对治?
答:覆器:虽住说法会场,然不专注听闻;
不净器:虽专注,然有邪执,或其动机有过失等;
漏器:虽无有彼等过失,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牢记,因忘念等令其退失,则闻正法全无大义。
“此三过之对治,经说三语:【一、善,二、谛听闻,三、意思念之。】《菩萨地》中亦云:【欲求遍知、专一、谛听、意敬,以一切心思维而闻正法。】”
其中善听闻对治不净器,要以清净动机闻法;
谛听闻对治覆器,要专注去闻法;
意思念之对治漏器,要牢记所听闻的法义。
2.三种器过,哪一种是最有过患的,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答:三种器过中最有过患,最值的注意的是“不净器”,因为另两个器过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不净器的过患大。
其中覆器的过患是障闻慧,若不专注听闻,那么法不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利益;
不净器是障修慧,若心不清净则会误解法师及法义,颠倒的执持曲解法义就会产生谤法;
漏器是障思慧,若不能牢记法义,后面又不复习,最后就会忘记得一干二净。

3.依六种想是哪六种?六想之间都有什么联系?
答:一、于自身作如病者想。
二、于说法者作如医想。
三、于其教诫起药品想。
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五、于如来作善士想。
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六想之间如果能生起“于自身作如病者想”其他的五想也能生起。于自身作如病想,就会想到要看医生“于法师作如医师想”,拿药方“于其教诫起药品想”,吃药“于殷重修起疗病想”,由此听闻修持,自然心里能忆念佛的功德,感恩佛的恩德,生起“于如来作善士想”;并且想到能听闻到如此殊胜之法,祈愿正法久住,普利有情“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4.六种想之中哪一种想最为重要?应该怎么修为教诫?
答:六种想之中“于自身作如病者想”最为重要。
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如果病人求医只拿药方但不吃药,病终不会好。所以我们应该要身体力行,把自己看作是病者,为除烦恼大病而去听闻,实修;对于善知识所讲的教诫法义,要如理去行持取舍,随力行持,不要待无常死主来时而懊悔。
《劝发增上意乐经》云:【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愚人起忧悔,未获法要极苦恼,此是喜爱言说过。】又云:【如身处于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身退失殷重修,此是喜爱言说过。】又云:【甘蔗外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则不能,获得甘蔗甜美味;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故应远离爱言说,常不放逸思其义。】
雪蘭 | 2025-5-26 04: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断器三过是哪三过?如何对治?
答:断器三过: 一、器倒覆-天人纵降甘霖于彼,然不入内;--虽住说法会场,然不专注听闻; 二、纵向上然不洁净-或虽入内,然为不净所染,不能成办饮用等事;--或虽专注,然有邪执,或其动机有过失等; 三、虽洁净然底穿漏-或虽不为不净所染,然不住内而向外漏。--虽无有彼等过失,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牢记,因忘念等令其退失。
对治方法: 经说三语:【一、善,二、谛听闻,三、意思念之。】《菩萨地》中亦云:【欲求遍知、专一、谛听、意敬,以一切心思维而闻正法。】 就是我们要对法恭敬,有希求通达的善心,要专一的谛听;要调整听法动机,去除邪执;要以一切心思而听,反复串习,牢记法义。
2.三种器过,哪一种是最有过患的,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答:最有过患的是第二种、不净器,因为第二种不净器,由于心不清净,夹杂邪执等缘故,产生颠倒邪见及谤法等过失。
3.依六种想是哪六种?六想之间都有什么联系?
答:依六种想是: 一、于自身作如病者想。二、于说法者作如医想。三、于其教诫起药品想。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五、于如来作善士想。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六想之间的联系: 将自身作病者想,然后想到要治好贪嗔痴的病必须找医师(法)治疗,然后按药方(教诫)抓药,后吃药(殷重修)才能汉好病。这样自然忆念世尊为我们说法的恩德、心生恭敬,也希望正法能够久住。
4.六种想之中哪一种想最为重要?应该怎么修为教诫?
答:六种想之中,于自身作如病者想是最重要的。因有此想,余想亦起;
说于殷重修起疗病想中【殷重修】者,谓应如实行持善识所示诸取舍处。又行持前须先了知,知则须闻,闻已了知最终目的亦是行持,故于所闻法义随力行持,极为切要;若不如此,临命终时于未修行定生懊悔,此如仿效其余舞者、欲求蔗实然仅食皮。《劝发增上意乐经》云:【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愚人起忧悔,未获法要极苦恼,此是喜爱言说过。】又云:【如身处于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身退失殷重修,此是喜爱言说过。】又云:【甘蔗外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则不能,获得甘蔗甜美味;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故应远离爱言说,常不放逸思其义。】
觉乐 | 2025-6-1 0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断器三过是哪三过?如何对治?
断器三过:
1、若器倒覆(覆器):天人纵降甘霖于彼, 然不入内;
2、或纵向上然不洁净(垢器):或虽入内, 然为不净所染, 不能成办饮用等事 ;
3、或虽洁净然底穿漏(漏器):或虽不为不净所染,然不住内而向外漏;
对治这三种过失, 经典中说 :“善谛听闻, 意思念之。”
当中“善谛听闻” 可分为“善听闻”及“谛听闻”两部分 :“善听闻”是要对治“器皿有垢”, 意指要以清净的动机闻法 ;
“谛听闻”是要对治“器皿倒覆”, 意指要专心闻法;
“意思念之”是要对治“器底有洞”, 意指要牢记所听闻的法义。

2.三种器过,哪一种是最有过患的,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二种垢器:纵向上然不洁净即虽入内, 然为不净所染, 不能成办饮用等事 ;
因为垢器是怀着不清净的动机去听法,对佛法会产生曲解或者谤法。

3.依六种想是哪六种?六想之间都有什么联系?
1、于自身作如病者想;
2、于说法者作如医想;
3、于其教诫起药品想;
4、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5、于如来作善士想;
6、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六想之间的关联是如果能对自己生起病者想的话, 其他五想自然就能生起;只有自己认识到自己是病人的时候(病者想)才会想着找医生(如医想)拿药(教诫),拿了药好好吃药来治疗(殷重修),把病治好就会去忆念如来的恩德(善士想),然后希望这个药永远都在能去利益所有的人(久住想)。

4.六种想之中哪一种想最为重要?应该怎么修为教诫?
于自身作如病者想最为重要;如果能对自己生起病者想的话, 其他五想自然就能生起 ; 但如果只是嘴上说说, 闻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除烦恼而想实修的话, 那么闻法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应该于殷重修起疗病想;犹如病者,见若不服医所配药病则不愈而作饮服;如是于说法者所示教授,若不修持,则见不能摧伏贪等而殷重修,不应无修、唯爱集聚异类文词。
是故,说于殷重修起疗病想中“殷重修”者,谓应如实行持善识所示诸取舍处;又行持前须先了知,知则须闻,闻己了知最终目的亦是行持,故于所闻法义随力行持,极为切要。
蒙金枝 | 2025-6-5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断器三过是哪三过?如何对治?
断器三过指的是:若器倒覆、或纵向上然不洁净、或虽洁净然底穿漏。意思是:在闻法时,要先断除如器皿的三种过失:如果器皿本身是倒覆的,纵使天降甘霖,也无法进人入其中;如果器皿朝上,但是内有污垢的话,虽然甘霖能够进人其中,却会被里面的不净物所染污,还是无法饮用;如果器皿内没有污垢但底部有洞的话,虽然甘霖不会被染污,却无法留在器皿当中,很快就会漏光。
对治方法如下:经典中说:“善谛听闻,意思念之。”当中“善谛听闻”可分为“善听闻”及“谛听闻”两部分 :“善听闻”是要对治“器皿有垢”,意指要以清净的动机闻法;“谛听闻”是要对治“器皿倒覆”,意指要专心闻法。“意思念之”是要对治“器底有洞”,意指要牢记所听闻的法义。《菩萨地》中所提到的“欲求遍知”等五点与前述的内涵大致相同。
2.三种器过,哪一种是最有过患的,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最有过患的是第二种、不净器
第一种覆器,由于不专注听闻,所得闻法受益很少,第三种漏器,听闻法义后自己能掌握部分保留很少。此二种虽受法益很小,但不至于给自己和佛法带来伤害。第二种不净器,由于心不清净,夹杂邪执等缘故,产生颠倒邪见及谤法等过失。
3.依六种想是哪六种?六想之间都有什么联系?
依六种想是: 一、于自身作如病者想。二、于说法者作如医想。三、于其教诫起药品想。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五、于如来作善士想。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六想之间的联系: 将自身作病者想,然后想到要治好贪嗔痴的病必须找医师(法)治疗,然后按药方(教诫)抓药,后吃药(殷重修)才能汉好病。这样自然忆念世尊为我们说法的恩德、心生恭敬,也希望正法能够久住。
4.六种想之中哪一种想最为重要?应该怎么修为教诫?
于自身作如病者想最为重要;如果能对自己生起病者想的话, 其他五想自然就能生起 ; 但如果只是嘴上说说, 闻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除烦恼而想实修的话, 那么闻法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应该于殷重修起疗病想;犹如病者,见若不服医所配药病则不愈而作饮服;如是于说法者所示教授,若不修持,则见不能摧伏贪等而殷重修,不应无修、唯爱集聚异类文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