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行资粮:建立修学基础
1. 持戒清净
- 依五戒、八戒或出家戒律规范身口意,断粗重烦恼,为禅定扫除障碍。
- 戒为定基,如《遗教经》云:「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2. 积资净障
- 忏悔业障(如礼拜、诵经、持咒),广修供养、布施等福德资粮。
- 培养出离心与菩提心,避免落入世间禅定的执着。
3. 调适身心
- 选择寂静处所,调整饮食(少食油腻)、作息(中夜睡眠),远离五盖(贪欲、嗔恚、昏沉、掉举、疑)。
二、修止(奢摩他)次第
1. 择一境性
选择专注对象:如出入息(安那般那)、佛号、白骨观、地水火风四大等。南传多用入出息念,汉传亦重念佛三昧。
2. 九住心阶次(据《瑜伽师地论》)
内住:勉强收摄散心,系缘所缘境。
等住:短暂持续专注,仍有间断。
安住:觉察散乱即拉回,专注力渐增。
近住:能预判散乱,主动防护。
调顺:克服外境诱惑(如声、色),心不随转。
寂静:降伏内烦恼(贪嗔等),专注更稳固。
最极寂静:微细妄念生起即灭,不再成障。
专住一趣:持续专注无间断,得「欲界定」。
等持:任运自然入定,成就「未到地定」,为近分定。
3. 证得根本禅定
- 突破未到地定,入初禅(离生喜乐),具寻、伺、喜、乐、一心五支。此后次第修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四禅(舍念清净)。
三、修观(毗婆舍那)次第
1. 观前准备
- 需以止力为基础(至少未到地定),心具明、稳、锐三德,方能如实观察。
2. 四念处观法(据《大念处经》)
身念处:观呼吸、四大、不净、无常(如白骨观)。
受念处:觉知苦、乐、舍受的无常性。
心念处:观察贪、嗔、痴等心行生灭。
法念处:分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缘起无我。
3. 观慧深化
析空观:逻辑分析诸法因缘和合(如《中论》破四生)。
体空观:直观当下身心刹那生灭,直见空性。
次第破执:先破「人我执」,再破「法我执」。
四、止观双运
1. 定慧等持
- 止观不可偏废:止为观之基,观为止之用。如《小止观》云:「止是观之体,观是止之用。」
2. 动静一如
- 座上修「止后起观」,座下历缘对境时修「观而随止」,最终打成一片。
五、证果次第
1. 见道:现观四谛,断见惑,证初果(须陀洹)。
2. 修道:渐断思惑,经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
3. 无学道:断尽烦恼,证阿罗汉(声闻)或佛果(菩萨道)。
六、关键要点
1. 次第非机械:根器利者可能顿悟,但多数需循序渐进。
2. 善知识指引:须依止明师,避免堕入昏沉、掉举或邪见。
3. 避免误区:
- 止修易着「定境乐受」,观修易落「狂慧」。
- 未得止而强观,如风中烛照物不明。
七、经典依据
- 汉传: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小止观》、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止观章。
- 南传:觉音尊者《清净道论》、帕奥禅师《如实知见》。
修习止观如炼金,需耐心锻淬。初学宜从每日定时专修入手,渐将觉照融入生活,久久功深,方能契入般若实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