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 回复: 4

450、修自他相换有何障碍?如何对治?

[复制链接]
查看26 | 回复4 |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略述一下。
善生1 |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答:修习自他相换心有二个障碍,1:认为自己的快乐与他人的痛苦,是由自他不同的身体所产生的,自己的苦乐与他人的苦乐一点关系都没有,就如同此山彼山,自己站在这个山头就认为另外一个山是彼山,但到了彼山,又会生起此山的感觉,所以这只是唯名言假立的,但不同于青黄二色,不管怎样观待都只能生起各自青黄之色,是青色的只能观待为青色,不可能生起其他的颜色的感觉,如《集学论》云:“修自他平等,坚固菩提心,自他唯观待,妾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观谁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观谁而成他。”2:认为他人的痛苦不会伤害到我,所以我为什么要为他人的痛苦去伤脑筋呢?故不需要去除他人的痛苦。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年老时的痛苦,年轻的时候也不会感受到,那为什么还要在年轻时就要为预防年老时的痛苦而去累积财物呢?还有当我们的脚受伤时,为什么我们会用手来帮脚敷药呢?即然手是平,脚是脚,手与脚不同啊是分开的呀,故宗大师说,认为自己不应该为他人着想的想法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
梵心 |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两大障碍:
一、因为执著自性的自他,认为:这是我的苦乐,要遣除、要成办;那是他的苦乐,不必去管。
对治法是思惟:“自”和“他”只是观待而假立,本来没有独立的自性。比如,并没有自性成立的此山和彼山,从此处看,这是此山,那是彼山;到了那边,彼山变成此山,此山变成彼山。
同样,观待“自”,安立“他”;站在“他”的立场上,“他”又变成“自”,“自”又成了“他”,所以,“自”、“他”并没有独自成立的自性。为什么要执著“自”、“他”是一定呢?这和执著“此山”和“彼山”是一定一样可笑。
二、认为:他苦不会转到我身上,不会损害我,所以不必要遣除。
以同等理破斥:年老时的苦不会在年青时感受,故年青时不必准备遣除年老时的苦;脚上蚊虫叮咬之苦不会跑到手上,手不应为脚除苦。
对方说:这不一样。我的老年和青年是一相续所摄,我的手和脚是一身聚所摄,所以和“自”、“他”不同,有必要为此遣除痛苦。
先破“一”:其实,所谓一相续,是对很多个刹那假立的,如对一百零八颗菩提子假立为一串念珠;所谓一身聚,也只是对很多支分假立的。所以,一相续和一身聚是假立的,自我和他我也是假立的,此二者平等不是独立一体。只是因执著对象不同,才导致态度、行为上的差别,即:如果爱执自己的未来,就会为其除苦;如果爱执他人,也同样会为他人除苦。
我们具体来观察,如果爱惜自己的脚,在脚受伤时,手就会遣除脚上的痛苦,如果脚残疾了,心里也会难过。如果爱执自己的老年,就会为老年存款。但是,因为对他人并没有这样爱惜,所以在他人跌倒时,不会伸手去相助;在他人劳累时,不会让他休息;也不会为他人的年老着想。这些都是以爱惜自己、串习我爱执的力量所造成的。
若能反方向不断地练习爱惜他人,串习到一定程度,也会在他人受苦时,于心不忍,或者伸手相助,或者为他的老年和更远的来世着想,甚至会为利益他的生生世世,发愿从生死中救拔他,让他成佛。以爱他执的力量,现在就会为深远的事去发愿、去行动、去回向。

所以,不必要在“自”和“他”上争论,应当以智慧观见这唯一是由爱执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宗莺A | 前天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450、修自他相换有何障碍?如何对治?
答:修习自他相换心有二个障碍,
障碍一:认为自他有固定界限。需观自他无自性,是观待而立,如山的此山与彼山。自他之分如同青色与黄色的区别,是虚妄的分别,实则无自性。
障碍二:觉得他人痛苦与己无关。需思惟老少、手足等关系的观待性,明白自他一体。同理,众生的苦乐相互关联,不应割裂。
修正 | 昨天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修正 于 2025-9-21 10:54 编辑

答:在修学自他相换时,有两种障碍:
第一种障碍,认为他人苦与自己无关,是由自他不同的身躯所产生,就象是青色和黄色不同一样。其实不然,自和他并不是独立自主而有的,而是互相观待下产生,并没有一个永远的我和永远的他。我的快乐、你的快乐,或者我的衰损、你的衰损,也不是独立自主的,是在观待的角度下来说的,就象是彼山和此山一样。这种错误执著,源于独立自主的自性执著,以为不须观待、不须依赖、无有缘起的这一种错误概念。
第二种障碍,认为他人的痛苦不会伤害到我,所以我不需要努力帮助他人除苦。
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和他人是分开的,这种非常强烈的独立自我的概念,障碍了自他相换。
有人认为:虽然老年时的痛苦,少年时不会感受,可是老和幼毕竟是同一个人去承受,老和幼是相续的。就象手和脚虽是分开的,但却是一个身体的手和脚,这跟自和他是不同的。宗大师说:相续与身聚,只是我们意识缘取的概念。并没有所谓老、幼的独立自性,自和他也是如此无有自性,最主要的是看我们的心如何安立。
如何修对治?思惟自他相换的殊胜利益和不修自他相换的过患,由至诚心来修习,思惟自身也是从父母的精血和合而来,细究起来,也是属于别人的,我们的身体是由多支分组成的(头、手、脚等),哪个身是我?思维我与他都是观待成立。所以,当任何一个有情遭受痛苦时,自然产生悲悯心;无论是谁去造善业我们生随喜心。如世之先为仇人,后为挚友,先惧相见,后恐相离。此种先仇后友,无非由爱执力薰习生起。故观他为自,观自为他,亦可因串习生起而除其障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