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4| 回复: 4

第十五课思考题

[复制链接]
查看114 | 回复4 | 2025-6-10 0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嫉和慢有何区别?
2、悭和惜福有何区别?
3、懈怠、放逸有何不同?
4、掉举和散乱有何区别?
5、何为正知?何为正念?
如意 | 2025-6-10 0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嫉和慢有何区别?
答:嫉妒的特点是见不得他人比自己好,担心别人超过自己。慢是和别人比觉得自己比别人好。
2、悭和惜福有何区别?
答:惜福是说,这个东西我节省下来,留给别人用,主要是考虑别人,对于别人有帮助才是惜福。悭贪是说,这个东西我不用,都收藏起来,也不给别人用。
3、懈怠、放逸有何不同?
答:懈怠是耽着享乐,退失善法,对善的要修,恶的要断这些事情懒惰,能障精进。  放逸是对于恶法不防护,对善法不能修,放纵自己,障不放逸。
4、掉举和散乱有何区别?
答:掉举是从贪引出来的,心是高举的,所缘的境是喜乐等事,是一缘多解,能障行舍、奢摩他。 散乱是从贪嗔痴引出来的,心是流散的,一直停不下来,所缘的境是不确定的,各种胡思乱想,是一心多缘,能障正定。
5、何为正知?何为正念?
答:心缘善法,时刻不离,此即正念;常反观自心,是否缘于善法,若见放逸则及时纠正,此为正知。比如嘴里念“南无咕汝呗”,是正念,心里面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念,“南无咕汝呗”,这是正知。
天涯111 | 2025-6-10 0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嫉和慢有何区别?
答:嫉心所是对于他人的长处、优点、成就等心生嫉妒,体性是瞋的一分。
慢心所是基于自己的能力、地位、财富等方面,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评价而轻视他人的。
2、悭和惜福有何区别?
答:惜福是这个东西我节省下来,留给别人用,惜福的特点必须是产生福报的,比方说,一个馒头吃不完丢了,就浪费了。如果这个馒头布施给狗,也是惜福。
悭贪是说,这个东西我不用,也不给别人用。
3、懈怠、放逸有何不同?
答:懈怠心所就是懒惰,对于修善断恶之事不想做,既不修善,也不断恶。
放逸心所是纵逸放荡身心。是对于染污之事不能防护,而令清净之法不能修习,以懈怠及贪瞋痴为体。
4、掉举和散乱有何区别?
答:散乱是你本来你观、修定的时候,你观阿弥陀佛的,散乱心一来,不观阿弥陀佛,观昨天看的电视去了,这个都脑筋里现出来了,它是所缘的境跳掉了。
掉举是行相改掉了,缘没有动,你说你缘的阿弥陀佛,你本来是缘他的三十二相,或者他的功德,你现在缘到阿弥陀佛身上颜色很好看,没有想到功德上去,心里想了另外一个东西去了,那这个境还是阿弥陀佛,没有跳开。
5、何为正知?何为正念?
答:正知是能正确的了知各种法。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正念是把自己的心放入善心当中,不让它放在邪恶或者不善心当中。
水中月 | 2025-6-12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嫉和慢有何区别?
答:嫉→担心别人越过自己,对他人来说。
慢→觉得自己很有能力,比他人强,与自来说。
2、悭和惜福有何区别?
答:悭吝是自己不舍得用,也不舍得给他人布施。悭吝有损福报。
惜福是自己不舍得,却舍得布施给他人,对他人有帮助,惜福可以增长福报。
3、懈怠、放逸有何不同?
答:懈怠→耽着享乐退失善法,不修善。
放逸→对于恶法坏事不防御,对恶不防护。
4、掉举和散乱有何区别?
答:掉举者→贪分所摄,心高举多缘喜乐之事。
散乱→贪嗔痴分所摄,心东跑西跑
5、何为正知?何为正念?
答:正知→能正确了知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正念→正确了知自己的所缘当下的起心动念。
觉乐 | 2025-6-12 05: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嫉和慢有何区别?
嫉是随烦恼,慢是根本烦恼;
嫉的体是嗔,嫉妒的特点就是见不得他人比自己好,对治是修随喜;
慢是跟别人比认为自己好,对治我慢的方法从接受弱者开始,可以降低我慢,生起慈悲心;
慢的反面是谦虚,慢多了就没有谦虚了;强迫症,控制欲特别强就是我慢,卑慢会导致躺平;
并不是所有的烦恼都靠断来修行的,有些烦恼是透过“转”来修行的,例如升起信心打败烦恼,慢烦恼,看不起烦恼,转违缘为道用;
修学第四度时需修三慢(坚固力)
  • 事业慢(自修一切佛理,不依他作助伴唯应自修)
  • 功能慢(一切众生都随烦恼转,尚不能办自己利益,何况能利他?念我能引自他利益而应勤修)
  • 烦恼慢(一切种轻毁烦恼,修习者首先应该胜此,不能使其烦恼胜于修行者自己,为了摧伏诸烦恼心要坚稳尽除烦恼)
    2、悭和惜福有何区别?
    惜福是说,这个东西我节省下来,留给别人用;
    悭贪是说,这个东西我不用,也不给别人用;
    惜福一定是善缘。惜福就是使自己福报多起来的一个过程。所以惜福一定是对于别人有帮助的。
    比如,有些父母自己不买衣服,自己不买衣服也不给孩子买、吃得很差等等,这些不是惜福,是悭贪。自己舍不得买,但是给自己的孩子买,这个是惜福。
    惜福一定是跟福报有关系的。主要是考虑别人,对于别人有帮助才是惜福。自己不用,也不给别人用,东西都蕴集起来,最后还要说自己在惜福,这是自己骗自己。

    3、懈怠、放逸有何不同?
    都是随烦恼;
    懈怠是有体的,能障精进;放逸的体是懈怠、贪、嗔、痴,能障不放逸;
    耽着享乐,退失善法,就是懈怠;
    对于恶法坏事不防御,就是放逸;
    比方说,本来今天要来学习的,结果去欢乐谷玩去了,这就是懈怠;在玩的时候随手丢了垃圾,就是放逸。

    4、掉举和散乱有何区别?
    都是随烦恼,都是令心离开了要观的境;
    掉举的定义,掉举是「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散乱是「令心流荡为性」;一个是不寂静安在境上了,一个是流淌,跑出去了;掉举是从贪引出来的,散乱是从其他的烦恼引出来的;
    散乱令心易缘,掉举令心易解,掉举是一缘多解,散乱是一心多缘;
    散乱呢,你观的时候,修定的时候,你原本是观阿弥陀佛的,散乱心一来,不观阿弥陀佛了,观到别的地方去了,观电影去了,昨天看的电视的情景在脑海里现出来了,它是所缘的境调掉了;
    掉举是把心的行相改掉了,缘没有动,你缘阿弥陀佛,本来是缘他的三十二相或者他的功德,现在缘到哪里去了呢?缘到阿弥陀佛身上顔色很好看,戴一点什么东西,没有想到功德上去了。这个境还是阿弥陀佛,没有调开,就是它的行相不同了;散乱粗一点了,缘调掉了。掉举呢,缘没有调,但是心里的行相改变了。

    5、何为正知?何为正念?
    心如狂象,所缘如柱,正念如绳,正知如钩;
    以前高僧大德们常将自心比喻成马,正念喻为拴马之索,正知喻为马的主人,经常看护马;
    正念就是任何时候都不忘记学处,忆念这些学处,内心不放逸,根据学处小心谨慎取舍。就如同用几米长的绳子把马拴在柱子上一样,无论马向哪个方向走都一样,绳子有多长,它就只能走多远,超不出这个范围。如果走远了,绳子就会把它拽回来。我们的一切意念和思想都安住在学处上,根据学处取舍,这叫正念;
    正知就是了知该做或不该做的事宜,时时观察自己的三门,是对还是错,是行善了还是造业了。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起心动念,有没有违背佛法,有没有违背戒律,该做还是不该做,能做还是不能做。就像门卫一样,必须看清楚,这个人可以进去,还是不可以进去;
    正念跟正知的特点,生的时候是先生正念后生正知,失去的时候先失去正知,正知失去之后,马上就会有其它东西(心所)接替正知的位置,如散乱、掉举、昏沉,之后把正念也彻底干掉,正念也没有了,之后整个就进入了其它烦恼的状态。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