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 何名不共法?此有幾種?一一列名。
答:
佛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大悲,如是合名十八不供法,餘聖所無,故名不共法
四九 佛之力有幾種?
答:
10種
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定,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根,根上下智力解,種種勝解智力界,種種界智力遍趣,遍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力宿住死生智力漏盡智力五〇 佛之十力,相别云何?
答:
1、處非處智力,十智為體
處即合道理,非處即不合道理,佛能智處&非處,名處非處智力
2、業異熟智力,八智為體,除滅智和道智
知如是業類感如是異熟,名業異熟智力
此智非滅道攝,故此除滅智和道智
3、定,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九智為體
4、根,根上下智力,九智為體
能知眾生信等五根,有上下故
5、解,種種勝解智力,九智為體
能知眾生種種喜樂殊勝解故
6、界,種種界智力,九智為體
能知眾生種種性故
定、根、解、界之四力,九智為體,唯除滅智,以靜慮等,非滅諦故
7、遍趣,遍趣行智力,九智為體,除滅智,若亦緣所趣為境,十智為體
一切諸行皆能趣果,名遍趣行,佛智能知,名遍趣行智力
8、宿住隨念智力,世俗智為體
能知過去宿住事故
9、宿住死生智力,世俗智為體
能知眾生死此生彼故
10、漏盡智力,六智為體(除苦、集、道、他心智,此四不緣滅)
漏盡即涅槃擇滅
緣漏盡為境,名漏盡智力,以六智為體
若漏盡身中,所得智故,名漏盡智力,以十智為體
五一 佛之身力云何?
答:
身那羅延力,或節節皆然,象等七十增,此觸處為性
身那羅延力,佛生身力,等同那羅延
那羅延者,此云人神種,或有余師說,佛身支節,一一皆具那羅延力;法救說,諸如來身邊無邊,猶如心力。諸佛世尊,關節似龍盤結,獨覺似鈎鎖,輪王似相鈎,三者力有勝劣
五二 何謂四無畏?其相差别云何?
答:
1、正等覺無畏,十智為體,猶如初力
佛自言,我於諸法正等覺者,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等依法立難,言佛如來於
如是法,非正等覺,無有是處;設當有者,我於是事,正見無畏,故得安穩,無怖無畏
2、漏永盡無畏,或六智或十智為體,如第十力
佛自言,我於諸漏已得永盡,若沙門等依法立難,言佛於漏未得永盡,佛為通釋,無怖畏故
3、說障法無畏,八智為體,如第二力
佛說染法必能為障,若外道難言,染非能障,佛為通釋,無怖畏故
4、說出苦道無畏,或九智或十智為體,如第七力
佛說修道必能出苦,若外難言,道非出苦,佛為通釋,無怖畏故
五三 何謂三念住?其相差别云何?
答:
三念住以慧為體
1、緣順境不生歡喜念
謂有弟子,一向敬佛,如來緣之,不生歡喜,捨而安住正念正智
2、緣違境不生憂戚念住
謂有弟子,不恭敬佛,如來緣之,不生憂戚,捨而安住正念正智
3、緣順違境不生歡戚念住
謂有弟子,一類敬佛,一類不敬,如來緣之,不生歡戚,捨而安住正念正智
五四 何謂大悲?此大悲名依何義立?
答:
依五義立大悲名
1、資糧大,謂大福德智慧資糧所成辦故
2、行相大,謂此力能於三苦境作行相故
3、所緣大,謂是總以三界有情為所緣故
4、平等大,謂普利樂諸有情故
5、上品大,更無余非能齊此故
五五 大悲與悲,有何同異?
答:
悲與大悲異由八種因
1、由自性異,大悲以無癡為體,悲以無瞋為體
2、由行相異,大悲作三苦行相,悲唯作苦行相
3、由所緣異,大悲緣三界,悲唯緣欲界
4、由依地異,大悲依第四禪,悲依第四靜慮
5、由依身異,大悲依佛身,悲依二乘身
6、由證得異,大悲離有頂證,悲離欲界證
7、由救濟異,大悲救濟事成,悲唯希望救濟
8、由哀愍異,大悲哀愍平等,悲哀愍不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