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善心所为何从信到不害如此安立次第?
答:这是从因的角度来讲善心所安立的次第,所有的善心所生起的第一个就是信,信为道源功德母。有信心之后就会产生欲乐,有欲乐心才会精进善法,在行善的时候,自己没有做好就会惭,做得不好,对不起上师三宝,就生愧,透过精进学习,生起了无贪、无嗔、无痴这三善根。三善根上再加上精进,才会有后面的轻安、不放逸、舍,不害的体是无嗔,是悲,大悲心生起来就要进入大乘菩提心,悲是最难生起的一个心所。
2、惭愧为何是善心所?
答:惭是依自己和依法的力量,尊重贤善的法、贤善的人,止息恶行,能对治无惭。 愧是依世间的一些力量,不崇拜尊重那些暴恶的事情、暴恶的人,止息恶行,能对治无愧。
3、精进和不放逸有何区别?
答:共同点:它们都是断恶法和修善法。不同点:精进是对善法要修,恶法要断,有一直往前,坚固、不退的勇气。主要是对治懈怠,不断地做善事,圆满成就善法为业。 不放逸是远离五尘,依止无贪、无嗔、无痴乃至精进这些善心所,把不善全部舍掉。主要是对治放逸的,防修为性,防心不做坏事为主,它本身没有体性,是由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这四个法合拢来的。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
4、慈心、悲心分别对应哪个善心所?
答:慈是与乐,对应的是无嗔; 悲是拔苦,对应的是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