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嫉和慢有何区别?
嫉是随烦恼,慢是根本烦恼;
嫉的体是嗔,嫉妒的特点就是见不得他人比自己好,对治是修随喜;
慢是跟别人比认为自己好,对治我慢的方法从接受弱者开始,可以降低我慢,生起慈悲心;
慢的反面是谦虚,慢多了就没有谦虚了;强迫症,控制欲特别强就是我慢,卑慢会导致躺平;
并不是所有的烦恼都靠断来修行的,有些烦恼是透过“转”来修行的,例如升起信心打败烦恼,慢烦恼,看不起烦恼,转违缘为道用;
修学第四度时需修三慢(坚固力)
事业慢(自修一切佛理,不依他作助伴唯应自修)功能慢(一切众生都随烦恼转,尚不能办自己利益,何况能利他?念我能引自他利益而应勤修)烦恼慢(一切种轻毁烦恼,修习者首先应该胜此,不能使其烦恼胜于修行者自己,为了摧伏诸烦恼心要坚稳尽除烦恼)
2、悭和惜福有何区别?
惜福是说,这个东西我节省下来,留给别人用;
悭贪是说,这个东西我不用,也不给别人用;
惜福一定是善缘。惜福就是使自己福报多起来的一个过程。所以惜福一定是对于别人有帮助的。
比如,有些父母自己不买衣服,自己不买衣服也不给孩子买、吃得很差等等,这些不是惜福,是悭贪。自己舍不得买,但是给自己的孩子买,这个是惜福。
惜福一定是跟福报有关系的。主要是考虑别人,对于别人有帮助才是惜福。自己不用,也不给别人用,东西都蕴集起来,最后还要说自己在惜福,这是自己骗自己。
3、懈怠、放逸有何不同?
都是随烦恼;
懈怠是有体的,能障精进;放逸的体是懈怠、贪、嗔、痴,能障不放逸;
耽着享乐,退失善法,就是懈怠;
对于恶法坏事不防御,就是放逸;
比方说,本来今天要来学习的,结果去欢乐谷玩去了,这就是懈怠;在玩的时候随手丢了垃圾,就是放逸。
4、掉举和散乱有何区别?
都是随烦恼,都是令心离开了要观的境;
掉举的定义,掉举是「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散乱是「令心流荡为性」;一个是不寂静安在境上了,一个是流淌,跑出去了;掉举是从贪引出来的,散乱是从其他的烦恼引出来的;
散乱令心易缘,掉举令心易解,掉举是一缘多解,散乱是一心多缘;
散乱呢,你观的时候,修定的时候,你原本是观阿弥陀佛的,散乱心一来,不观阿弥陀佛了,观到别的地方去了,观电影去了,昨天看的电视的情景在脑海里现出来了,它是所缘的境调掉了;
掉举是把心的行相改掉了,缘没有动,你缘阿弥陀佛,本来是缘他的三十二相或者他的功德,现在缘到哪里去了呢?缘到阿弥陀佛身上顔色很好看,戴一点什么东西,没有想到功德上去了。这个境还是阿弥陀佛,没有调开,就是它的行相不同了;散乱粗一点了,缘调掉了。掉举呢,缘没有调,但是心里的行相改变了。
5、何为正知?何为正念?
心如狂象,所缘如柱,正念如绳,正知如钩;
以前高僧大德们常将自心比喻成马,正念喻为拴马之索,正知喻为马的主人,经常看护马;
正念就是任何时候都不忘记学处,忆念这些学处,内心不放逸,根据学处小心谨慎取舍。就如同用几米长的绳子把马拴在柱子上一样,无论马向哪个方向走都一样,绳子有多长,它就只能走多远,超不出这个范围。如果走远了,绳子就会把它拽回来。我们的一切意念和思想都安住在学处上,根据学处取舍,这叫正念;
正知就是了知该做或不该做的事宜,时时观察自己的三门,是对还是错,是行善了还是造业了。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起心动念,有没有违背佛法,有没有违背戒律,该做还是不该做,能做还是不能做。就像门卫一样,必须看清楚,这个人可以进去,还是不可以进去;
正念跟正知的特点,生的时候是先生正念后生正知,失去的时候先失去正知,正知失去之后,马上就会有其它东西(心所)接替正知的位置,如散乱、掉举、昏沉,之后把正念也彻底干掉,正念也没有了,之后整个就进入了其它烦恼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