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0| 回复: 4

22-23卷总结

[复制链接]
查看90 | 回复4 | 2025-7-31 0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兰若 | 2025-8-1 07: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贤圣品第22卷—23卷
阿兰若
师兄们好:
我们的《俱舍论》学到贤圣品了,这一品主要讲了贤位和圣位的修行阶位的次第。讲了怎么样从凡夫走到无学位的修行方法等,为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进阶指南。(就像我女儿问我:妈妈,你到底在学什么?那我就问她,你每天玩游戏,是怎么玩的?打怪升级段位武器什么的。那升级了有什么用?为下次打更厉害的怪做准备。那我现在每天学的就是在打怪升级。而我打的怪是烦恼。
就像我们贤圣品开始部分就讲什么是贤者 什么是圣者 这个和我们平时了解的贤圣不一样
我们觉得贤 就是很贤惠呀,圣指的是很有学问什么 孔圣人等
而佛教里的贤是指修过贤位(凡夫向圣者过渡):就是我们打怪的基本武器装备
贤圣:讲了七贤八圣,先以“三贤”(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为起点,奠定止观基础,逐步降伏烦恼。后面 还有四个加行 煖、顶、忍、世第一。
合起来是七贤
圣: 指八圣 四向四果一定是证到无漏的圣者。
武器装备好了,再来去对付烦恼
这个烦恼怪怎么真正消灭它呢?要按一定的次第来
首先我们得认识四谛和二谛
四谛: 苦集灭道 二谛:世俗谛 胜义谛
先来认识四谛的苦集灭道,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次第呢?
这里举了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 生病的例子
就像是我的头痛 这个病 痛起来那个苦,(自由展开)这是(苦)然后你找病因(集)这个病好了是怎么样的(灭)那你赶紧找好的药方(道)所以
我们现在都中了烦恼的毒箭。佛是大医王,他知道病状,知道病因,知道病愈,知道用什么药,所以必须按这个次第来
二谛:世俗谛 胜义谛
这个每个部派解释的都是不一样
有部它认为 你用智慧去分析,分析到最后,不是原来那个东西了,这就是世俗谛
如果分析到最后还有原来那个东西的特性 是胜义谛
经部呢里面还分随教行、随理行 随教行和有部相同,随理行没作用、虚假存在是世俗谛,定中、出定后能由正理观择而成立,有作用的法为胜义谛。
了解认识了四谛和二谛,就讲讲用什么方法进入见道,怎么去修?
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戒、定、慧
戒:就是入门的第一个条件 戒是解脱的因。所以戒非常重要,它像一串数字的第一个,以前在讲寺的时候听《律海十门》听一点点就逃走了,后来师父在讲的时候,又点名让我去学,(那时候师父还不知道我的名字,一直说幼儿园那位)我死活不学。师父一直没有放弃我,非常感恩师父。
戒是第一个条件,然后是慧和定
听闻正法得到智慧是闻慧,(听师父课件,听师兄们的消文)经过自己内心的思维得到思慧(自己预习,做课后思考题)
从定中得到的智慧是修慧。我觉得我们通过闻、思,然后让学到的理念,来熏习我们的内心,净化自己的内心。心净化干净,身口意自然就净化了。
像师兄们早上和师父打坐,这些都是定的基础,非常随喜赞叹。希望我尽快有这个因缘。
这个非常不容易呀。那我怎么样做才能使我们的修行快点成就呢?
  • 要身器清净,根身、器世间要使它们清净远离染污,特别是刚学修的,要注意在一起的朋友、环境等等很重要身远离(尽量跟不相干的,特别能影响到你的人在一起) 心远离(有时候有不好的念头出来,干净用善法去对治。)
    接着是要喜足少欲 其实吧要是能然身心远离,也要靠少欲知足 然后乐修乐断,乐断烦恼,乐修圣道。干真正的事业。
    修行依靠的器,指的是我们身心,把身心摘干净之后,是正式修道的开端,所以我们无论在持什么戒之前,都先有一盒忏悔文,身心弄干净,身心调整好之后,我们用什么方式正式修行,从哪个地方开始呢?那就来到我们第二部分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悲观对治嗔恚、缘起观对治愚痴、数息观对治散乱心、般若观也是界分别观对治我执)
    我们这里主要讲的识两个甘露门(不净观和数息观)
    不净观能对治四个贪: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俸贪
    从初级→中级→高级 从略到广然后又从广到略,最后浓缩到眉间一点,就成就了,叫超作意位。贪对治好了,下面来对治散乱数息观
    这个主要是把散乱的心收起来,数息观里面有一个次第,其实就是安般念,分六个因。数→随→止→观→转
    能修好数息观也要一定的条件,条件也是六种
    依身门→依息门→依有情门→非执受门→五类门→息观门
    由于前面的两个甘露门(不净观和数息观)的基础上,止修成功了
    然后用力去修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治常乐我净四个颠倒。
    最后进入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四个善根,这就是从资粮道进入加行道了。路就是这么走过来,即便你要跳跃也要经过这条路,利根快一点,钝根慢一点。这个是为见道做准备,见道很快一共就十六刹那,所以这个基础要打的非常扎实,得非常厉害才行。
    第一个善根是煖善根,要去观四谛十六行相。
    观苦谛修四行相:无常、苦、空、无我。
    观集谛修四行相:因、集、生、灭
    观灭谛修四行相:灭、静、妙、离
    观道谛修四行相:道、如、行、出
    煖修满了,会出来第二个善根顶善根,顶的修法和煖一样,也是这个十六行相。
    这两个善根是动善根,就是能进能退。
    顶后面的善根是忍善根。
    忍善根修四谛十六行相 十二行相、八行相、四行相道上品忍只剩一行一刹那 因为在忍位开始减缘减行了
    到了世第一 也是一行一刹那跟上品忍一样。
    修到这四个善根由什么好处呢?
    得到煖:虽然还会堕恶趣,但流转不会太久,一定会证得涅槃,必定会超越生死,证得解脱
    得到顶:虽然会退,但对佛法僧信心坚固,不会断善根,会起烦恼但不会起上品邪见
    得到忍:会造业,但不会造三恶趣的业,上忍属于八难的地方不会去
    比如:湿、卵生、不好的地方、缺根的身、第八有(只能往返7次)、见所断的惑 都缘缺不生了。一定会见道,证得圣果。
    世第一:虽然是凡夫,前一刹那正性离生,后一刹那入正性离生
    到达世第一无间缘欲界苦谛,马上是十六心的第一心开始
    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
    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
    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
    这是见道的十六刹那,也是十六心
    第一个心 叫苦法忍叫入正性离生 就是说你一只脚要迈进去了,一只脚已经迈进圣道的门槛里了
    得正性离生,离开生,这里面的生,我特别注意了一下,就是让你痛苦的东西,见所断的烦恼,会让我们堕恶趣,受诸剧苦 这叫生
    我们前面学过烦恼分成见所断和修所断

    现在重要的是见所断的烦恼,比如邪见 疑 无明 对佛法的了解 对三宝的信心这些方面先去提高。
    从世第一法开始到见道的八忍八智九个无间道九个解脱道,把三界烦恼断完成果到底要多久呢?极速三生
    如果今生能得到煖顶忍世第一 这四个顺抉择分,那么上辈子一定得过顺解脱分(资粮道)的善根。
    得果最快也要三生
    前生必须先有顺解脱分善根 ,这辈子得抉择分,下辈见道证果。
    这里面讲到怎么种顺解脱分善根 要有闻思所得的慧 身口意要去做
    身:你礼佛等。口:念诵赞叹佛功德。意:观想心里意念等。
    种顺解脱分有一个重要特点:不管你布施也好 持戒也要 都必须是求解脱 回向菩提 不然得不到顺解脱分的善根
    而不是求世间福报,但这一点我基本上都是求福报 学到这里的时候有点惭愧了。以后先要求解脱 再求福报,没有福报想修法也是困难重重的。
    所以现在尽量挤出些时间去闻和思,慢慢的一点点的去修正自己这颗烦躁不安的心,就像我们学到煖位到忍位,这个煖为什么要火字旁,圣道如火呀,而这火不必成燎原之势,而像冬夜一盏烛火,温柔的把最坚固的烦恼之冰给化掉
    以法焰微微,融掉烦恼坚冰,心灯如豆,照见本来晴空。
    最后按照自己最近的状况再给自己三颗“小药丸”
    一颗是“止”虽然现在不能参加晨修打坐,但尽量在日常工作中去练习。每天固定三分钟,去练习数息。
    第二颗“观”我正在生气 →我知道我在生气→我知道它会过去
    就像是在 认苦 知苦 苦灭
    第三颗“慈”每晚睡觉前。
    对自己默念
    愿我安好,愿众生安好
    愿我今日所有烦躁,回向给同样烦躁的心,愿我们都被轻轻安放
    愿所有和我一样烦躁的不安的人,都被轻轻安放
    愿我们的心越来越柔软
    我的总结到此结束,谢谢师兄们的聆听,感恩!
  • 宗乡 | 2025-8-4 04: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贤圣品22-23卷小结

    前言
    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走进了贤圣品,整整八品俱舍,我们现在来到了第六品;整书29卷,我们已经学完23卷,只有最后6卷了,胜利在望啊!从当初一次学五六行,到现在学将近二十行,想来都感到不可思议。我们亲眼见证了俱舍慧毒门的厉害,也见证了我们肉眼可见的成长。这中间,有人因为别的安排退出了学习,有人后来加入又退出,而大部分都选择了宝贵的坚持。在这里,首先要为大家高声喝彩!
    一、七贤八圣话境界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这里说的的贤圣,即是贤圣品所诠释的对象。
    贤是贤和,指见道以前能调心离恶、具足六和之人;圣谓圣正,指入了见道,身上起了无漏法之人。或者说,以有漏智修诸善根,为见道作准备,称为贤者;舍去凡夫异生性,发无漏智而证空断惑,称为圣者。
    何谓六和?
    见和同解:指大家的见解一致,思想上保持高度统一,共同修学
    戒和同修:大家执的戒相同,执戒也清净
    身和同住:身业清净,和睦相处,不生摩擦,不生争斗
    口和无诤:指言语不起争论。言语柔和,态度谦下有礼
    意和同悦:对佛法有信心,同参法味,同受法益
    利和同均:生活受用上合理分配
    何谓七贤八圣?
    贤者有七:五停心位、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煖、顶、忍、世第一法位。
    圣者有八:预流向果、一来向果、不还向果、阿罗汉向果,即四向四果。
    贤圣品还说了73圣人。其中预流果有六:具缚1,断欲界一至五品5;一来果有三:断欲界六至八品3;不还果有64:断欲界九品1,色无色断至无所有63。从这个算法可以看出,73圣人只算到三果,还没算入四果阿罗汉的9种情况。
    这仅是小乘观点,于大乘中,佛、菩萨、缘觉、声闻皆是圣人。
    二、四谛法门探究竟
    要进入贤圣位,首先要断除烦恼。对于声闻乘而言,就是观察四谛十六行相。缘觉乘观的是十二因缘而开悟解脱,在此不述。
    要细说四谛,当引经典说之。《佛遗教经》云:时阿免楼驼,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何为谛:谛即真谛、谛实、真理,是究竟的真相。这些真相,只有圣者才能观察到。
    为了说清苦集灭道四谛,我们不妨先略略举例说明。
    苦:比如生了一场大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更有三苦六苦八苦。
    集:如生病之后寻找病因,从而断之。广论有云:集有业集和烦恼集。
    灭:病完全治好的状态。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涅槃,即不再投生、永离众苦、永具安乐的理想状态。
    道:找到病因后,按医生所配之药积极治疗,并谨遵医嘱。医生说日服三次,每次四片。我们不能一天只吃两次,或每次只吃一片,这样对治病毫无益处。简单地说,要想快乐就要修行,而且要走正确的道,能吃修行的苦。当初宗大师在山洞闭关修行,光拜忏都把石块拜出了凹痕。但是修行得到的境界真是让人流口水,亲见文殊菩萨,见了一天释迦牟尼佛。

    按进步的阶梯,共分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苦谛与苦受的区别:
    苦受一定属于苦谛,但苦谛不仅仅是苦受。我们把纯粹的苦受立为苦苦,把暂时的会坏灭的乐受立为坏苦,把我们经常忽略的舍受立为行苦。凡夫只执第一种为苦,因此在现世中努力追求坏苦,并妄执为乐。但苦谛告诉我们的真相,却是有漏皆苦。
    众生都害怕苦,想办法离开苦。却不想众苦天天跟随,如影随形。这都是没有智慧。若学了佛,便会知道苦都有苦因,要想离苦,必须断集。常行十善,勿造诸恶,安乐自然跟随。
    我们以为这样就能远离众苦了,谁知佛却告诉我们,这只是远离了苦苦,坏苦行苦依然甩不掉。乃至造种种善业生到了色界无色界,也离不了行苦。躺在床上睡觉苦不苦?有人认为睡到自然醒是人生一大美事。但躺在床上会不会变老?最后会不会死?这中间都是坏苦行苦老苦紧紧陪伴,怎么会没有苦呢?要想究竟离苦,只有出离轮回,证得圣果呀!
    但凡夫却完全看不清,把梦幻当真实,于是起种种颠倒见,各种常乐我净想。本来是集苦的因,我们却执为正常;真正苦灭的境界不知,灭苦的圣道也不晓。知道的也没时间修。有时间修的又受不了修行的苦。想解脱真的有点难。
    现在拍了很多穿越剧,我比较喜欢的是《夏洛特烦恼》、《回到未来》。主人公因意外穿越回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现在的记忆却没有丢掉。凭着未来的经验,努力读书,考入好的大学,避开成长中的巨坑,重新开始开挂人生。有人问:如果可以穿越,我们愿不愿意?估计很多人都愿意吧。
    为什么愿意呢?我想主要还是贪嗔痴?回去之后紧紧抓住错过的人、错过的机会,被冤枉迫害要复仇、避开重大变故等,最后获得成功,享受完美人生。满满都是贪嗔痴。
    我曾经幻想过能飞行,想穿越回去重新生活,有时想得如痴如醉。学佛之后才知道这是浪费时间和生命。我们还是回到现实,来了解一下如何成就一个圣者吧。
    三、修证圣果得解脱
  • 第一修身器清净一切皆是因缘所生。如果想进步快点的话,就要先修身器清净。如何修?
    1、持戒修定修慧(勤修戒定慧)
    学了教法,要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否则如背药方,哪怕是灵丹妙药,也不会有效。为何不能这样做,依据是什么?为何那样做可以,依据又是什么?就这样不断思考抉择。违背戒律的事情最好不要做,万一有犯要发露忏悔干净。但犯根本罪是不通忏的。师父对我说,宁肯先舍戒,也不要做犯戒的事。
    以前科技不发达,找一个僻静的寺庙、一处山洞,便可安心修行。现在有手机、电脑,控制不好的话,即使身已远离,也依然做不到心远离。好似有一条无形的绳,心常被牵绊于俗事之中。
    2、喜足少欲(少欲知足)
    对于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不去期盼,不作欲求。这很难哦,人的攀比和嫉妒之心太容易生起了。
    对于自己已经有的,心态平和,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条件就这样了,目前情况还可以,有时间学佛,也有时间修行。这种心态容易修行成功。
    另外还说四圣种。衣服喜足圣种、二饮食喜足圣种、三卧具喜足圣种、四乐断乐修圣种,这四个种子容易让人成就圣果,故称四圣种。看上去好像也不难,但佛却告诉我们,对,就是这么简单,你也可以成就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不是一定要坚持四圣种的要求?师父说,如果有善缘,有人供养更好的衣食药物,能提供好的住处,只要不是太奢华,也可以接受。主要的原则是不能影响道心,随顺世间也可以。佛陀也反对一直修苦行,没必要太苦,但也不能太奢华,就平常够生活就行。
  • 第二修五停心观通过修对治法门,把五种烦恼心渐渐停下来。此是正对治五盖。
    五停心观得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可能每个人修的都不一样。
    若贪心重,则修白骨观。贪心重的表现,比如喜欢某个人,脑海里经常浮现Ta的音容相貌,两人在一起的快乐。打坐时都不时有画面插进来,扰乱修行。
    若嗔心重,则修慈心观。比如经常想起遇到的欺压不公平,某个人很可恶,内心恨之若骨。打坐时都不由自主想要用什么办法报复。
    若痴心重,则修因缘观,用十二因缘观一切。不是观三世,而是观刹那缘起,观法的缘生缘灭。痴心重的主要表现是对四谛、业果怀疑不信。
    因缘观,就是用十二因缘支去思维。比如看到一个玉珮,觉得很喜欢,就想办法弄到手。这是因爱而生取,由取而生有。如果玉珮取不到,或者后来因各种因缘坏灭、被偷走等,遂生求不得苦、爱别离苦。
    我为什么喜欢玉珮?因为用玉的质地晶莹透明,摸起来滑滑的,很舒服。玉有很好的色和触,价值也高。此即六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由触引发好的感受。乐受再引发贪爱,继续取。这样一思维,体会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整个过程都没有一个我参与。
    若我执比较重,则修界分别观。仔细观察十八界,外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内在世界的眼耳鼻舌身意,了别外境的六识,每一个都仔细分别过去,都发现没有一个我在支配。
    若散心重,本来在打坐,心却跑到别的喜欢的境上去了。这时需要修数息观,将东奔西跑的心猿意马稳定下来。
    有可能一段时间贪心重,一段时间嗔心重,则随其变化而对治。
    为什么会喜欢一个人,愿意跟他在一起?世亲菩萨告诉我们,一切无外乎四个方面:
  • 显色贪,长得帅气或漂亮、白里透红,加上穿着得体,则更加贪爱。
  • 形色贪,身材很好,长得匀称,或身形健硕有安全感
  • 妙触贪,身体摸上去很舒服,说话声音好听等。
  • 供奉贪,能做家务,带孩子,打扫卫生,修水电,搬重物等如何破除四种贪?
    最简单的就是修白骨观。医学院有这方面的教学,容易接触到这些白骨,可惜他们不修。
    从1人,观至2人,更多人,直到大海边,所有的人都是白骨。再减,减至只有自己一人。从脚趾骨一直到观到颅骨。
    白骨观、持息念(数息观)、安般念(随)、然后达到止观,最后转净。
  • 第三修四念住即身受心法。对照图
    1 别相念住
    2 相杂念住,加行
    3 总相念住
    身是粗,受是细,但比心粗;心更细,但比法粗。故身受心法,是粗细次第。观,要从最粗的观起;从生起次第,也是身受心法。比如贪,首先贪自身,再贪身的乐受。吃美食、男女相触等都会引发乐受,从而起贪。为何起贪?再观心,原来是心之颠倒,烦恼未断(色界无色界的人就不吃东西,也没有男女分别)。心颠倒怎么办呢?想到要多闻思,断烦恼,故最后观法。
  • 第4修四善根修至资粮道上品,引加行四善根生。见图
    煖顶忍世第一法
  • 第四入见道
  • 第五入修道
  • 第六入无学总体道路:
    1 在凡夫位:闻法修善、礼敬供养、念佛执咒,顺解脱分,积集资粮;
    2 在七贤位:五停心位、别相念住、相杂念住(不算七贤)、顺解脱分;总相念住、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顺抉择分。
    3 入八圣位:见道,从苦法忍开始,人的生命进入一个高级阶段,从此舍掉异生性,身上生起了宝贵的无漏法。经过八忍八智十六刹那,证得预流果位。流是圣流,预入圣流,故称预流。
    4 入无学:之后,最多投生七次,即证四果罗汉。
    在贤圣品,世亲菩萨为我们呈现了从凡夫到圣者的跨越,最终证圣果的过程。虽然现在是末法时代,人的根器和福报都在降低,但在逆境中成长的速度也很快。主要的问题是我们信心不足,烦恼深重,吃不了修行的苦。只要我们意志稍稍坚定点,即使这世进不了贤圣之位,也要为下世修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零星感悟将比心
    1、如果我们这一世好不容易修到忍位,然后挂了。尽管忍不堕恶趣,但即使继续投生为人,也会因为不记得前世,因为不入圣道,入胎住胎出胎皆是不知,上一世学了些什么,修行到哪里,那是忘得一干二净,很可能继续从资粮道修起。这样不是有点浪费时间?
    苏东坡前世是五戒和尚,因破戒而惭愧坐化;这一世却成了诗人,只是对佛学感兴趣;有人前世当着一群人的上师,这一世却愚笨无比。这群徒弟成了自己的师兄,还经常被笑自己太笨。窥基大师前世是个大修行者,入定时间长达很多劫。可怜以前错过了迦叶佛,后来又错过了释迦牟佛。在玄奘大师指引下重新投胎,长得那个高大英俊,却整天迷于声色犬马,何曾有半点修行?幸好被强制要求出家,在寺院钟声的唤醒下总算恢复了前世的记忆。
    可见隔世的事情,谁也说不定。这个时候,若有德行高深的师父指引,可谓大幸!贤圣品说,要想接着上世修,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自己要有善根,真的修过,甚至修到加行道; 二要碰到明师,且出现越早越好。因此我们的回向文中有“童少青年得逢胜上师”,可见这个回向很重要。
    最好是造下投生佛前的因,哪怕什么也不说,只是见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有无量功德。很多人善根生厚,佛说一句话、对他笑一笑,他就得到法眼净,甚至证果了。因此我们还要天天发愿生在佛前(总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法眼能知众生根器及观诸法缘起,乃菩萨及大阿罗汉才有)。
    2、在五分类别门中,有
    异熟生,前世造业投生,此世的身体是异熟生,修行要靠他;
    所长养,现世饮食、睡眠、涂洗、修定、阳光等,令小长大,养瘦令肥;不可太贪,身体能维持修行就行。
    等流性,果与因相似,从同类因、遍行因而生;持息念中的呼吸是等流性。
    有实事,即无为法,无生住异灭,无变化,体是坚实,如择灭非择灭无为虚空。贤圣和异生的根本区别就是无为法。
    一刹那,见道凡夫生出无漏法的第一刹那。
    最后这个一刹那,就是见道初心的一刹那,这是划时代的改变,一种脱胎换骨的改变。这一刹那,没有同类因,没有等流性;但有士用果,前边资粮道加行道的各种艰辛,在这一刻终于开出了璀璨的花朵,照耀了天上人间。此后,即使还要投生几次,可解脱的事情已是板上钉钉。就算还在尘世之中,也能常享安乐,受用圆满。若有初禅以上的禅定加持,则必定能发神通,从此上至诸佛净土,下至地狱鬼道,四处遨游,无有障碍。若想提升弟子信心,携带游历一程,定会道心永固。
    3、世亲菩萨已经往生兜率内院,并成为广慧菩萨。不论他在哪里,只要我们学习他的论典,都会得到世亲菩萨的加持。我读过一些传记或故事,发现无著菩萨、玄奘大师、虚云大师、窥基大师等已多半转生内院。但我渐渐有点恐惧,如果都是这样的大德才能转生兜率,我等岂不是毫无希望?师父说了一个方法,就是勤修上师瑜伽。即使去不了内院,也能重得人生,继续修行。
    4、虽然我是第三遍学俱舍了,但发现仍有很多理解错误。比如德光论师的减行减缘,以前对十六行相中的对应是搞不清的;先离欲和超越证的向道,我算到了修道诸品;四念住中丢了个相杂而缘;后边还有个天家家人家家对不上。
    如果不是大家一起共学,这些错误不知要到何时才能发现。因此,师父一直要求大家一起共学,师父的传授顶多30%,还有70%得靠同修之间互相增上。
    五、结语
    学习贤圣品,中间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我们以为翻过了业品和随眠品的大山,后边就该是坦荡如砥的平原,谁知贤圣的世界我们从未经历,无法感同深受。有太多的未知。但是,先熟悉下道路,为将来种下一粒解脱的种子。只要有信心,加上坚定不移的付出,必定迎来丰厚回报。我们已经走在顺解脱分的路上,顺抉择分、见道还会远吗? 愿我们携手前行,在师父的带领下继续前进,也祝大家修学有成,早证菩提!





  • 阿兰若 | 2025-8-4 0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英(菩信)
    俱舍论分别贤圣品第22、第23总结分享本次总结以摘抄原文为主,有感觉的地方加上自己的感悟。贤谓贤和,圣为圣正。有三个内容:一总明道体性,二明道所证谛,三曰道辨人。一明道体性者,论云,如是已说烦恼等断,于九胜位得遍知名,然断必由道力故得,此所由道,其相云何?颂曰:以说烦恼断,由见地修故,见道唯无漏,修道通二种。第四名已说,谓苦集灭道,彼自体亦然,次第随现观。七贤四圣:七贤是指一五停心位,二别相念住,三总相念住,四暖,五顶,六忍,七世第一。四圣是指四果四向或八圣:一预流向(见道)二预流果,三一来向,四一来果,五不还向,六不还果,七阿罗汉向(此六为修道),八阿罗汉果(无学道)接下来说苦谛,因为知苦思断集。颂曰:苦由三苦合,如所应一切,可意非可意,余有漏行法。一苦苦性。谓苦受,生时苦,住时苦,名苦苦也。二坏苦性,谓乐受,生时乐,住时乐,坏时苦,名坏苦也。三行苦性,谓不苦不乐受,由行成苦,众缘造作故,无常性故,名行苦也。如所应一切者,一切有漏,如其所应,于三苦合,皆名苦谛。一可意有漏法,与坏苦合,名为苦也,二不可意有漏法,与苦苦合,名为苦也。三余有漏法,与行苦合,名为苦也。行苦微细,唯圣观见。经部师鸠摩罗多颂曰: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行苦)极生厌怖。下面说明五停心位,颂曰:入修要二门,不净观息念,贪寻增上者,如次第应修。为通治四贪,且辨观骨锁,广至海复略,名初习业位。除足至头半,名为以熟修,系心在眉间,明超作意位。略说对治法:缘青淤等,修不净观,治显色贪;缘虫食等,治形色贪;缘虫蛆等,治妙触贪;缘尸不动,治供奉贪。若缘骨锁,修不净通治四贪,以骨锁中无四贪境故(师父说《三皈依观》很全面安全的,我是2023年十一月在线上听师父讲了《三皈依观》才落地下来认真开始学习的。俱舍是去年二月份开始消文的,这里要特别感恩宗乡学长之前私信我,说新学俱舍的人要到师父那里发个愿坚持学完才让学,于是考虑了一天后我很听话照做了,事实是学长这招很善巧,这样一来我就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其实之前在YY上听师父讲广论时一直怕消文,一直旁听,畏难,怕苦,最后终于断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非常的可惜,所以由衷感谢宗乡学长及时代师父捞了我一把)。无贪性十地,缘欲色人生,不净自世缘,有漏通二得(离染得及加行得)息念慧五地,缘风依欲身,二得实外无,有六谓数等(六妙门:一数,谓系心缘出入息,毫无错乱,若错乱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二随,谓系心缘出入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三止,谓系念唯在鼻端,随所乐处安止其心;四观,谓观察此息风已,并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心所法,具观五蕴,以为境界;五转,谓移转,转息风觉,乃至世第一法位;六净,谓胜进,入见道位等,乃至尽智等。)为摄六相,又说颂曰:持息念应知,有六种异相,谓数随止观,转净相差别。入出息随身,依二差别转,情数非执受(有情能修,无情不能),等流非下缘(息是等流性,同类因生,下地不能缘上地)。时间关系,以上略说。下面是四念住。由前面数随止观转净六妙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后又修什么呢?颂曰: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自性闻等慧,余相杂所缘,说次第随生,治倒故唯四。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说次第随生者,说四念住次第随生先后,身最粗,次受粗,次心粗,法为最细,摄涅槃故,随境粗者,应先观故。治倒故唯四者,此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治常、乐、我、净四颠倒故。接着是总相念住,颂曰:彼居法念住,总观四所缘,修非常及苦,空非我行相。从此生暖法,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次生顶亦然,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后四,次忍为法念,下中品同顶,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刹那,世第一亦然,皆慧五除得。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者,此明暖位,此暖善根分位长故,能具观四圣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观苦圣谛,修四行相:非常、苦、空、非我;观集圣谛,修四行相:因、集、生、缘;观灭圣谛,修四行相,灭、尽、妙、离;观道圣谛,修四行相,道、如、行、出。次生顶亦然,修暖善根,有下中上,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顶法,亦观四谛,修十六行相,同前暖位,故言亦然。暖顶二善根,俱名动善,可退动故,动善根中,顶为最殊,如人顶故。又忍位是进,暖位是退,此顶在进退两际,犹如山顶,故名为顶。如是二善根,皆出法后四者,暖顶二善根,初安足时,皆法念住,后增进时通四念住。次忍为法念者,从顶善根,有善根生,名为忍法,忍可四谛,最殊胜故,又无退故,名为忍法,忍初安足,及后增进,为法念住,近见道故,故初与后,皆法念住。下中品同顶者,此忍善根,有下中上品,下中二位。从前顶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刹那者,上品忍位,唯观欲苦,唯以一行一刹那心,名为上忍也。下中上品者,若下品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中品忍位,减缘减行,上下八谛,名之为缘,所缘境故,上界四谛,有十六行,欲界四谛,有十六行,总计合成三十二行,名之为行,能缘行故,应知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谓以是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后以三行观上界道,减余一行,名一周也,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后以二行观上界道,减余二行,第二周也;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一行相观上界道,减余三行,第三周也。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不观上界道,名为减缘。减缘之时,虽亦减行,减缘摄故,不名减行,此第四周也。此第四周既是一周减缘摄也。如减上界道谛,如此减余七谛,行相亦尔,唯于缘中,不减欲苦,减余七谛,名七周减缘。总而言之,上下八谛,各减三行,为欲界苦下一行相,留故不减,所余七谛。余一行相与缘同减,故但言三,三八二十四,并二十四周减行。理实言之,三十一周减行,谓余七行,减缘摄故。是故但言二十四也。于减行中,初减一行,名中忍初,如是乃至见欲界苦下二行相时,但有二行二刹那心,观欲界苦,名中忍满,唯有一行一刹那心,观欲界苦,名为上忍,就此中忍,未减道时,虽减行相,犹观道故,故得具修四种谛也。颂言:中忍同顶位,观四谛者,约此说也,至中忍满,唯观一谛,不具四也。又于中忍,未减道时,修十六行相,此言修者,但是得修,行虽起一,起能得得,修彼未来四谛下十六行相,故言修也。颂言中忍同前顶位修十六行相者,曰此中忍未见道说也。若此中忍,减道谛时,但修十二行相,非十六行也。既减彼道,心无欣慕,故彼道下四行相,亦不起得修也。由此道理,减灭谛时,但修八行,谓不修彼灭道谛下各四行故,减集谛时,但修四行,谓唯修苦下四种行故,故于中忍,有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与上忍位,亦修四行,唯起一行一刹那心,以观苦故,故能起得,修彼苦下四行相也。问:于上忍位,减彼三行,何故修彼所减行耶?答:虽减彼行,不减谛故,起欣慕心,故得修彼所减行相,于中忍位,修所减行,准此理说,于三十二行中,唯留欲界苦下一行者,拟入见道,故须留也。余三十一,如名次第,从后向前,渐渐除之,缘即从后除之,行亦从后减也。问:苦下一行,为留何行?答:入见道人有二行者,一者利根为见行。见行有二,若着我者,留无我行,着我所者,留空行。钝根我慢增者留无常行,懈怠增者,留苦行。又德光论师解减行云:欲苦四行,从后除之。如留无常,入见道者,先减非我,次减空,后减苦;若留若行,入见道者,先减非我,次减空,后减无常;若留空行,入见道者,先减非我,次减苦,后减无常;若留非我,入见道者,先减空,次减苦,后减无常。减欲界若谛,四行既然,减余七谛,四行亦尔,谓余七谛,各有四行,与此欲苦,四行相属,如名次第,拟宜相当,以说其减:如无常入见道者,于上界道,先减出,次减行,后减道,以道属无常故,后减也;若以苦行入见道者,于上界道,先减出,次减行,次减道,后减如,以如属苦,故后减也;若以空行入见道者,于上界道,先减出,次减如,次减道,后减行,以行属空,故行后减也;若以非我入见道者,于上界道,先减行,次减如,次减道,后减出,以出属非我,故后减也。减余六谛,各四行相,准前说之。俱舍论总结,在减行减缘时,先从色界、无色界的道谛开始,其他七个谛,每一个圣谛的行相所缘,按次地减,越减越略。减行只有两个念,欲界苦谛假如留无常,苦跟无常两个行相两刹那心,这时中忍位满,中忍圆满后无间是上忍,这个位直接上去起一个殊胜的善根,前面一点点缩,力量越缩越强,缩到最后一行一刹那的时候,是上忍,这个善根起了之后,没有连续性,只有一刹那,一刹那后马上进入世第一,虽然是有漏的,但是最殊胜。因为世第一法有一种力量,产生一个士用果,本来一切法是同类因生,但是这个世第一法的有漏法,却能够无间引出一个见道的无漏法来,无始以来没有见过的苦法忍(即无漏法来了),本来是凡夫,这个时候成圣者,超凡入圣,这是关键。从这个时候的无漏法、见道开始,天天向上,乃至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所以是最殊胜,世第一。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都是在定中观行的事情,进入暖位一定是入定的,最起码的是要到未到地定(由此可见师父每天坚持带我们晨修的良苦用心),这个时候欲界的烦恼(嗔恨、欲贪、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等)基本上除掉了(也就是非理作意除掉了)。这也是印证一个人开悟不开悟的一个方式。下面学习顺决择分,暖顶忍世第一都是顺决择分,而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三种圣道皆名决择。见谛要历历分明地把四个谛看得清清楚楚,把疑全部断掉,一点也不错,这才是真正的见道,到此之后就是不昧因果。四谛相是缘起法,是流转,还是寂灭,是清净,还是染污的,都是要有分别的,见修无学道都是决择,而暖顶忍世第一可以做缘,引入见道,是顺见道的,叫顺决择分,也就是四加行。已辨所生善根体相,下面辨它们的差别义,颂曰:此顺抉择分,四皆修所成,六地二或七,依欲界身九,三女男得二,第四女亦尔,圣由失地舍,异生由命终,初二易退舍,依本必见谛,舍已得非先,二舍性非得。这里重点说一下后面两句,依本必见谛者,若诸异生,依四根本,起暖等者,彼于此生,必入见道,厌生死心极猛利故。舍已得非先者,舍暖等已,后重修得,所得必非先所舍者。唯得先未得者,以暖等善,未曾熟修,要大加行方修得故,故不得未曾得者,不得先所舍也。若先暖等,经生故舍。遇了分位善说法师,便生顶等,若不遇者,还从暖修得。二舍性非得者,失退二舍,以舍得故,非得为体。那么得此善根,有何胜利?颂曰: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老上师说这四句话非常重要,要把它背下来,《俱舍论》六百零七个颂都是修行必需的道理,末法时期的人,全部背下来有困难,这个颂必背。下面是学习三乘转根,颂曰:转声闻种性,二成佛三余,麟角佛无转(独觉不能转佛),一座成觉故。这是法华经的观点,虽然如此,但是声闻种姓要转成佛种姓,时间是极长的,要经过很多劫才能够成佛。但是如果直截了当先入菩萨乘的话,很快就能成佛。《菩提道次第广论》先讲菩提心,再说空性,也是有这个密意。如果先谈空性,你可能证声闻的涅槃,再要把你转成菩萨种姓,费的时间又长,下的功夫又大。如果发菩提心,再证空性,决定是菩萨乘,速疾、稳速成菩提。这是宗大师的悲心,所以我们要认真仔细地体会《广论》所安排的次第。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去年跟师父一起去朝拜九华山的时候,和杨燕军师兄有关于是先证悟空性还是先发菩提心?这个问题有过探讨,当时我就说先发菩提心非常重要,杨师兄说还是要先证空性重要,当时听了他的见解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因为空性慧是最胜的慧,能断一切的烦恼。我当时说要先发菩提心是曾经座上修时的一个觉受使然,感觉到好像发了菩提心,随之而来的就是空性也可证悟,好像也是自然发生的事。2015年时修药师佛简轨时的一个觉受至今记忆犹新,今天由于写总结的原因,见老上师的这些开示,心中仿佛有一些理解,但是具体说来还是不太清晰明了,因为所学还太少了啊!隐约明白了佛语功德殊胜的作用,一念心清净得一念加持,关键是心清净,佛菩萨的加持会如约而至。由此原因对学习佛法教理信心也随之提升了,回顾我的修行之路,是从禅修开始的。因为父亲的离世,对我的打击非常大,身体一度非常差,几乎不能正常生活。有好心人说打坐可以调,教我打坐的方法很简单,上座之后效果一直非常好,所以我不由自主的总喜欢打坐,但是出现一些状况后不知道怎么应对,因为没有学修教理,很困惑。一直到15年以后到灵泉寺接受了禅修,药师佛观诵简轨也让我感觉很神奇,之后又在法镜《广论》旁听学习中第一次观修皈依境后很欢喜。这三次坐上修在我的生命里意义很重要,让我因此始终没有放弃学佛。尤其是再次进入法镜学习近两年来,通过八识规矩颂、俱舍、因明、道次第、唯识理论等系列课程的学习,我的信心更加坚固,曾经最爱的打坐,因为以前学的不好,总怕走火入魔的这种疑心消除了。尤其是俱舍贤圣品的学习和唯识理论结合起来使我信心倍增!因为近十五年来遭遇颇多,身心不堪重负,特别是近期身体状态不佳,膝盖烫伤,不方便打坐,我就用儒家正襟危坐式观修,特别加强心力,效果也还好。有些身体不适也可以通过调心来遣除,唯识理论深入生活实际中也很管用……麟角独觉,与佛世尊,与暖等位,性必无转。这句话是说,麟觉独觉与佛世尊在暖、顶、忍世第一的位必定不会转。"谓此二圣,依第四禅,一座成觉故"。前面讲过,佛是一座成等觉,这一座坐下去,得第四禅。第四禅里边,从暖顶善根开始,一直到见道的八忍八智,经过非想非非想的九无间、九解脱,把整个三界的烦恼断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在菩提树下一座成等觉,所以不会退的,要注意这里特别标出麟角独觉。独觉有两种:部行独觉、麟觉独觉。部行独觉以前是声闻乘,后来因为声闻乘修行成熟,在没有佛的世,自己开悟成独觉。麟角独觉是独自一个人不结伴修行的,不像部行独觉是居于僧团。麟角独觉跟佛一样不退。在其他的注解里有说部行独觉跟声闻乘一样,也是前面的规律。菩提即觉,三乘都是证菩提都叫觉,皆以尽智无生智为体,当然也有高下。言一座者,始从暖位终至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不起于座",一座成就。"第四静虑,是不倾动,最极猛利三摩地故"为什么要依第四禅来修?因为第四禅是不动的前面三个禅都是动的,初禅有寻伺的动,大三灾的时候火烧梵天,二禅有喜乐的动,所以水淹二禅,三禅有出入息的动,所以风吹三禅。第四禅既没有喜乐,又没有出入息,不动,所以最猛利,力量最大。一般成佛都是依靠第四禅,独觉也是依靠第四禅。"堪为麟角及佛所依",第四禅的定,是最殊胜的定,所以成麟角独觉也好,成佛也好,这些比较高层次的菩提,一定要依靠第四禅来得到。下面我们来学习十六心,先说见道,前面讲了加行道,七加行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暖、顶、忍、世第一。到世第一为止,是有漏法的边,再跨越一步,就是圣者的无漏道,这是划时代的一个转折点。世第一,这一刹那之后,无间的中间没有一点点空隙,马上第二刹那就观欲界的苦,世第一本来也观欲界苦谛的一个行相,所观的是一样的,但是能观的却是生的无漏法忍,无漏慧来了。这就是没有同类因的刹那性,无始以来都是有漏法,这时突然产生一个无漏法,前面的同类因是没有的,但是原因是有的。暖顶忍世第一就是生起无漏道的因缘,这个生起来的无漏法叫苦法忍。接着忍无间生一个苦法智。法忍、法智观察完,断完欲界的苦,然后缘上两界的苦。色界无色界因为都是定地,性质同类,可以合起来观色界、无色界的苦,生起苦类忍、苦类智。苦谛如此,缘集谛,缘灭谛,缘道谛,同样都生四个,法忍、法智、类忍、类智。观欲界的集谛——集法忍、集法智,观色界的集谛——集类忍、集类智,乃至道谛——道法忍、道法智,上界的道类忍、道类智,一共十六个行相。世第一有漏道这个善根,从无间地到第二刹那,缘欲界的苦,一刹那一个行相。钝根的留苦或者无常,利根的留非我或者空行相,这个行相在世第一时已经固定,进入见道的时候缘的还是那个行相。但是能缘的心产生一个无漏慧。前面讲:净慧随行名对法。净慧无漏慧;随行,相应的俱有法,这些都叫对法。无漏慧对观四谛,对向涅槃,真正的对观,对向在见道的时候开始,在见道之前只是用有漏的闻思修慧,以方便对法,根据《发智论》《六足论》等论来研究观修,还是有漏道,属于前面的加行,到后来真正的进入见道,无漏慧生了。无漏慧是很奇特的事情,世间上说,有的不能使它没有,没有的不会产生,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空本身还是有缘起在里面,不是什么都没有。佛教的空跟世间所谓的什么都没有不能混淆起来。什么都没有叫无,无当中不能生有,而空当中能生有,这两个要辨别。空跟无的概念是不同的。无漏法在世间上是奇迹,无始以来的老众生从来没有出现一个无漏法,要生起一个法总是有同类因。比如善的生善的,色法生色法。佛有这个智慧,可以造成这个因缘,产生无漏慧,外道则没有。这个无漏的善也是有因缘的,就是前面讲的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暖顶忍世第一,所以我们要重视。世间上的人偏偏要自创一条捷径。当然如果你有善根,过去修过这些,遇到善知分位的法师指点你,过去善根触动可以直接上去,要几个条件呢?第一,你要有那个善根,第二,要碰到名师。如果你没有善根,明师来了也没有办法,有的人总希望修密法,最好碰上佛化的人来指示他,可以即生成佛,为了这个到处奔波(我的周围就有许多这类人)。哪里知道,你不是那个法器,哪怕佛亲自给你说法,你也成就不了。现在还是老老实实的把自己练成一个法器,得成就是因缘所生法,缘起有了,果自然会得到。世人都喜欢贪便宜,不要因,只想要果。修佛法的人很多,证道的人很少,也是这个原因。知道因缘之后,还得艰苦奋斗去实干,要修苦行,如果一天到晚舒舒服服,吃得好,穿得好,尽管你什么都知道,也不能马上见道。前面的因缘够了之后就会无间起一个无漏法,叫苦法忍,佛教特别重视这个事情,虽然只有一刹那,在五类分别门里就特别开一门叫刹那性,这是有特殊意义的一个法。苦法忍无间之后,还是缘欲界的苦谛。这个忍一刹那之后生智,忍智的体都是无漏慧,也叫对法,观上两界的苦谛。为什么观一切的苦圣谛,不观余界的集谛、道谛呢?前面观的是下界苦谛,上界苦谛跟下界苦谛有相似性,能观它。如果说集谛,欲界的都没有观,怎么观上界的呢?欲界苦谛知道之后才能观相类似的上两界的苦谛。所以观欲界苦谛之后,一定是观上两界的苦谛,不能超越。观上界的苦谛的境之后,产生智慧,不是法智法忍,是类智类忍。法智是观欲界的智慧,观上界的智慧跟观欲界的智慧同类的,同是观苦谛,叫类智。欲界的知道之后,同类的就知道了。所以先观欲界苦谛,生法忍法智,然后观上界的苦谛,得到类忍类智。先是苦类忍,然后无间缘上界苦谛的境,生一个类智叫苦类智。缘苦谛有四个心生,法忍、法智、类忍、类智,以此类推,缘集谛、灭谛、道谛,也各有四个净慧生出来。这样就是转法轮,转法轮就是指见道,他跟转轮子一样很快,十五刹那断完烦恼,轮子一上一下,先观欲地的,再观上地的,观完上地的又下来观欲地的,又观上地的。这样一上一下的观。缘欲界的道谛,这个时候生的是"道法智忍",无间道,"此忍无间",生解脱道,道法智,又上去了。"此智无间",缘上界的道谛,"生道类智忍",无间道。道类智忍无间生道类智,解脱道。这样上下好几个回合,把八十八使全部消灭,虽然几次三番的上下见道所断的烦恼,在这十五刹那全部被消灭干净,再也不能生,这是最稀有的事情。海公上师一再地鼓励我们这一辈子要追求见道,见到之后就看清楚了,不会迷惑。缘苦法产生的那个无漏智慧叫苦法智。前面的忍是断烦恼叫无间道,无间道跟烦恼正在搏斗,要把它消灭下去。后边是解脱道,苦法智证到择灭,一个是无间道断,一个是解脱道证,所以叫解脱道。有四个道: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为什么叫法智?最初证到的诸法的真理,不管是哲学、科学,都在探究宇宙的真理,但是必须要无漏智才能证到这个真理。离开无漏智,得到的都是依稀仿佛的东西,比如瞎子摸象,执着一个就认为是全体,当然是错的。佛教是每一个部分都证到的。证不是观察。一般世俗对色的观察,哪怕各式各样的考察总是不全面的,有局限性,因为我们的智慧本身有缺陷,不能全部观察。而无漏智证到一切法的时候,契入法的内部,智跟法两个合二为一,内外上下左右彻底的合起来了。世间的智带有我执烦恼,都有执实的行相在里面。本来一切法如幻如化的,他认为是实在的。我们看到桌子、杯子,就认为实际上有这个桌子,有这个杯子,从无漏的智慧一观察,当体就是空。所以说色不异空。但是空又不是什么都没有,空不异色,就在空性之中,能显出万物,宇宙的万物都是空性中体现出来的,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空绝对不是无。空与无有差别,无是什么都没有,空是没有自牲的东西存在,独立自在,不需要依靠他者的法是没有的,都是缘起法。缘起法自性是空,自性空的另一面就是缘起,如果不空,就没有缘起。正因为自性空,一切法的缘起都能生出来,这是缘起性空最基本的道理。无我、空是性空,无常、苦是缘起,灭谛的灭、净、妙、离属于性空方面,道谛的道、如、行、出又是缘起的。只知道性空,不知道缘起,是执一边;知道缘起,不知性空,又是执另一边。离开两边,缘起性空当下是一个,要如是观察。有的人觉得观四谛是小乘,要观空性实相,空性实相如果是死板板的空性,那就堕入偏空。真正中道的空性是跟缘起分不开的。苦集灭道就是缘起性空,而且是两层缘起,流转的缘起跟还灭的缘起,两重因果全部包在里边,这是最完整的圣谛观。接下来是第十六心的时候怎么建立圣者?颂曰:至第十六心,随三向住果,名信解见至,亦有钝利别。就是说到修道的道类智,第十六刹那的时候,要建立各式各样的圣者,有什么差别呢?见道的时候都是向,而果都在修道建立。到第十十六刹那时候,随见道时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中的哪一向,就住哪一果。初果向的得初果,二果向的得二果,三果向的得三果。钝根的本来是随信行,这个时候叫信解,利根的本来是随法行的,这个时候叫见至,这两个也是利根钝根的差别。这两种住果的圣者,他们的差别在哪里呢?一个是信心增上,一个是智慧增上,所以一个叫信解,一个叫见至,前面随信行的信到这个时候,圣解相显,再也不会动摇,这叫信解。前面随法行,从低层次的相的见到高层次的果的正见叫见正。这两种圣者的差别也是信增与慧增的不同,所以叫信解见至(感悟:信上增慧与慧上增信,二者有机平衡,无论是随信行、随法行,是钝根还是利根,在佛的愿心、悲心、大智、大慧教导下都能通达、乃至圆满)。信是净信,不是一般的信,因为清净的信增上,圣解心的行相特别显著,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人云亦云,而是自己有决断力,这就是信解和见至(再次拿我对“菩提心”的理解,当初因为座上对“菩提心”三个字产生了美妙的觉受,所以冥冥之中相信佛菩萨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一直以来摸爬滚打着坚持至今,到这次总结写到这里令末学再次印证了佛语的确是真实语,由信至解得信解名,可见末学是钝根;由见到至名见至,杨师兄是利根。好在无论是钝根利根,佛都能善巧地教导我们由信解增慧达见至,由见至增净信得涅槃)。更重要的是老上师接下来开示:名相是我们研究佛教道理的工具,没有这些工具,佛的道理你怎么去理解呢?要用有漏的心去理解无漏的东西,必定要靠法相。佛教的可贵在哪里呢?佛教用法相、法数这些缘起法,从有漏进入无漏,通过暖顶忍世第一,一刹那间苦法智忍,引出无漏法,可贵就在这里。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跟佛学?没有佛的种子种下去,没有佛的法相没有佛的净法缘起,无漏法怎么出来呢?如果坐在那里无漏就能够出来,外道也可以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第一个选择善知识非常重要,第二个要听闻正法,第三要法随法行,通过自己的思维,把佛教的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然后见之于行动,包含修定。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很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有师父师兄们共建的殊胜的法镜学修平台令大家如理如法,严谨细致地学习!回忆近两年紧跟法镜的学修后收获颇丰,更可喜的是对俱舍、唯识、道次第、因明等的学习可以自然横向联系起来了,万变不离其宗!自己会利用各科相同知识点来编织一张适合自己的网,有机地使它们联系起来,这样的变通令人如鱼得水,学修的路上能轻装而行!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内容没有总结出来,虽然意尤未尽,也得就此打住。感恩师父慈悲智慧、坚韧不缀、日日谆谆教诲!感恩随喜法镜平台学长师兄们共营这么优良的修学环境!愿我们共同进步!早证菩提!俱舍四组:菩信2025.7.30
    慧静 | 2025-9-14 11: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22-23卷总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