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的论断,源自佛教修证体系的核心原理。这一观点需从止观的定义、功德的内涵及修证次第三方面展开分析,方能透彻理解其深义。
一、止观的本质与定位
止(śamatha)即定,观(vipaśyanā)即慧,二者构成佛教修证的根本方法。《解深密经》云:"众生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止观正是涤除尘垢的利器。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强调:"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揭示止观乃定慧不二的整体。
二、大小乘功德的止观根源
1. 小乘功德:四谛十二因缘的实证
小乘圣果的证得,依止于四念处修法。《杂阿含经》指出:"修习四念处能净众生,度忧悲海,得究竟涅槃。"此中:
- 身念处成就止(奢摩他)
- 受心法念处成就观(毗婆舍那)
三十七道品中,四神足为定学,五根五力含摄定慧,七觉支明确区分止观,八正道以正定为枢纽。佛陀于《增一阿含》明示:"一切诸法皆由定发。"
2. 大乘功德:六度万行的中道实相
《大智度论》云:"般若为母,方便为父",此中:
- 布施、持戒、忍辱属福德资粮,需以止力摄持
- 精进、禅定、般若属智慧资粮,依观智导引
龙树菩萨揭示:"诸佛依二谛说法",世俗谛成就世间功德需止观平衡,胜义谛证空性赖观慧深入。《瑜伽师地论》指出,菩萨十地修行皆以止观为车之双轮。
三、世出世间功德的止观转化
1. 世间功德:有漏善法的升华
《成唯识论》言:"有漏善业感世间乐果",然:
- 以止力摄持,则布施不著相
- 以观智照察,则持戒离法执
《维摩诘经》"但除其病不除法"的深义,正在于以止观转有漏为无漏。
2. 出世间功德:无漏智慧的显发
《中论》"不生不灭"的八不中道,需:
- 止息妄念达"言语道断"
- 观照实相至"心行处灭"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法门,皆归"返闻闻自性"的止观妙用,证实相无相之功德。
四、教证与理证的统一
1. 经教依据:
- 《解深密经》:"诸声闻乘、独觉乘、大乘,皆以止观为所依止"
- 《摩诃止观》:"发菩提心即是观,慈悲誓愿即是止"
2. 逻辑论证
- 功德成立需离二障:止伏烦恼障,观破所知障
- 功德里外兼修:止成就自受用功德,观成就他受用功德
- 功德体用圆融:止为功德体(定),观为功德用(慧)
一切功德皆缘起性空之展现,而能证此理者,唯止观双运之功。正如《大乘起信论》所示:"止观合行,入菩萨正位",此乃三乘共辙、凡圣同遵的修行枢要。当代学人若能深解此义,则一切修行皆得旨归,不至散心杂修,空费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