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课:
1、仅中士道与共中士道教授教诫有什么不同?
答:如果只是引导一般的中士道,此处应当广大解释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包含的引导道理,但共中士道的侧重点不同,只着重于如何引入上士道,所以在上士道时再广大解释修习止观的心学和慧学,在此专详戒学。
2、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受戒麻烦?戒之胜利与麻烦那个重要?
答:于此末世,烦恼炽盛,很多人认为受戒(例如五戒)又不能杀生,又不能偷盗,又不能邪淫,又不能妄语,又不能喝酒,束缚了他们的自由,受戒后如果犯戒了,还会增加很多罪。有这些认知的人是不了解戒的胜利。
如果他们了解、思惟戒的十种胜利,就不会有以上的颠倒见。
《声闻地》赞戒功德有十种胜利:
①得增上功德,即成佛功德。
②死无懊悔。
③得美名称。
④睡眠安适。
⑤眠时有善神守护。
⑥无有怖畏。
⑦得大威权。
⑧非人不能害。
⑨能遇顺缘。
⑩所愿皆成。
3、持好戒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
答:不能守戒的原因有四:无知,放逸,不敬,烦恼炽盛。
持好戒,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①无知之对治:当多闻学处,知道戒律的开遮止犯,最要者为皈依。应将条文背熟。居士以皈依学处为最要。如不能对治,有犯时,应当加意忏除。
②放逸之对治:于取舍所缘行相,应以正知正念随时观察。如行,正知应如何行。如坐,正知应如何坐。始知有犯无犯。尤其于身口意,应加数数观察,其于善恶法随何而转。以正知观察,若随恶转,猛念我曾皈依,据皈依戒,不当恼害有情,立止此行。又以自角度观察,念我受戒不应杀虫,由是生惭。或以他为增上,念我杀虫,人见讥嫌,由是生愧。惭愧二字,足以止罪。或以法为增上,念三宝如在目前,不能相瞒,由是生惭愧,止恶行。又忆犯戒异熟,当招恶果,生起恐惧,对治放逸。
③不敬之对治:于佛应殷重;于佛所制之戒应殷重;于同梵行者应殷重;特别于学处,尤须殷重。轻视律仪,等于轻视佛身,生罪极大,故应敬戒。
④烦恼炽盛之对治:烦恼种类极多,或偏于贪,或偏于瞋,应先观察何惑为重,从而治之。如贪重,则以不净观治之(依上师口诀)。若贪外境,则修无常观,观其过患,观其业果。如瞋重,则修忍辱,作慈爱观。如痴重,则观二无我,修缘起观。于痴能对治,则一切烦恼亦可对治。如慢重,则修十八界,观十八界加地水火风。十八界中,色界十(五根五尘),心界七(六识加意根),法界一(包有为无为法而言),心所等即有为法,空大{虚空}即无为法)。此十八界皆身所具,究在何处,一一求之,则不可见,不可知。既不见不知,有何可自矜,则慢自息。
故于烦恼先求认识,次讲对治,与烦恼战,务求胜之。
|