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 回复: 0

俱舍论二十卷总结——华藏

[复制链接]
查看51 | 回复0 | 2025-6-21 0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俱舍论)第二十卷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二的体会:

从5月19日开始,德慧师兄带着我们一起学习俱舍论第二十卷,很快就学完了第二十卷全部内容。
此卷内容不多,但难点很多,难点太高,整个俱舍论此卷是高难度的难点。如果是第一次学习俱舍论的师兄确实有点困难,但通过德慧师兄的善巧引导,随喜赞叹师兄们都挺过来了,没有掉队退却的。真是非常赞叹师兄们的精进!
此卷内容是延续十九卷明惑体中相关部分:丙六:明惑能系:丙七:明惑随增:丙八:明次第起。
乙三:杂明诸烦恼起:一:明漏等四门:
丙六:明惑能系:就中分二:一:约世明能系:二:约断明能系。就约世明能系中分二:
一:正约世明系:二:明三世有无。
第一:正约世明系。论云:谓诸有情,于此事中(所系境事)随眠随增。应说过去,现在,未来,何等随眠,?能系何事?颂曰:若于此事中,未断贪嗔慢,过现若己起,未来意遍行。五可生自世,不生亦遍行,余过未遍行,现正能缘系。
明惑能系,这个烦恼能够系缚,烦恼有系缚的能力。
随眠要随增的,在这个事上那就要是系缚。事就是境,或叫事情上,烦恼要随增的,系缚在这个事上的这个东西,它有系缚的力量,叫系缚。哪一些随眠以够系缚哪些事上?从这个系的问题产生这个三世的能系。
烦恼有自相惑和共相惑。此先说自相惑:未断贪嗔慢,贪嗔慢三个,过去的现在的假使已经生起来的,但是“未断”,未断最重要,如果没有断,它能系三世。
未来意遍行,“,假使意”这是有部的概念。未来是第六识,都是遍行,遍三世。
五可生自世,“五”即前五识

假使它未来能够生的,就是它的未来世那么只系于自世,不遍行,假使不能生的,也属于遍行。这是说贪嗔慢,自相惑。(缘别法起)祥见上图。
“余过未遍行”除了贪嗔慢以外的(十烦恼中除上三,余七即五见,疑,无明)是共相惑(缘多法起),过去未来的,遍三世。“现正能缘系者,见,疑,无明,于现在世,正缘境时,随于何境,能系此事,此现在惑,虽具二遍,以不定故,不说遍行。此能系字,通上诸句,思而可知。
戊二:明三世有无:
有部宗认为,承许三世实有,才是有部的人。但经部不许,欲将破彼。有部从教证,理证阐述其三世实有的根据。颂曰:三世有由说,二有境果故,说三世有故,许说一切有。有部强调“三世实有一∶是经说故。第二∶从教证上有二个理由。第三有境。
”引经言:苾刍当知,若过去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勤修厌捨,以过去色是有故,应多闻圣弟子众勤修厌捨:若未来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勤断欣求,以未来色是有故,应多闻圣弟子众勤断欣求。有部它说这些都是佛说的,过去实有,未来实有,那就是三世有。
第二个理由:二有境果故,契经说,识二缘生,如说眼识以眼及色为二缘,乃至意识,以意根及法为二缘,意根过去,法通三世,过未若无,能缘意识,应阙二缘:过去无故,便阙意根:过未无故,復阙法境。以上教证也。
此中先要明白,识二缘生,即是识要生,最少二个条件,(八规矩颂有九个条件)如眼及色为二缘才能生起眼识。眼耳鼻舌身意,及色声香味触法各自相应而生各识。意根及法为二缘为喻:意根缘法境,意识生起来。意根本身是无间灭意,灭掉就是过去,如果过去没有的话,那意根就没有了。那想过去昨天的事情,或者前段时间所做的某个事,缘过去的境,可以缘一定能产生意识。明天想做什么,也能生意识。你说过去,未来是没有的,那意识就生不起来。佛说的二个缘能生意识,怎么讲呢?所以过去,未来是有的,意根能起作用的,缘三世境都能生意识。这是有部的教证。
第三有部举岀二个理证:初理者,以识起时,必有境故,有境识生,无境不生,其理决定。过未若无,所缘无故,识亦应无。有果者,第二理也。又过去业,有当果故,过去若无,其过去业,体应非有,由业无故,当果应无。既业有果,故知过未理必实有。
无境不生,没有境初不能生。其理决定,这个道理是肯定的。由此而推过未若无,过去未来若没有的话,所缘无故,识亦应无。但是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昨天的事,很容易想起来,如果过去的境没有的话,那识怎样生起来?所以这个意识能生起来,可见得过去,未来的境是有的。
第二个理证:又过去业,有当果故。过去的业,能感将来果。假使过去的体没有的话,那业也不存在了,业不存在了,当来的果也感不岀来了。过去若无,当果应无。既业有果,过去的业将来能感果的话,可知过去未来,决定是有的,理必实有。
所以有部结宗:说三世实有故,许是一切有宗也。
二:叙说定宗:
有部本宗,内部有几个争论自立宗观点。谁所立世,最善可依(问宗差别?)颂曰:
此中有四种,类相位待异,第三约作用,立世最为善。
有部自宗有四种解释:一是由类不同,三世有异(尊者法救)谓从未来至现在时,捨未来类,得现在类,若从现在流至过去,捨现在类,得过去类。但类不同,非体有异。因为类不同分三世,体都是三世实有的。他打了喻:如破金器,作余物时,形虽有殊,金色无异。就是说金子你把它变成耳环,戒指,手串等,形状可以不断地变,但金子的质体没有变。
说相不同,三世有异。(尊者妙音)一切法都有三个相:即过去相,现在相,未来相。它法在过去的时候,它就跟过去的相合,而现在相跟未来相並没有丢掉,还是在那里,但是没有合起来。他举个喻:从前的男人,有三个妻子。与这个女人一起的时候,其他二个女人还在,但其在当时未予显现。再是一个人口袋有三张百元大钞,当拿岀一张来使用时,其它二张仍在的口袋里边,没有显现出来。
说位不同,三世有异(尊者世友)。未作用位,名为未来:正作用位,名为现在:作用谢位,名为过去。至位位中,作异异说。如運一筹,置一位名一,置百位名百。置千位名千历位有别,筹体无异。处在那位置,就作那个位置的说法。亦举一喻:算盘上的珠子,你把它放在个位上。它代表一:你把它摆在百位上,它代表百:算盘珠子是一样的,算盘珠子跟法体一样,正在作用的时候,就是现在,作用谢掉了,就是过去,作用还法没有起来,是未来。
说待不同,三世有异。(尊者觉天)待谓观待,前观于后,名为过去:后观于前,名为未来:观待前后,名为现在。亦举一喻:如一女人,名女,名母,观母名女,观女名母。
四种都有一个原则,法的体是不变的,三世都是实有的。既然实在有的,那就是成现在了?不是,因为它的类不同,它的相不同,它的位不同,它的观待不同,它成了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四位尊者,他们解释有部承认三世的法都有实体,而有三世的变化,各自这样安立的。
世親菩萨评云:法救执法有转变故,应置数论外道朋中,以数论执法有转变故也。妙音所立,世相杂乱,三世皆有三世相故。觉天所立,世还杂乱,三世法中,应有三世,谓过去世,有多刹那,前后刹那,应名去来,中名现在,未来现在,类亦应然。故此四种,第三世友,立世最善,以约作用位,立世差别故。
己二:应破:
经部广破有部,颂曰:何礙用云何,无异世便坏,有谁未生灭,此法性甚深。
经部与有部进行大辩论,经部提出质问,“何礙用”你这个作用过去未来没有起,到现在起来了。那么是什么东西阻止它不起来?“用云何”现在起来,这个作用是什么东西把它引出来?有部就要救,“无异”法体跟作用是没有异的,有体必有用,体就是用,离不开的,体是一个,用也不会无穷。经部说:照你这样说,三世就不能安立了。体既恒有,用亦应然,何得有时,名为过未?故彼所执世义便坏。经部继续破,有谁未生灭,用道理来破有部,你说过去,未来的法跟现在一样,实在是有的。那都应该都叫现在。为什么那个没有生岀来的叫未来?生了之后灭掉的叫过去?法没有动,那个法都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那你怎么安立三世呢?“故不许法本无今有,有已还无,则三世义皆不成立”。这是经部说法。未来的法还没有生起来,没有体的,但是因缘和合,假相显了,有体了,但是等因缘幻灭,因缘散了,这个法过去了,法体就没有了。本无今有,本来一切法是没有的,现因缘和合而有。本无就是未来没有体的,今有,现在有体的,有了之后过去了,也没有体了。如果你有部不承认过去,未来没有体,现在有体的话。你的三世安立是不会成功的,皆不成立。
经部又给有部来个总结:汝萨婆多,许体恒有,而说性非常,如是义言,所未曾有。依如是义,故有颂曰:“许法体恒有,而说性非常,性体復无别,此真自在作”此是经部宗调笑有部。意谓你部体是恒有,性又非常,跟大自天有什么区别吗?
有部无话可对,借此法性甚深故而搪塞之。
丁二:约断明离系:问:有些事己断,是不是就离系?另外一个是这个事己离系了,它是不是断掉了?回答是:若事离系,彼必己断。有事己断而非离系。断非离系,其事云何?颂曰:于见苦己断,余遍行随眠,及前品己断,余缘此犹系。
从见道方面而说,苦智己生,见苦己断:集智未生,有余集谛遍行随眠也。此集下遍行随眠,缘此苦谛,犹系也。是则苦谛虽断,而集惑犹系,是名断非离系也。
于修道位九品随眠,于前八品,随断何品,名前品己断,前品己断,未断后品,能缘此前品者,于前品犹系,故前品虽断,而后品犹系,是名断非离系。
丙七:明惑随增:
丁一:正明惑随增:论云:何事有几,随眠随增?(问也)若随事别答,便费多言论。是故应造略毗婆沙,由此虽劳少少功力,而能越渡大大间流。谓法虽多,略有十六种,即三界五部,及无漏法,以缘彼识,名数亦然(识亦十六)。应知何法何识境,易思何事何随眠随增(境识既解,境即是事,事上惑增,自当了也。此中且应知,何法何识境?)颂曰:见苦集修断,若欲界所系,自界三色一,无漏识所行。色自下各三,上一净识境,无色通三界,各三净识境。见灭道所断,皆增自识行,无漏三界中,后三净识境。前面二个颂,把苦集修三部,在三界中什么识缘什么境。后一个颂,上二句明灭道境,下二句明无漏境。
见苦集修断,通标三界三部:若欲界所系的话,自界三色一,无漏识所行。欲界所系的苦集修所断的法,它有五个识能缘它,欲界有三,即苦集修下面的识,能缘它。色界一即修所断,得缘欲界苦集修也。无漏识也能缘欲界的苦集。
色自下缘,上一净识境,谓色界所系,苦集修断,自界及下欲界各三识,无色界修所断能,色识各三界苦集修故,兼无漏净识。此八个一一各皆容缘色界苦集修断也。无色通三界,各三净识境。无色所系,苦集修断,通三界各三为九,加无漏识,共十识缘。此之十识,一一皆容无色界苦集修也。
见灭道所断,皆增自识行者,约三界说。且欲界系见灭所断,为六识缘,五识如前,更增第六见灭所断识。见道所断,亦六识缘,五识如前,更增第六见道所断识。自谛下识,名为自识也。色界内灭见道所断,各为九识缘,八识如前,各增自一。无色界见灭见道,各十一识缘,十事如前,各增自一,准前欲界说也。
无漏三界中,后三净识境者,谓无漏法,通十识缘,谓三界中,各后三部,即见灭,见道,修所断识,兼无漏识,共十个识。此之十识,一一皆容缘无漏也。
论云:如是了知,十六种法,为十六识所缘境己。今应广辨,何事何随眠随增。若别疏条,恐文烦广,故我于此,略示方隅。且有问言:所系事内,乐根有几,随眠随增?
应观乐根,总有七种,:谓欲界一,即修所断(乐在五识,故唯修断)。色界五部,(色有意乐,故通五部),无漏第七,(谓第三禅,无漏乐也)。无漏乐根,非诸随眠之所随增,如前己说。七中前六(谓欲界一,色界五也),随其所应,欲修所断,及诸遍行,色界一切,随眠随增(欲界修断,缘自部乐,及苦集遍行随眠,能缘修断乐,色界乐根,既通五部,故一切识皆缘乐根。言一切者,五部惑也)。
若有问言:缘乐根识復有几种,随眠随增,(前约乐根,此约乐根上识也?)应观此识,总有十二:谓欲界四,除见灭断(解云:欲界见苦,见集遍行,及修所断,能缘乐根,欲界道谛,邪见,见,无明,皆缘无漏乐也。灭谛体非乐根,故灭谛所断,不缘乐也),色界五部,无色界二,即见道谛及修所断(无色道谛,邪见,疑,无明,缘下第三禅无漏乐,故无色道谛所断,有缘乐识也。无色修所断生得加行善,通缘九地类智品道,故彼修断,得有缘下第三禅无漏乐根识也),无漏第十二,皆能缘乐根(此上明缘乐识总计有十二也)。谓欲界四,色界五,无色二,十一识,加无漏识,共十二也。此十二识,无漏识是不能烦恼随增的,要除开。欲界有四部,色界有为缘,无色界二部,及诸遍行,随眠随增。
若復有问言:缘缘乐根识,復有几种随眠随增?(解云:此问乐根识上的识,随眠随增也?)应观此识,总有十四,于前十二,更加二种,即无色界,见苦集断(取遍行也)。如是十四识,能缘缘乐根(能缘缘乐上识),随其所应,欲色如上,无色四部,除见灭断,随眠随增(此正明随增,上来具注论文,欲令寻论者,易晓其义)。
丁二:明有眠心:论云:若心由彼,名有随眠,彼于此心定随增?此不决定,或有随增,谓与心相应,及缘心未断,相应己断,则不随增,依此义门,故作是说。颂曰:有随眠心二,谓有染无染,有染心通二,无染局随增。
有染心通二者,有染污心,名有随眠。此有随眠,通有随增,或不随增,故云二也。有随增者,一谓染心与惑相应,随眠未断,二谓缘此染心,随眠未断,故名有随增。不随增者,此谓染心,相应己断,则不随增,仍说有随增,以恒相应故,己断缚性,故不随增。不断伴性,故恒相应也。相伴性,必不可断,有伴性故,名有随眠。
无染局随增者,简不随增故名为局。以无染心,非惑相应,不由伴性,名有随眠。唯局随增,名有随眠,谓由随眠,缘无染心,随眠未断,名有随眠。言未断者,随增义故,故唯局随增,名有随眠也。
八:明次第起:
如上所说,十种随眠,次第生起,谁前谁后?颂曰:无明疑邪身,边见戒见取,贪慢嗔如次,由前引后生。
先由无明,于谛不了,由不了故,次引生疑,于四圣谛,生犹豫故。疑而生邪见,拨无四谛,引身见生,执为我故。引边见生,谓依我执,断常边故。从此边见,引生戒禁取,便计前执,为能净故。从戒禁取,引见取生,执能胜故。从此见取,次引贪生,谓自见中,情深爱故。次引慢生,恃自见解,生高举故。从此慢后,次引生嗔,违己见中,必憎嫌故。这是俱舍论中按烦恼生起次第而说。但世间亦有越次第的,它前后就不一定是这样的了。
丁二:明起惑因
从此第二,明起惑因。论云,诸烦恼起,由几因缘?颂曰:由未断随眠,及随应境现,非理作意起,说惑具因缘。
烦恼生起的因缘有几个?第一烦恼没有断,它的种子还在。第二随应境现,惑界境也,言随境者,随其所应,如顺境生贪,违境生嗔。第三非理作意起,起惑加行也。一个是因,一个是境,一个是加行。三个因缘具足,烦恼决定生起。
乙三:杂明诸烦恼起:分三:一:明漏等四门:二:明结等六门:三:明五盖差别。
丙一:明漏等四门:分二:一:岀体:二:释名。
一:岀体:论云:即上所说,随眠,並缠,经说为漏,瀑流,轭,取。漏谓三漏:一:欲漏:二:有漏:三:无明漏。言瀑流者,四瀑流:一:欲瀑流,二:有瀑流:三:见瀑流:四:无明瀑流。轭谓四轭:如瀑流说。取谓四取:一:欲取:二:见取:三:戒禁取:四:我语取。这些都是烦恼的别名,其体云何?颂曰:
欲烦恼並缠,除痴名欲漏,有漏上二界,唯烦恼除痴。同无记内门,定地故合一,无明诸有本,故别为一漏。瀑流轭亦然,别立见利故,见不顺住故,非于漏独立。欲有轭並缠,见分二名取,无明不别立,以非能取故。
此是将108个烦恼在五部三界中各个名称而加阐释:从前二颂明三漏。次一行明瀑流及轭,后一行明取四取。三漏中:一:欲漏,欲界系根本烦恼,除痴有三十一个,加十缠共四十一个:
有漏:上二界根本烦恼,除痴各二十六个,二界合共五十二个:
无明漏:三界无明各有五种,共十五物,由无明为三有根本,别立一漏。三漏是:四十一加五十二是九十三,加十五,一共是108个。
瀑流轭亦然者:瀑流与轭,体与漏同,故说亦然。谓前欲漏,析岀诸见,名欲瀑流,及名欲轭。如是有漏,析岀诸见,名有瀑流,及名有轭,析岀诸见,名见瀑流,及名见轭。四瀑流:一:欲瀑流:欲漏除见,有二十九。谓贪,嗔,慢,各有五种(十五也)疑四(四谛下疑也)加十缠,共二十九。
有瀑流:有漏除见,有二十八。谓贪与慢各十(上二界各五,总成二十),疑八(上二界各四,疑成八)加前二十,共成二十八。
见瀑流:三界中各十二见,共三十六(苦下五见,集灭各二见,道谛下三见,故成十二)三界都是十二共三十六也。
无明瀑流:三界无明各有五,共十五物。欲瀑流:29:有瀑流:28:见瀑流:36:无明瀑流:15:四瀑流共也是108个。
欲有轭並痴,见分二名取者,此明四取:体同四轭。欲轭並痴,名为欲取有轭並痴,名我语取。见轭分二:一名戒禁取,二名见取。
四取:二:欲取:欲轭並痴有三十四。(谓贪嗔慢无明各五,成二十,疑有四,並十缠)共三十四。
二:我语取:贪慢无明各十,疑有八合三十八。(色界,无色界的取叫我语取。谓贪,慢,无明各十,即色界五,无色界五上二界各十,疑色界四,无色界四)共三十八。
戒禁取:三界各二,成六。
见取:三界中各有十种见(十二见中,苦下五见,集下二见,灭下二见,道下三见,成十二见。除二戒禁取,苦下,道下二戒禁取)共三十物。
四取:欲取34:我语取:38:戒禁取:6:见取:30合计亦是108个。
无明不别立,以非能取故者,不立无明,别为取者,故名为取,谓不了相,名为无明,非能取故,不立为取,但可与余,合说为取。此上四取,依萨婆多宗说也。
若依经部四取,谓以贪为体性。贪缘五欲境起,名为欲取:贪缘六十二见起,名为见取:贪缘戒禁起,名戒禁取:贪缘三界我语起,名我语取。故彼四取,以贪为体。
丁二:释名:论云:此随眠等名有何义?颂曰:微细二随增,随逐与随转,住流漂合执,是随眠等义。
释曰:微细者,释随眠义也。根本烦恼,行相难知,故名微细,犹如眠也。
二随增己下,,三义释随。一:二随增者,所缘随增,相应随增能随烦恼,于所缘境,及所相应增昏滞故。二:随逐者:烦恼起得此烦恼得,随逐有情,常为过患也。三:随缚者,烦恼现行,随缚有情。
住流漂合执者,释上漏等名也。住者,能令众生久住生死。流者,能令有情三界流转,于六根门,泄过无穷,故名为漏。漂者,极漂善品,故名瀑流。合者,和合有情,受种种苦,,故名为轭。执者,为有漏依,执取生死,故名为取。
以上是我对第二十卷的内容作了个简单的汇总合集,不敢说总结,纯是抄袭一遍。但对我来说,也大有益处,最少是对其中文义再重新认真疏理了一遍,,在疏理过程中很多不太清楚的好像又明白了许多。感恩世親菩萨的加持!
感恩师父!感恩德慧师兄的教授功德!随喜师兄们的相伴,互为增上,共同精进!随喜自已可以跟着师兄们一起学习俱舍论。让我们发起一个殊胜的愿:祈愿世親菩萨加持,顺缘增长,违缘远去。愿组内师兄们圆满学完(俱舍论)全部内容。并能融化,贯通俱舍论的法义。早证无我,出离三界,趣入涅槃。
                                                       学员:华藏
                                                     2025年6月13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