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5| 回复: 6

150、课

[复制链接]
查看135 | 回复6 | 2025-8-9 0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仅中士道与共中士道教授教诫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受戒麻烦?戒之胜利与麻烦那个重要?
3、持好戒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
明贤 | 2025-8-10 1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50课:
1、仅中士道与共中士道教授教诫有什么不同?
答:如果只是引导一般的中士道,此处应当广大解释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包含的引导道理,但共中士道的侧重点不同,只着重于如何引入上士道,所以在上士道时再广大解释修习止观的心学和慧学,在此专详戒学。

2、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受戒麻烦?戒之胜利与麻烦那个重要?
答:于此末世,烦恼炽盛,很多人认为受戒(例如五戒)又不能杀生,又不能偷盗,又不能邪淫,又不能妄语,又不能喝酒,束缚了他们的自由,受戒后如果犯戒了,还会增加很多罪。有这些认知的人是不了解戒的胜利。
如果他们了解、思惟戒的十种胜利,就不会有以上的颠倒见。
《声闻地》赞戒功德有十种胜利:
①得增上功德,即成佛功德。
②死无懊悔。
③得美名称。
④睡眠安适。
⑤眠时有善神守护。
⑥无有怖畏。
⑦得大威权。
⑧非人不能害。
⑨能遇顺缘。
⑩所愿皆成。

3、持好戒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
答:不能守戒的原因有四:无知,放逸,不敬,烦恼炽盛。
持好戒,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①无知之对治:当多闻学处,知道戒律的开遮止犯,最要者为皈依。应将条文背熟。居士以皈依学处为最要。如不能对治,有犯时,应当加意忏除。
②放逸之对治:于取舍所缘行相,应以正知正念随时观察。如行,正知应如何行。如坐,正知应如何坐。始知有犯无犯。尤其于身口意,应加数数观察,其于善恶法随何而转。以正知观察,若随恶转,猛念我曾皈依,据皈依戒,不当恼害有情,立止此行。又以自角度观察,念我受戒不应杀虫,由是生惭。或以他为增上,念我杀虫,人见讥嫌,由是生愧。惭愧二字,足以止罪。或以法为增上,念三宝如在目前,不能相瞒,由是生惭愧,止恶行。又忆犯戒异熟,当招恶果,生起恐惧,对治放逸。
③不敬之对治:于佛应殷重;于佛所制之戒应殷重;于同梵行者应殷重;特别于学处,尤须殷重。轻视律仪,等于轻视佛身,生罪极大,故应敬戒。
④烦恼炽盛之对治:烦恼种类极多,或偏于贪,或偏于瞋,应先观察何惑为重,从而治之。如贪重,则以不净观治之(依上师口诀)。若贪外境,则修无常观,观其过患,观其业果。如瞋重,则修忍辱,作慈爱观。如痴重,则观二无我,修缘起观。于痴能对治,则一切烦恼亦可对治。如慢重,则修十八界,观十八界加地水火风。十八界中,色界十(五根五尘),心界七(六识加意根),法界一(包有为无为法而言),心所等即有为法,空大{虚空}即无为法)。此十八界皆身所具,究在何处,一一求之,则不可见,不可知。既不见不知,有何可自矜,则慢自息。
故于烦恼先求认识,次讲对治,与烦恼战,务求胜之。
无忧 | 2025-8-10 04: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仅中士道与共中士道教授教诫有什么不同?
仅中士道,须广说以三学引导之方便,须定学慧学;共中士道侧重戒学,止观二分,上士道会解释。
2、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受戒麻烦?戒之胜利与麻烦那个重要?
一无知,二放逸,三不敬,四烦恼炽盛
很多人认为,受戒像是在生活中多加了一件事,如果破戒还有罪过,所以觉得麻烦。
戒之胜利重要,三学以戒为本,尤其末法时期持戒功德和益处极大。
3、持好戒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
一对治无知,当多闻学处,最要者为皈依。有犯戒的时候,应当加意忏除。
二对治放逸,于取舍所缘,应以正知正念随时观察,尤其数数观察身口意。或以自,他,法为增上,心生惭愧,也能对治放逸。又忆犯戒异熟,当招恶果,生起恐惧也能对治放逸。
三对治不敬,轻视律仪,等于轻视佛身,轻戒等于轻佛,生罪极大,故应敬戒。
四对治烦恼炽盛,先观察何烦恼最重。贪用不净观对治,贪外境,用无常观,观过患,业果。嗔修忍辱,作慈爱观。痴用二无我,修缘起观。慢重观十八界和地水火风。先认识烦恼,再对治烦恼。常常思维自己,观察自心。
妙悟 | 2025-8-10 0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仅中士道与共中士道教授教诫有什么不同?
答:仅中士道是为了自己解脱,出离轮回,教授教诫是为了对三有生起厌离心,所修的法为四谛、十二因缘。
共中士道,是以中士道为必经之路,目的是为了进入上士道,所以教授教诫在出离心之外,还有大悲心、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
2、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受戒麻烦?戒之胜利与麻烦那个重要?
答:很多人认为受戒麻烦的原因有:
第一、他们还想犯戒,他们不想被戒律所约束。
第二、他们不了解戒的胜利。
戒之胜利比麻烦更重要。
如书上说,别解脱戒是出离轮回的根本。别解脱戒持好了,就能得禅定;能得禅定,就能生智慧;能有智慧,就能出离轮回。
3、持好戒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
答:
第一、了解持戒的胜利,心生欢喜,然后受持。
(一) 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
戒是一切功德所依,如地为有情和山河大地所依。
不论增上生还是决定胜,均以三学而成,而三学又以戒为根本。
依戒胜白法,以悲水润而生长。
(二)《声闻地》赞戒有十种胜利:
第一、得增上功德,最终能成佛。
第二、死无懊悔。
第三、得好名称。
第四、睡眠安适。
第五、睡觉的时候有善神守护。
第六、心无怖畏。
第七、得大威权。
第八、非人不能为害。
第九、能遇顺缘。
第十、所愿皆成。
(三)依戒得安乐。
如书上说,“或以戒得乐”,“具戒则安乐”。
第二、了解坏戒的过患。
(一) 毁戒则苦恼。
受戒后,若有毁戒坏戒,自己知道必感苦果,心生苦恼,身心不乐。
(二)《文殊根本大教王经》上说,“持咒若坏戒,不得上悉地(不能成佛),中品亦不成(不能证得空性),亦不成下品(也不会得八种共成就)。”
毁戒众生,不会得成就,既不会得到现前的安乐,也不会得到究竟的安乐。
毁戒众生,不会感乐趣,而会感苦趣。
第三、思维末法时代,众生烦恼炽盛,不易持戒,若能持戒,功德极大。
如《文殊根本大教王经》中说,“尽于恒河俱胝劫,而于信心备饮食,并以伞幢灯烛幡,承事恒沙由他佛,若遇妙法极欲坏,善逝正教将灭时,于日夜中行一戒,此福必前最殊胜。”
第四、对于不能守戒的四个恶因,一 一对照,加以对治。
(一)无知
无知的话,多听闻学处,特别是皈依学处一定要牢记在心。
(二)放逸
放逸的话,对于取舍,哪些能作,哪些不能作,铭记在心。
并数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于善恶法随何而转。
以自或他或法为增上,生惭愧心,对治放逸,遮止恶行。
思维恶行的异熟果,心生恐惧,生起防护之心,遮止恶行。
(三)不敬
对佛、佛所制定的戒律,以及同梵行者,皆当敬重。
(四)烦恼炽盛
观察自己的身心,何种烦恼最胜,然后励力对治。
如贪自己的身体,修不净观、或脓血观。
贪身外的东西,修无常观。
嗔心重,修忍辱,修慈悲观。
痴心重,观人无我,法无我,修缘起观。
信心不足,修皈依。
妙悟 | 2025-8-10 0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慧信师兄
1、仅中士道与共中士道教授教诫有什么不同?
答:修行目标:仅中士道以小乘的解脱为究竟,追求的是个人从生死流转中获得解脱,证得声缘果位,其所得为涅槃境界。共中士道则是将中士道作为趣入上士道的前行,虽然也希求解脱,但最终目标是为了修行大乘道,趋向于成就无上菩提,获得圆满佛位 。
发心差异:仅中士道主要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寂灭安乐,仅求自利。共中士道虽也有出离心,但更强调要发起菩提心,以大悲心为基础,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
所修内容:二者虽都修戒定慧三学等,但仅中士道专注于自身解脱,修行内容主要围绕断除个人烦恼、了知四谛、十二因缘等,以证得阿罗汉果等为目的 。共中士道所修内容则是为上士道打基础,着重于培养菩提心的因,以及与上士道修行相衔接的部分,最终要修六度四摄等大乘教法 。
2、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受戒麻烦?戒之胜利与麻烦那个重要?
答: 认为受戒麻烦的原因:
一是持戒需克制欲望,很多人烦恼和欲望重,面对戒律要求,如不杀生、不饮酒等,舍不得放下欲望,又怕犯戒,罪上加罪,内心挣扎所以觉得麻烦。
二是对戒律理解不深,信心不足,持戒态度不坚定,总是怀疑戒律的意义和作用,遇事就反复思考是否符合戒律,导致觉得麻烦。
三是部分人觉得受戒后需时刻注意自身行为,担心犯错,心理压力大,所以认为麻烦。
戒之胜利《声闻地》赞戒功德有十种:
1、得增上功德,即成佛功德。
2、死无懊悔。
3、得美名称。
4、睡眠安适。
5、眠时有善神守护。
6、无有怖畏。
7、得大威权。
8、非人不能害。
9、能遇顺缘。
10、所愿皆成。
比较而言,受戒的“麻烦”是对治烦恼过程中的暂时不适,如同治病服药的微苦,而其胜利则是“永离轮回大苦、成就菩提大乐”,二者轻重天壤之别,故论中呵斥“以小麻烦舍大利益”是“愚者之行”。
3、持好戒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
答:不能守戒之原因有四:(一)无知、(二)放逸、(三)
不敬、(四)烦恼炽盛。
应从这四个方面来对治:
1、无知之对治,当多闻学处,最重要者为皈依。菩萨戒最要者,为十八重四十六遮。密戒最要者,为根本十四戒。比丘戒二百五十三条,应将条文背熟。居士以皈依学处为最要。如不能对治,有犯时,应当加意忏除。
2、放逸之对治,于取舍所缘,应以正知正念随时观察。如行,正知应如何行?如坐,正知应如何坐?始知有犯无犯。尤其于三门(身口意),应加数数观察,其于善恶法随何而转。譬如有虫在案,欲按杀之,以正知观察,猛念在三宝前曾受戒,立止此行。如是以正知正念即能对治放逸。又以自为增上,念我受戒不应杀虫,由是生惭。或以他为增上,念我杀虫,人见讥嫌,由是生愧。惭愧二字,足以止罪。或以法为增上,念三宝如在目前,不能相瞒,由是生起惭愧,亦能对治放逸,而止恶行。又忆犯戒异熟,当招恶果,生起恐惧,由是亦能对治放逸。
3、不敬之对治,须:一、于佛应殷重,二、于佛所制之戒应殷重,三、于同梵行者应殷重。特别于学处,尤须殷重。
轻视律仪,等于轻视佛身。佛曾云:“我灭度后,别解脱戒即汝等师。”故当敬戒如佛。又以三藏言,经论仅为佛教,惟戒乃佛行,行即佛身。轻戒等于轻佛,生罪极大,故应敬戒。
4、烦恼炽盛之对治,烦恼种类极多,或偏于贪,或偏于嗔,以夙世熏习各有不同,应先观察何惑为重,从而治之。如贪重,则以不净观治之。依上师口诀,从眉间观白骨,渐次及于全身,成为骷髅,则贪自息。如再不能,则作脓血观,自上至下,观其溃烂不堪,则贪自息。或缘内身观鼻涕痰涎类秽诸不净物,充满内身,如是亦能止贪。若贪外境,则修无常观,观其过患,观其业果。颇邦喀大师云:“此中尤以无常观,为最易得力。”如嗔重,则修忍辱,作慈爱观。如痴重,则观二无我,修缘起观。于痴能对治,则一切烦恼亦可
对治。有偈云:“诸惑依于痴,如五根依身”,以痴为惑本故。
如慢重,则修十八界,观十八界加地水火风。开之为六十四界,第就十八界求之。十八界中:色界十、心界七、法界一。色界十者,即五根五尘是。心界七者,即六识加心识是。法界一者,包有为无为法而言。心所等即有为法,空大即无为法。此十八界皆身所具,究在何处,—一求之,则不可见,不可知。既不见不知,有何可以自矜,则慢自息。
故于烦恼先求认识,次讲对治,与烦恼战,务求胜之。
妙悟 | 2025-8-11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藏师兄
1、仅中士道与共中士道教授教诫有什么不同?
答:此明本论非仅为中士道说,若为中士道说,尚须定学慧学此处暂略,专祥戒学。以止观二分,容后详讲。
2、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受戒麻烦?戒之胜利与麻烦那个重要?
答:很多人认为受戒麻烦就是还想做坏事,认为受了戒以后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动。其实他们未认识到受戒的胜利和功德。受戒的胜利与麻烦比:肯定是受戒胜利重要。众德依戒住,戒是一切功德所依,如地长一切。戒如梯,如地,如大商主,如帝释幢等。
3、持好戒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
答:持好戒应从守持开始:於戒受己而守护者,胜利甚大。若不守护,过患亦甚。经云,或以戒得乐,或以戒感苦,具戒则安乐,毀戒则苦恼。
以四种对常思念:
一:无知。尚多闻学处,最要者为皈依。
二:放逸。于取舍所缘,应以正知正念随时观察,如行,正知应如何行,如坐,正知应如何坐,始知有犯无犯。尤其三门,应加数数观察,其于善恶法随何而转。
三:不敬。于佛应殷重,于佛所制戒,应殷重,於同梵行者应殷重,特别于学处尤须殷重。
四:烦恼炽盛。烦恼种类极多,或偏于贪,或偏于嗔,以夙世熏习各有不同,应先观察何感为重,从而治之。如贪重,则以不净观对治之。依上师口诀,从眉间观白骨断,渐次及于全身成为骷髅,则贪自息。
海慧 | 2025-8-11 0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50课:
1、仅中士道与共中士道教授教诫有什么不同?
答:如果单独将中士道作位完整的修行内容来介绍,应该按戒定慧三学的次第全面介绍。但从《道次第》的建构来说,中士道只是成佛修行的组成部分。所以,关于空性慧和定学的部分,将到上士道详细阐述。此处先简单介绍戒学的内容,其中,又以别解脱戒为重点。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主要是为了纠正某些大乘或密乘学人轻视别解脱律仪的现象而说。进一步告诫学者,不论声闻乘,菩萨乘还是金刚乘的修行,都离不开别解脱戒的基础。
2、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受戒麻烦?戒之胜利与麻烦那个重要?
答:①,是因为末法时期,众生烦恼炽盛,善根微弱,心被愚痴所蒙蔽。对受戒的好处更不了知。虽对佛法有一点善根,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也想受戒,但又随世间的习气,不想被戒律所约束。为的是受戒后,就不能吃肉喝酒随心所欲等,以次心想受戒是很麻烦的事情,就随意弃舍戒律。后只能被贪嗔痴烦恼所牵引,而不自知。真心希望一切众生早日了知受持戒律的极大利益,从此趣入解脱的道路。
答:②,佛陀所制戒律的胜利最重要。如声闻地赞戒有十种利益。
1,得增上功德,即成佛功德。2,死无懊悔,3,得美名称。4,睡眠安适。5,眠时有善神守护。6,无有怖畏。7,得大权威。8,非人不能害。9,能遇顺缘。10,所愿皆成。
思惟如是诸利,心生欢喜,则乐受持。但受而不持,过患亦重。
3、持好戒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
答:首先要了解犯戒的四种原因,并在源头上加以对治。
四种生罪因:
1,无知,对治无知的手段,是听闻并了解戒律的开遮持于犯,从而加深认识。如果对自所受之戒律,不了知,就无法对行为进行调整。就像社会上的法盲一样,因为无知而触犯法律。
2,放逸之对冶:于取舍之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数数观察三门,了知于善恶何转之正知。以自或法为增上,于罪生羞耻之惭,及念为他呵斥而起羞耻之愧。怖畏恶行之异熟,而生防护之心。
3,对治不敬重者:是对佛陀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乃至我们周围那些严持戒律的修行者,都要生起敬重之心。在佛陀灭度前曾告诫弟子,当以戒为师,这是我们必须谨记不忘的。
4,对治烦恼炽盛:就是观察自己的身心,看看究竟哪种烦恼的力量最强大,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对治。经典中,佛陀也根据众生根基制定了相应的法门,如多贪者修不净观,散乱者修数息观,多嗔者修慈悲观。应时刻将身口意按住在正知正念上。
若不如是励力对治,意谓违越少许,其过轻微,就于佛陀制定的戒律就不会认真执行,最后必然是逐渐放纵自己,导致痛苦的结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