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慧俱舍十八卷总结
十八卷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五无间业、菩萨相和施戒修三福。
五无间业中,除破僧的体为语业中的诳语外,其他四个都是身业,出佛身血是杀生加行,杀父杀母杀阿罗汉都是杀业道。
破僧的体从所破的角度是不和合性,即于和合上的非得,属不相应行,无覆无记性。从能破的角度体是诳语,感无间地狱一劫受苦,若造多个无间业,随罪增苦增。能破僧者唯是见行持戒清净的比丘,所破的处所是远离佛处,对境是愚夫,圣者已证无我不能被破,也有说证忍位以上的不能被破。当他们认可佛之外另有大师,八正道外的非法为道时,则破僧成就,僧破必不经宿,夜半必和。唯佛住世时在赡部洲九个以上比丘能破法轮僧,两边各四,能破一人。破羯磨僧通三洲及佛不在世时,至少八人。六个时间不会有破法轮僧,一是佛初转法轮,二是佛将入般涅槃,三是疱未现时,正戒上邪戒为疱,正见上邪见为疱。四是第一双未出现前,第一双指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因法尔是二尊者令所破僧和合。五是佛灭度后,六是未结界时。成无间罪的缘是坏恩田或功德田,即使父母转形,如男变女,杀之仍是无间业。生母和养母二者,杀生母成无间,因身由母血生故。如果误杀父母不成无间,误杀罗汉则成无间。以打心而非杀心出佛身血不成无间。若杀时是有学,杀加行后被示者证阿罗汉方死,则杀者不成无间。造了五逆加行中间,一定不会证得离欲界染污或者证果。破僧是一切恶业中最重的,因破了佛的法身,破僧时,离染、入道、证果、漏尽等都会停止。感有顶天的业是世间善中最大的,如果包含出世间善,则金刚喻定相应的思是最大的善业。无间同类中,污母或污无学尼是杀母同类,杀住定菩萨是杀父同类,杀有学圣者是杀阿罗汉同类,夺僧和合缘如饮食衣药等是破僧同类,破坏佛塔是出佛身血同类。
有三时障在此三时,异熟业会有极大的障碍,一是将证加行道忍位,因证忍位后再也不生恶趣,故感恶趣的业极为障碍。二是将证不还果时,因再不生欲界,故欲界业极为障碍。三是证无学时,因永出三界,故三界业皆为障碍。
下面明菩萨相,因俱舍中许三十四念成佛,即佛一座中从凡夫证到见道、修道直证佛果,故成佛前的菩萨位皆是凡夫,有部中菩萨没有十地的安立,故不同于大乘中初地菩萨见道的说法,以下对菩萨相的安立中始终要注意与大乘五道十地安立的区别。
菩萨三无数劫圆满后,还要用百劫修相好,从开始修相好时称为住定菩萨,之所以称住定菩萨因为有六事决定,一定生善趣,二定生贵家,三定具足殊胜诸根,六根殊胜无缺;四定是男身,五念定,常能忆宿命;六坚固定,修善中精进不退。
菩萨修妙相业。修妙相是思所成业,赡部洲男身对佛前思佛相好,释迦佛因特别精进,超九劫,九十一劫即圆满三十二相。每一相称为百福庄严,因要一百个善思。以足平满相为例,前五十念修治身器令其清净,次一念引出相好,后五十念令其圆满。五十善思,是指十善业道各有五思,以不杀生为例,一离杀思,二劝道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
三无数劫中,菩萨初阿僧祇劫供养七万五千佛,中供养七万六千佛,后供养七万七千佛。菩萨最初在古释迦牟尼前发心,第一无数劫满逢宝髻佛,第二无数劫满逢燃灯佛,第三无数劫满逢胜观佛。
菩萨何时圆满六度?由悲心普施一切有情时布施度圆满。菩萨被析身心无少忿时戒忍圆满,其中不思报复戒度圆满,心无少忿忍度圆满。菩萨见底沙佛入火定,以偈赞佛七日不辍,时精进度圆满。金刚喻定时,定慧二度圆满。此处可以看出有部至与大乘的明显不同,大乘中初地至六地依次圆满六度,而有部中直到成佛前一刹那的金刚喻定才圆满定慧二度。
以下是施戒修三福业事。善故名福,业是三业,事是业之所依。以施为例,布施时的身语二业是福业事,施时之思是福业,思不能依自己,故不是事。施时与思俱起的其他心所及四相、得等仅是福。戒、修如此类推。
以无贪心发起身语的舍称为施,能发的为受等四蕴,五蕴为体。施能感大富果。
从利益自他的角度作四料简,仅利益自己如一切凡夫和未离欲圣者布施佛塔,塔不受用故不益他,施者能感富果故自益。仅利益他如离欲圣者布施他有情,自己第二生不受施果故不自益(不生欲界)。自他俱益如一切凡夫和未离欲圣者布施他有情。自他俱不益为离欲圣者 施佛塔,为报恩故。
施果的大小需由施者、所施的财、施的田即对境的差别来判断。
由施主的差异果有大小,施主如果具七圣财,由具多少而果有大小,七圣财即信、戒、多闻、慧、舍、惭、愧。从施的行为而果有差异,施主能作蔹重施、自手施、应时施和无损施,由敬重施感他人尊重,由自手施感广大财爱乐受用。由应时施感应时财所需应时。由无损施感难夺财,不为水火等五家所夺。
由施的财异故果有差别,施物色香味触,色殊胜感得妙色,好香感得好名声,味美感得大众爱乐。妙触感得柔软身且有随时乐触。
由田异感果差别。由布施对境的五趣、苦多少、恩德、功德大小而果不同。由趣异如施旁生得百倍果,施犯戒人得千倍果。由苦异如施七有依福不可量,如行路人、羁旅、病人、看病人、施寺园林、施常食、随时施。由恩田异如施父母得万亿倍果。施功德田如施持戒人得亿倍果,施佛得无量果。
施中最殊胜的有三种,一是圣者施圣者。二是菩萨为普利有情行施。三是八种施中第八种即为了庄严心行施,如为了除悭吝,为得定,为证涅槃而行施。
施圣者其果无量,施凡夫果无量的有五种,一父、二母、三病人、四说法师、五最后身菩萨。
诸业轻重的差别由六因,由最初造业的意乐,加行,引根本业道的思,根本业道所对的田,根本业道和之后的后起,由上六因是下上品而成业的轻重,六因都是下品最轻,都是上品最重。
由审思作的业,圆满趣果的业、无对治的业、有同类业助伴的、、感异熟果的业都是增长业,反之仅是造作业。
施佛塔虽塔不受用,有舍类福。因福有二类,一是舍类福,舍已便起。二是受用福,要受施者受用所施物方起。
即使所施为恶田也会感可爱果,因为种子和果是相顺的,善的种子不会结出苦果。
以下明戒、修。离开犯戒和遮罪名戒,各有表和无表二。戒有四种功德则清净,一不为犯戒坏,二不为犯戒因坏,犯戒因指贪嗔等烦恼。三依四念住对治等。四是回向涅槃,不为生人天持戒。有余师说由五因戒清净,一是离恶根本,二离犯戒的方便,三离恶寻思,四念三宝等摄受,五回向涅槃。
修类福,等引善即定相应善叫修,因为特别能熏习心。离开沉掉是等,引生功德名引,等引是定的异名。从殊胜作用的角度,戒能感生天的果,修能证解脱。虽然施也能感生天,不如戒殊胜。戒也能引生解脱,是解脱的远因,不如修殊胜。
经中有说梵福量,有十因能感一梵福量。一是供佛身建塔,二是供养僧伽寺庙园林,四事供养。三是佛弟子破已能令和合。四是于有情普修慈悲喜舍等。五是舍自身命救母命。六是舍自身命救父命。七是舍自身命救 如来。八是自己出家。九是教他出家。十是请说法。经部和大众部认为一梵福量是感得梵辅天即四十中劫的福。有部认为一梵福量是感一个相好的福。
法施指如实、无染说法。如实是指没有错误,无染指不为名利说法。
经中说顺三分善指顺福分、顺解脱分、顺抉择分。感世间可爱果的善是顺福分善。所造功德回向涅槃,定感涅槃果的是顺解脱分善。暖顶等四加行善根,能顺证见道,是顺抉择分善。
书写、、刻印的体是身业和能发的四蕴,五蕴力体。算及文是语业及能发的四蕴,五蕴为体。数是意思,及能发的心等四蕴为体。
诸法异名。无漏善为妙。染,也叫有罪,或者有覆,或者劣,包含不善和有覆无记。善的有为法应习,包含有漏善和道谛。解脱叫无上,即涅槃。
以上是对十八卷的简略总结,至此业品圆满结束,感恩师父,随喜师兄们的学修,愿我们破除一切障碍,早日通达俱舍的内涵,让我们在世亲菩萨的引导下开智慧门,到涅槃城。
德慧俱舍十八卷总结
十八卷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五无间业、菩萨相和施戒修三福。
五无间业中,除破僧的体为语业中的诳语外,其他四个都是身业,出佛身血是杀生加行,杀父杀母杀阿罗汉都是杀业道。
破僧的体从所破的角度是不和合性,即于和合上的非得,属不相应行,无覆无记性。从能破的角度体是诳语,感无间地狱一劫受苦,若造多个无间业,随罪增苦增。能破僧者唯是见行持戒清净的比丘,所破的处所是远离佛处,对境是愚夫,圣者已证无我不能被破,也有说证忍位以上的不能被破。当他们认可佛之外另有大师,八正道外的非法为道时,则破僧成就,僧破必不经宿,夜半必和。唯佛住世时在赡部洲九个以上比丘能破法轮僧,两边各四,能破一人。破羯磨僧通三洲及佛不在世时,至少八人。六个时间不会有破法轮僧,一是佛初转法轮,二是佛将入般涅槃,三是疱未现时,正戒上邪戒为疱,正见上邪见为疱。四是第一双未出现前,第一双指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因法尔是二尊者令所破僧和合。五是佛灭度后,六是未结界时。成无间罪的缘是坏恩田或功德田,即使父母转形,如男变女,杀之仍是无间业。生母和养母二者,杀生母成无间,因身由母血生故。如果误杀父母不成无间,误杀罗汉则成无间。以打心而非杀心出佛身血不成无间。若杀时是有学,杀加行后被示者证阿罗汉方死,则杀者不成无间。造了五逆加行中间,一定不会证得离欲界染污或者证果。破僧是一切恶业中最重的,因破了佛的法身,破僧时,离染、入道、证果、漏尽等都会停止。感有顶天的业是世间善中最大的,如果包含出世间善,则金刚喻定相应的思是最大的善业。无间同类中,污母或污无学尼是杀母同类,杀住定菩萨是杀父同类,杀有学圣者是杀阿罗汉同类,夺僧和合缘如饮食衣药等是破僧同类,破坏佛塔是出佛身血同类。
有三时障在此三时,异熟业会有极大的障碍,一是将证加行道忍位,因证忍位后再也不生恶趣,故感恶趣的业极为障碍。二是将证不还果时,因再不生欲界,故欲界业极为障碍。三是证无学时,因永出三界,故三界业皆为障碍。
下面明菩萨相,因俱舍中许三十四念成佛,即佛一座中从凡夫证到见道、修道直证佛果,故成佛前的菩萨位皆是凡夫,有部中菩萨没有十地的安立,故不同于大乘中初地菩萨见道的说法,以下对菩萨相的安立中始终要注意与大乘五道十地安立的区别。
菩萨三无数劫圆满后,还要用百劫修相好,从开始修相好时称为住定菩萨,之所以称住定菩萨因为有六事决定,一定生善趣,二定生贵家,三定具足殊胜诸根,六根殊胜无缺;四定是男身,五念定,常能忆宿命;六坚固定,修善中精进不退。
菩萨修妙相业。修妙相是思所成业,赡部洲男身对佛前思佛相好,释迦佛因特别精进,超九劫,九十一劫即圆满三十二相。每一相称为百福庄严,因要一百个善思。以足平满相为例,前五十念修治身器令其清净,次一念引出相好,后五十念令其圆满。五十善思,是指十善业道各有五思,以不杀生为例,一离杀思,二劝道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
三无数劫中,菩萨初阿僧祇劫供养七万五千佛,中供养七万六千佛,后供养七万七千佛。菩萨最初在古释迦牟尼前发心,第一无数劫满逢宝髻佛,第二无数劫满逢燃灯佛,第三无数劫满逢胜观佛。
菩萨何时圆满六度?由悲心普施一切有情时布施度圆满。菩萨被析身心无少忿时戒忍圆满,其中不思报复戒度圆满,心无少忿忍度圆满。菩萨见底沙佛入火定,以偈赞佛七日不辍,时精进度圆满。金刚喻定时,定慧二度圆满。此处可以看出有部至与大乘的明显不同,大乘中初地至六地依次圆满六度,而有部中直到成佛前一刹那的金刚喻定才圆满定慧二度。
以下是施戒修三福业事。善故名福,业是三业,事是业之所依。以施为例,布施时的身语二业是福业事,施时之思是福业,思不能依自己,故不是事。施时与思俱起的其他心所及四相、得等仅是福。戒、修如此类推。
以无贪心发起身语的舍称为施,能发的为受等四蕴,五蕴为体。施能感大富果。
从利益自他的角度作四料简,仅利益自己如一切凡夫和未离欲圣者布施佛塔,塔不受用故不益他,施者能感富果故自益。仅利益他如离欲圣者布施他有情,自己第二生不受施果故不自益(不生欲界)。自他俱益如一切凡夫和未离欲圣者布施他有情。自他俱不益为离欲圣者 施佛塔,为报恩故。
施果的大小需由施者、所施的财、施的田即对境的差别来判断。
由施主的差异果有大小,施主如果具七圣财,由具多少而果有大小,七圣财即信、戒、多闻、慧、舍、惭、愧。从施的行为而果有差异,施主能作蔹重施、自手施、应时施和无损施,由敬重施感他人尊重,由自手施感广大财爱乐受用。由应时施感应时财所需应时。由无损施感难夺财,不为水火等五家所夺。
由施的财异故果有差别,施物色香味触,色殊胜感得妙色,好香感得好名声,味美感得大众爱乐。妙触感得柔软身且有随时乐触。
由田异感果差别。由布施对境的五趣、苦多少、恩德、功德大小而果不同。由趣异如施旁生得百倍果,施犯戒人得千倍果。由苦异如施七有依福不可量,如行路人、羁旅、病人、看病人、施寺园林、施常食、随时施。由恩田异如施父母得万亿倍果。施功德田如施持戒人得亿倍果,施佛得无量果。
施中最殊胜的有三种,一是圣者施圣者。二是菩萨为普利有情行施。三是八种施中第八种即为了庄严心行施,如为了除悭吝,为得定,为证涅槃而行施。
施圣者其果无量,施凡夫果无量的有五种,一父、二母、三病人、四说法师、五最后身菩萨。
诸业轻重的差别由六因,由最初造业的意乐,加行,引根本业道的思,根本业道所对的田,根本业道和之后的后起,由上六因是下上品而成业的轻重,六因都是下品最轻,都是上品最重。
由审思作的业,圆满趣果的业、无对治的业、有同类业助伴的、、感异熟果的业都是增长业,反之仅是造作业。
施佛塔虽塔不受用,有舍类福。因福有二类,一是舍类福,舍已便起。二是受用福,要受施者受用所施物方起。
即使所施为恶田也会感可爱果,因为种子和果是相顺的,善的种子不会结出苦果。
以下明戒、修。离开犯戒和遮罪名戒,各有表和无表二。戒有四种功德则清净,一不为犯戒坏,二不为犯戒因坏,犯戒因指贪嗔等烦恼。三依四念住对治等。四是回向涅槃,不为生人天持戒。有余师说由五因戒清净,一是离恶根本,二离犯戒的方便,三离恶寻思,四念三宝等摄受,五回向涅槃。
修类福,等引善即定相应善叫修,因为特别能熏习心。离开沉掉是等,引生功德名引,等引是定的异名。从殊胜作用的角度,戒能感生天的果,修能证解脱。虽然施也能感生天,不如戒殊胜。戒也能引生解脱,是解脱的远因,不如修殊胜。
经中有说梵福量,有十因能感一梵福量。一是供佛身建塔,二是供养僧伽寺庙园林,四事供养。三是佛弟子破已能令和合。四是于有情普修慈悲喜舍等。五是舍自身命救母命。六是舍自身命救父命。七是舍自身命救 如来。八是自己出家。九是教他出家。十是请说法。经部和大众部认为一梵福量是感得梵辅天即四十中劫的福。有部认为一梵福量是感一个相好的福。
法施指如实、无染说法。如实是指没有错误,无染指不为名利说法。
经中说顺三分善指顺福分、顺解脱分、顺抉择分。感世间可爱果的善是顺福分善。所造功德回向涅槃,定感涅槃果的是顺解脱分善。暖顶等四加行善根,能顺证见道,是顺抉择分善。
书写、、刻印的体是身业和能发的四蕴,五蕴力体。算及文是语业及能发的四蕴,五蕴为体。数是意思,及能发的心等四蕴为体。
诸法异名。无漏善为妙。染,也叫有罪,或者有覆,或者劣,包含不善和有覆无记。善的有为法应习,包含有漏善和道谛。解脱叫无上,即涅槃。
以上是对十八卷的简略总结,至此业品圆满结束,感恩师父,随喜师兄们的学修,愿我们破除一切障碍,早日通达俱舍的内涵,让我们在世亲菩萨的引导下开智慧门,到涅槃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