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 回复: 4

第一、二、三课思考题

[复制链接]
查看112 | 回复4 | 2025-7-4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八识有何规矩?
2、鼻识有何规矩?缘何境?何量?通何性?与哪些心所相应?
3、五根识通九地吗?
4、如何解释遍行、别境、善?
5、何为中二?为何是中?
天涯111 | 2025-7-4 0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八识有何规矩?
答:规矩就是生来就有的规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才可以把他的法义说出来。八识的规矩就是每个识都有他不同的作用,功能,都有他所缘的境,都有他的性,有他的量,比如说八个识的行相,和每个识相应的心所有哪些,它的性通几性,它在哪几个地能够有,这些各种各样和它相关的事情,都把它定死了。以后如果有别人说这个八识的法对不对,我们就可以根据八识规矩颂的标准去衡量,如果和这个规矩相悖就是错误的,相同就是正确的。八识规矩颂就是给八识定了一个尺子。
2、鼻识有何规矩?缘何境?何量?通何性?与哪些心所相应?
答:鼻识的规矩就是可以嗅香臭,缘性境,缘现量,通善恶无记三性,与五遍行,五别境,十一个善心所,两个中随烦恼无惭,无愧,八个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掉举、昏沉、失念、散乱、不正知”心所相应。
3、五根识通九地吗?
答:五根识都通欲界(五趣杂聚地)。眼识、耳识、身识这三个识,在‘’二地”——欲界和初禅里面有。其余两个识没有。
4、如何解释遍行、别境、善?
答:遍行就指遍指的是它遍三性、遍八识、遍九地、一切时。
别境,别别境,所缘之境有四:所乐之境,决定境、曾习境、所观境,各所缘不同,故云别境。
善十一,善心所,依净离染之心所,有十一种,前五识亦得生起。
5、何为中二?为何是中?
答:中二就是指随烦恼里的无惭和无愧。因为在烦恼里,分为根本烦恼,随烦恼,随烦恼又分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无惭无愧属于中随烦恼里的两个。
觉乐 | 2025-7-4 0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八识有何规矩?
八识规矩,表示八识行相,各具境、量、性、界的不同,有其规矩井然而不可杂乱者。八识生起的规律,由规律引申出法义。这八个识,在众生位上,它们的行相、业用、境、量、性、界,固然有其规矩法则,即是在修行证果位上,也有其规矩法则,所以称八识规矩。

2、鼻识有何规矩?缘何境?何量?通何性?与哪些心所相应?
鼻识行相,各具境、量、性、界的不同,有其规矩井然而不可杂乱者;
鼻识通性境,是现量,通三性,与三十四个心所相应(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通欲界的五趣杂居地跟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初禅)。

3、五根识通九地吗?
不通,五根识只通欲界五趣杂居地;
眼识耳识身识通欲界五趣杂居地跟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初禅)。

4、如何解释遍行、别境、善?
遍行者,遍四一切,心得行故,谓三性、八识、九地、一切时、俱能遍故;
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者,别别缘境而得生故,所缘之境则有四:乃所乐之境、决定境、曾习境、所观境、各缘不同,故云别境;
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善十一心所:信、无贪、无嗔、无痴、惭、愧、精进、不放逸、轻安、行舍、不害;
前五识受第六识的影响与遍行、别境、善等三十四个心所相应。

5、何为中二?为何是中?
中二是两个中随烦恼无惭、无愧;
烦恼分为根本烦恼跟随烦恼,随烦恼又分为大随烦恼,中随烦恼跟小随烦恼,中就是中随烦恼。
如意 | 2025-7-4 0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八识有何规矩?
答:八识的规矩有两种:一个是它本身的规矩;一个是我们给它定的规矩。八个识在三境中所缘何境,在三量中能缘何量,在三性中通何性,是否通三界九地,与哪些心所相应。这八个识,在众生位上和修行证果位上,它们的行相、业用、境、 量、性、界,固然有其规矩法则。
2、鼻识有何规矩?缘何境?何量?通何性?与哪些心所相应?
答:鼻识仅在欲界五趣杂居地有,到了二地以上,就是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初禅天就没有了。  鼻识缘性境、现量,通三性。   鼻识与三十四个心所相应,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随烦恼无惭、无愧、八个大烦恼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根本烦恼贪嗔痴。
3、五根识通九地吗?
答:五根识不通九地,五根识在一地,就是欲界五趣杂居地都有,到了二地,就是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鼻识、舌识就没有了,只有眼识、耳识、身识,再到三地以上,就是色界二禅定生喜乐地眼、耳、身三识也没有了。
4、如何解释遍行、别境、善?
答:遍行指的是它遍三性、遍八识、遍九地、一切时。   别境是别别而生,各所缘不同,所缘的境有四个,欲缘所乐境;胜解缘决定境、念缘曾习境、定缘所观境专注不散、慧缘所观境能做拣择。  一切恶不造,能感安乐果的就是善,善十一只有一个善性,能遍九地。
5、何为中二?为何是中?
答:中二,就是无惭、无愧。我们把无惭无愧的行相分成轻的、中等的、最重的,这三种方式,它属于是中等的。随烦恼分大、中、小,从缘的宽度里面说,无惭无愧属于中,它们不仅仅是前五识能生起来,意识也能生起来。
水中月 | 2025-7-5 0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八识有何规矩?
答:规矩有轨范、法则的意义。八识规矩,表示八识行
相,各具境、量、性、界的不同,有其规矩井然而不可杂乱者。八识生起的规律,由规律引申出法义。这八个识,在众生位上,它们的行相、业用、境、量、性、界,固然有其规矩法则,即是在修行证果位上,也有其规矩法则,所以称八识规矩。
2、鼻识有何规矩?缘何境?何量?通何性?与哪些心所相应?
答:鼻识升起时第一刹那闻到一个味道,能突然意识到,味道是什么,仅在五趣杂居地有,到了二地以上,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初禅天就没有了。
鼻识是缘性境,现量,它通三性(善,恶,无记)
鼻识与34个心所相应→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随烦恼有二(无惭、无愧)、大烦恼有八个(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根本烦恼有三(贪嗔痴)
3、五根识通九地吗?
答:五五根识不通九地,五根识仅在欲界五趣杂居地有,到了二地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时鼻识、舌识就没有了,只有眼识、耳识、身识,再到三地以上,就是色界二禅定生喜乐地眼、耳、身三识也没有了。
4、如何解释遍行、别境、善?
答:遍行有五个心所(作意,触,受,想,思),它遍八识、遍九地、一切时、通三性。
别境五个心所(欲,胜解,念,定,慧),它是别别缘境而生,各缘不同,所缘的境有四个,所乐境;决定境、曾习境、所观境令专注不散
善有十一心所(信、无贪、无嗔、无痴、惭、愧、精进、不放逸、轻安、行舍、不害),善能感得安乐的果。
5、何为中二?为何是中?
答:中二是随烦恼无惭和无愧。
为中是因为烦恼有根本烦恼,大烦恼,小随烦恼,它是所生的烦恼有轻重差别,大小不同,它在中间故为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