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师父

4、为什么要造菩提道次第?具体有什么内容?

[复制链接]
觉和 | 2024-6-2 0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宗大师为了利益、引导、救度我等众生出生死海,得无上乐。依据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将佛的广大圆满教法,摄集为精要,开演如何从凡夫到成佛的完整方法:即菩提道次第。
觉乐 | 2024-6-2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阿地峡尊者和宗喀巴大师为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行菩提道。内容是从如何闻思修开始,如闻者准备(做病人疗病想)、如何依止善知识、思维暇满人生之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无常、思恶趣三途苦、思惟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之四谛(中士道,苦集灭道),依次第直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
涵盖佛法三藏十二部,开显自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经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所传之深观、广行二门修习要旨,并显: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三心要。
是整个菩提道的正知正见,为今后的实修打好基础,并可通达一切圣教(显、密、禅、净等)无违。
limei | 2024-6-2 0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救度遍虚空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予乐而成佛。
此法乃佛所说。佛说法总不出甚深广大二门,此论即总此二者而造。过去大成就者,皆依此法而修,非仅为黄教之一论而已。此论因缘,依于阿底峡《菩提道炬论》。《道炬论》即依经论所说,而冠以菩提道之名。宗喀巴大师为应机故,特标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三心要而造此论,又分广、中、略三种。
“此论为总摄一切佛法之精要(出离心、菩提心、清净正见三种心要)。龙树无着二大流派之准绳。胜士趋入一切智地之法规。三类士夫所应修持,乃至菩提一切无不全备之次第也。由此菩提道次第为门,将具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规律,即所说法。”
华韵 | 2024-6-2 0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答:一、1.菩提道次第乃过去诸佛成佛所行之大道;
2.菩提道次第论是依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炬论》来写的,而《炬论》是依佛的经和论来写的,是佛的教诫教授,冠以菩提道之名;
3.宗大师为了度化所应机,特标出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三心要,而造此论。
二、具体内容:广大的为了上根器的,中根器的,下根器的三种士夫,可入的菩提道次第。
FS慧宏 | 2024-6-2 0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此法乃佛所说,佛说法总不出甚深广大二门,此论即总此二者而造。过去大成就者,皆依此法而修,非仅为黄教之一论而已。造此论因缘,依於阿底峡《菩提道炬论》,《炬论》即依诸佛经论所说,冠以菩提道之名。宗喀巴大师为应机故,特标出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三心要而造此论,又分广、中、略三种。
2、今所讲之《菩提道次第》,初明法之基础。(一)应知苦谛,应断苦因之集。(二)应知清净道为得解脱之路。(三)应知法身一切相,知及所应作、应知法身一切智之作用。苦谛应知,集谛应断。先思惟苦,由粗重而细微,乃生起出离心,依中士道戒定慧三学修习。继修菩提心,以自他换,得证空性,得法身。
下士道修无常、思惟恶趣苦、皈依、依止上师、深信业果。中士道修四谛、十二因缘生起出离心,修学三学,直至生起上士道的菩提心,依六度四摄等佛子行、修止观二法,最终得佛果。
帅雅馨 | 2024-6-2 1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宗大师为了利益、引导、救度我等众生出生死海,得无上乐。依据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将佛的广大圆满教法,摄集为精要,讲述了如何从凡夫到成佛的完整方法:即菩提道次第。
觉道 | 2024-6-4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宗喀巴大师为应机故,宗大师为了度化所应机,特标出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三心要,而造此论。
2、宗大师始依据开演为三士道,造《菩提道次第广论》。
3、宗大师在热振的地方修习道次第承传启请,见到释迦牟尼佛有一天时间,见到释迦牟尼佛一天之后,又见阿底峡、仲登巴、博多瓦、霞惹瓦,亲为授记。“授记”就是对着他说了:“你要大弘正法,宗大师著此论。
海慧 | 2025-5-12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4、为什么要造菩提道次第?具体有什么内容?成佛方法,若仅片面,或一部份,则不能成,应圆满无倒方可。此法直接于佛,直契佛心。非如其他自称大师者所说,亦非间断或仅部份而非完全者可比。云何知此直契佛心,以佛所说法,不外甚深方面般若诸经,及广行方面法相诸经。前者由龙猛承传,后者由弥勒而传。前者由大智慧智鹃递传至阿底峡,后者由无着递传金洲至阿底峡。阿底峡所造《炬论》,经仲登巴、博多瓦、霞惹瓦,直至宗喀大师始依据开演为三士道,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此中秘密因缘,在拉萨背面热振地方,修习道次第承传启请,亲见释迦。一日后,又见阿底峡、仲登巴、博多瓦、霞惹瓦亲为授记,谓将大宏正法。大师着此论至修止段时,颇感供给困难,其地山神等为之供养。后至胜观段时,恐后世众生不解,意将搁笔,复得文殊现身。大师为契大觉心要,将《广论》着成。时年四十五岁,乃返拉萨,建噶登寺。至五十九岁时,因观此后众生根器薄劣,复将辨理深义、引经各分,摄为《略论》,即现所讲者。
此法乃佛所说。佛说法总不出甚深广大二门,此论即总此二者而造。过去大成就者,皆依此法而修,非仅为黄教之一论而已。此论因缘,依于阿底峡《菩提道炬论》。《炬论》即依经论所说,而冠以菩提道之名。宗喀巴大师为应机故,特标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三心要而造此论,又分广、中、略三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